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58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洪小南 《抗癌》2005,(1):13-14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目前常用的化疗药除了杀伤肿瘤细胞外,对正常组织也有一定的损伤作用,特别是对代谢旺盛的组织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日益受到重视。本文综述近年来树突状细胞的基础研究以及树突状细胞疫苗的研究进展。通过介绍有关树突状细胞的各类疫苗在恶性黑色素瘤、肾癌等恶性肿瘤中的应用,对树突状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前景做一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p14ARF基因转染联合氟尿嘧啶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转染前后LOVO细胞中p14ARF基因的表达.四唑蓝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对比在不同浓度的氟尿嘧啶作用下转染前后LOVO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LOVO细胞呈现p14ARF基因缺失变异.RT-PCR和Western blot法证实转染后LOVO细胞中有p14ARF基因的表达.p14ARF基因转染后细胞增殖受抑,流式细胞仪显示p14ARF基因诱发凋亡.在氟尿嘧啶0.1 g/mL的作用下,未转染的LOVO细胞的增殖速度未受影响,而转染后LOVO细胞较未用药时的抑制率增加;氟尿嘧啶1、10、100 μg/mL时,对转染前后LOVO细胞均有增殖抑制作用,且呈剂量相关性.氟尿嘧啶对转染后LOVO细胞的抑制率明显高于未转染的LOVO细胞.结论p14ARF基因转染可抑制LOVO细胞增殖.p14ARF基因和氟尿嘧啶联合用于LOVO细胞能够加强氟尿嘧啶的增殖抑制作用,明显提高LOVO细胞对氟尿嘧啶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多柔比星及泼尼松(CHOP方案)治疗新诊断的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L)的临床疗效. 方法:2002年4月至2003年2月,共52例病人进入本研究.化疗采用标准的CHOP方案:d 1,环磷酰胺600 mg·m-2,长春新碱1.4 mg·m-2,多柔比星25 mg·m-2,泼尼松60 mg·m-2×5 d,每3 wk一个疗程,共6个疗程.利妥昔单抗静脉滴注剂量为375 mg·m-2,于化疗第一个疗程前2 d开始,每周输注1次(连续输注),连续4次(标准剂量)或6次(增强剂量);或于每疗程的CHOP方案化疗前2 d输注,每3周1次(间隔输注),输注4次(标准剂量)或6次(增强剂量).结果:50例病人进入临床疗效评估, 60 %获得完全缓解,总有效率为 100 %.其中,34例Ann Arbor分期为Ⅲ期或Ⅳ期的病人有15例获得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为44 %.50例病人共随访了(8±s 5) wk, 2~30 wk,病人16 wk的无病生存(PFS)率为87 %.标准剂量组和增强剂量组疗效无显著差异,连续输注和间隔输注疗效差异亦无显著意义(P>0.05).所有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对本方案均能较好耐受,主要的不良反应为输注相关的不良反应(32 %)和化疗相关的血液学不良反应(20 %). 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方案可有效用于治疗新诊断的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它具有较高的完全缓解率,而且在治疗中不良反应较小.  相似文献   
5.
洪小南 《大众医学》2013,(11):23-23
最近.创新工场CEO、原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罹患淋巴瘤的消息引发了无数网民关心。“我的颈部淋巴结肿大,平时不痛,使劲按会痛.这是淋巴瘤吗?”“我有慢性牙龈炎.我的左下颚淋巴结比右边大,这会不会是淋巴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in,β2-MG)水平与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之间的关系。方法:33例初治DLBCL患者按IPI评分分成低危组(IPI〈2)和中高危组(IPI≥2),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外周血血清中的VEGF、IL-6、bFGF水平,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β2-MG水平。结果:高危组血清β2-MG、VEGF、bFGF、IL-6水平均较低危组明显升高。结论:血清β2-MG、VEGF、bFGF、IL-6水平可以和IPI一起用于DLBCL患者预后判断,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以及设计新的临床试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鼻腔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鼻NK/T细胞淋巴瘤属恶性淋巴瘤的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其诊断和治疗尚存在争议。本文综述了该病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期、病理特征、诊断、治疗现状及预后,为提高认识、规范治疗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对进展期及转移性胃癌目前还没有标准化疗方案,迄今为止,仅少数方案如ECF(表柔比星,顺铂,氟尿嘧啶)联合方案疗效被Ⅲ期试验所验证。但ECF方案中5-Fu持续滴注21天,不良反应大且不便。近来,有研究示奥沙利铂在胃癌中疗效优于顺铂,而不良反应较顺铂轻。因此,我们以奥沙利铂取代ECF方案中的顺铂,将5-Fu持续滴注21天改为5天,组成EOF5方案,用于晚期胃癌的治疗,以期提高疗效及安全性。本试验曰的是评价EOF5方案治疗复发转移或进展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符合人组条件的胃癌患者采用表柔比星50mg/m^2静脉推汴,dl;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滴注2h,dl;氟尿嘧啶375—425mg/m^2.d1-5d静脉持续输注120h,每3周重复,每化疗2疗程评价1次疗效。对该方案的安全性、近期疗效及生活质量(包括症状的改善)进行评估。结果:入组晚期胃癌患暂17例,其中进展期胃癌无法手术的6例,术后复发转移的11例,可评价疗效者16例,其中完全有效(CR)2例(2/16,12.5%),部分有效(PR)5例(5/16,31.3%),稳定(SD)8例(50%),进展(PD)1例,其中一线治疗总有效率(ORR)50%(7/14)。主要的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粘膜炎、肢端麻木及消化道反应。17例患者共接受64周期EOF,厅案化疗,其中Ⅲ度以上不良反应周期百分比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各为6.3%,血红蛋白下降1.6%,血小板下降1.6%,恶心呕吐3.2%,口腔粘膜炎1.6%,手足麻木1.6%,静脉炎1.6%。其中除血小板下降外,余不良反应均未达Ⅳ度,所有周期治疗中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未有患者出现心功能异常,或新发心律失常。在未采用PICC的12例患者中,Ⅱ度以卜静脉炎达50%,5例采用PICC者无1发生静脉炎,所有患者无化疗相关死亡。结论:EOF,方案治疗晚期胃癌疗效较高,不良反应轻而且安全,是安全有效的晚期胃癌治疗方案,可用于一线治疗,但其疗效、TTP、生存期等资料还需扩大样本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9.
肿瘤放疗化疗中不良反应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小南 《上海医药》1994,(11):29-29
恶性肿瘤是一大类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每年新发病例有870万,死亡病例有690万。我国每年死于恶性肿瘤的人数达100万。并且由于城市化、工业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社会经济发展导致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群老龄化等原因,当前恶性肿瘤的总发病率仍呈上升趋势,预计到二十一世纪,全球每年因癌症死  相似文献   
10.
洪小南 《医药与保健》2011,19(12):25-25
淋巴结是存在于哺乳动物和人体中的一种淋巴结构,多为卵圆形,分散在全身各处淋巴回流的通路上,如颈、腋下、腹股沟、腘、肘、肠系膜及肺门等处。淋巴结肿大非常多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人群,也可见于多种疾病。那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