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定义前列腺癌患者直肠内气腔结构,探讨其在前列腺癌放疗中对计划的影响。方法:选取12例前列腺癌患者。取每位患者第一次治疗前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图像,勾画靶区、定义气腔结构。将CBCT图像上的气腔结构映射到CT图像上,依据气腔结构的CT值查找电子密度值并更改气腔结构的电子密度值,重新计算计划。比较两组计划计划靶区(PTV)的平均剂量(D_(mean))和最大剂量(D_(max))、气腔结构对应的靶区(PTVg)的D_(mean)和Dmax,危及器官直肠、膀胱的D_(mean)、V_(30)、V_(40)、V_(50)、V_(70)的变化差异,以及股骨头V30的变化差异,对两组治疗计划的适形指数和均匀性指数的差异进行比较。结果:所有病人共得到24个治疗计划。存在气腔时,PTV的Dmean和Dmax均较无气腔时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Vg的D_(mean)和D_(max)也减小,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存在气腔时,计划的适形性(适形指数减小)和均一性(均匀性指数增大)均降低。危及器官中,直肠的D_(mean)、V_5、V_(30)、V_(40)分别增加0.4 Gy、0.5%、0.8%、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直肠V_(50)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膀胱的D_(mean)、V_5、V_(30)、V_(40)、V_(50)均减小,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侧股骨头的V_(30)分别增加0.1%和0.2%。计划的机器跳数和子野数没有因为气腔的存在而发生变化。结论:气腔结构的存在对前列腺放疗计划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直肠受量的增加,对靶区和其他危及器官的影响不大。因此,治疗前行CBCT扫描对于监测直肠内气腔存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容积调强技术应用到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中的优势。方法随机选取10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患者,利用Monaco治疗计划系统设计3类治疗计划,分别为3DCRT计划,IMRT计划和ARC+CRT计划,处方剂量为50 Gy/25f,比较靶区和危及器官受照剂量及计划执行效率,利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靶区剂量方面,V105%、V110%和Dmean均是ARC+CRT最小,IMRT次之,3DCRT最大(P<0.05)。靶区适形指数和均匀性指数方面,ARC+CRT计划最好,分别为(0.803±0.043)和(1.049±0.011)。危及器官剂量,三种方式左肺低剂量V5差异显著,3DCRT最低(P<0.05),V30、V20的差异不明显(P>0.05);ARC+CRT计划心脏的Dmax最小(P<0.05);IMRT和ARC+CRT两种方式在右肺、右侧乳腺的V5和脊髓的Dmax方面有所增加(P<0.05)。结论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ARC+CRT计划能改善靶区剂量分布,减少心脏受照剂量和体积,提高计划执行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患者接受放疗时,体位固定方式和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调强放疗的132例胸部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放疗时患者双手摆放位置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患者(82例)双手十指交叉置于专用臂托上,B组患者(50例)双手置于身体两侧。根据患者的BMI分为1组(偏瘦)、2组(正常)和3组(超重)。首次治疗前行CBCT扫描,使用自动骨性配准结合手动微调,计算出x、y和z轴方向的摆位误差。比较不同体位固定方式和不同BMI的摆位差异。结果B组患者x方向摆位误差小于A组(P<0.05);B3组患者x方向摆位误差小于A3组(P<0.05)。在y和z方向上,A组和B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部肿瘤患者放疗时,患者双手摆放位置对摆位误差有影响,采用双手体侧位固定方式引起的摆位误差较小。患者BMI越大,摆位误差差异越明显,超重患者更宜选用双手体侧位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中每野弧数目对治疗计划的影响。方法 改良左侧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放疗)患者15例,在定位CT上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OARs),处方剂量50 Gy/25次。在Monaco计划系统中对每例仅改变单个射野中的弧数目,分别设计单弧、双弧和三弧3种VMAT计划,分析其靶区和OARs的各项剂量学参数以及机器跳数和出束时间。结果 15例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计划的单弧、双弧和三弧计划均能满足临床要求。与单弧计划相比,双弧和三弧计划靶区的最大剂量D2%和平均剂量(Dmean)较低,最小剂量D98%较高,对侧乳腺Dmean、V5以及对侧肺Dmean较高,靶区的适形性和均匀性改善(P<0.05)。随着弧数目的增加,机器跳数和出束时间均增加(P<0.05)。结论 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后VMAT计划随着弧数目的增加,其靶区剂量分布更优,但部分OARs低剂量照射会增加,治疗时间延长,需结合临床情况综合考虑选择V...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四维锥形束CT(4D-CBCT)指导肺癌内靶区勾画的可行性。方法 简单随机法选取本院24例肺癌患者。平静呼吸下CT模拟定位获得CT图像,首次治疗前4D-CBCT扫描获得4D-CBCT中位图像,将4D图像重建算法更改为3D,获得3D-CBCT图像。图像融合算法取骨配准,分别在定位CT、4D-CBCT中位图像、3D-CBCT图像上勾画大体肿瘤靶区(GTV),定义GTV到临床靶区(CTV)的外扩边界为7 mm,获得CTVCT、ITV4D和ITV3D,基于CTVCT在三维方向上外扩5 mm得到ITVCT。比较靶区间中心点位置、体积、相似度和相互包含关系的差异。结果 ITVCT与ITV3D在中下叶组的头脚方向上,靶区中心点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27,P<0.05)。在靶区体积方面,ITVCT最大,与ITV3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41,P<0.05),ITV4D最小,但与ITV3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VCT与ITV3D相似度均数<75%,ITV4D与ITV3D相似度均数>90%(Z=-2.940、-2.975,P<0.05)。ITVCT、ITV4D未被ITV3D包含的比例均数为40%和5%(Z=-2.952、-3.185,P<0.05)。结论 4D-CBCT的中位图像可以缩小内靶区的勾画范围,为肺癌的自适应放疗提供选择。  相似文献   
6.
消化性溃疡是消化内科临床常见病,主要是攻击因子和保护因子失衡所致,随着组胺2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的运用及幽门螺旋杆菌(Hp)的清除治疗,消化性溃疡在短期内愈合已不成问题,但复发问题仍未完全解决。溃疡的复发可能与Hp感染、溃疡愈合质量(quality of u1cerhealing,QOUH)密切相关。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多环节、多层次综合调节,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具有不可取代的优势。2012-01-2013-02,我们采用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联合奥美拉唑片治疗消化性溃疡40例,并与单纯口服奥美拉唑片治疗4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射野影像系统(EPID)测量颈胸部肿瘤应用头颈肩体热塑膜放疗的摆位误差,并计算出计划靶区(PTV)的外扩范围。方法放射治疗的颈胸部恶性肿瘤患者20例,制作头颈肩体热塑膜,通过比较计划射野参考图像(DRR)和实际射野验证图像(EPI)相关骨性标记的位置偏移,计算出三维方向的摆位误差,并由公式MPTV=2.5Σ+0.7σ分别计算出不考虑与考虑靶区内扩边的具体MPTV值。结果 20例患者在三维方向上的摆位系统误差标准差分别为0.95mm、0.26mm和0.57mm,随机误差标准差分别为1.46mm、0.53mm和0.99mm。不考虑靶区内扩边的MPTV值分别为3.4mm、1.0mm和2.1mm,考虑的为7.38mm、6.62mm和6.88mm。结论颈胸部肿瘤患者应用头颈肩体热塑膜固定,体位重复性和准确性均相对较高;实测本院放疗中心的MPTV值,使制定的精确放疗计划更具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 探讨利用四维锥形束CT(4D-CBCT)监测食管癌精确放疗中的摆位误差,为勾画食管癌合理的计划靶区(PTV)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医科达Axesse直线加速器机载4D-CBCT对16例食管癌患者精确放疗前行扫描,系统自动重建图像并与治疗计划CT图像相匹配,获得患者在头脚(SI)、左右(LR)、前后(AP)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经过自动校正后,再次行4D CBCT扫描,并按照同样的匹配方式与计划CT进行配准,采集校正后三维方向上的摆位误差。结果 16例患者共获166次扫描。校正前,4D-CBCT图像在SI、LR、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5.6±0.4)mm、(3.4±0.5)mm和(2.2±0.2)mm,经过校正后在SI、LR、AP方向的摆位误差分别为(1.6±0.2)mm、(0.2±0.1)mm和(0.3±0.2)mm。摆位误差调整前在LR、SI、AP方向上临床靶区(CTV)到PTV外放边界分别为7.3mm、9.4mm和7.6mm,调整后分别为3.0mm、4.6mm和2.5mm。结论 利用4D-CBCT图像在治疗前进行误差校准,可以明显缩小摆位误差,更加准确地勾画食管癌PTV的范围,提高食管癌的放疗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