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测定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V DNA全序列,分析S区基因缺失模式、频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慢性HBV感染者59例,其中HBV携带7例,慢性肝炎31例,肝硬化10例,重型肝炎6例,原发性肝癌5例.结果 25.4%(15/59)慢性HBV感染者有s区基因缺失,未发现S基因缺失.Pre-S基因缺失均见于C基因型患者.Pre-S基因缺失患者中,20%(3/15)HBsAg、抗HBs共存,与无S区缺失者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PreS基因缺失与病程(偏相关系数0.28,P=0.049)、抗病毒治疗(偏相关系数-0.451,P=0.036)有密切关系.结论 Pre-S基因缺失在基因C型、严重肝病及活动性HBV复制患者多见,可能与病程长及抗病毒治疗有关.Pre-S基因缺失可导致HBV免疫逃避或免疫治疗失败,可能是肝脏疾病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HBV为环状、部分双股的DNA病毒,慢性HBV感染可引起严重的肝脏疾病,临床表现为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肝癌及肝功能衰竭等。HBV—DNA的负链上有S、P、C及X4个开放的编码区,S区基因全长1167bp,由S基因、前S基因(Pre—S)组成,Pre-S包括Pre-S1/Pre-S2基因,各有其起始密码ATG。Pre-S还包含T、B淋巴细胞表位,它在HBV复制、宿主免疫反应及病毒进入肝细胞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研究慢性HBV感染的不同肝脏病患者血清HBV全序列,分析S区基因序列缺失的模式、频率、临床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并发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杜氏病(Dieulafoy病)诊治体会。方法复习10年来我院诊治的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杜氏病12例,其中7例在外院剖腹探查时遗漏了杜氏病病灶,而行胃大部切除术,术后再出血。12例中经术前胃镜确诊6例,胃内发现血块4例,术中胃镜发现十二指肠杜氏病2例。结果合并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杜氏病容易遗漏,手术中发现球溃,并怀疑其为出血病灶时,一定要确认是否真正的出血灶,不能忽视微小病变的存在。结论总结消化道出血定位诊断的重要性和定位方法,术前和术中胃镜在消化道出血的定位诊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18例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CS)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0-2008年手术治疗的18例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Treitz韧带松解加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13例,其中Treitz韧带松解加十二指肠空肠Roux-enY吻合8例,Treitz韧带松解加十二指肠水平部与空肠顺蠕动侧侧吻合5例;十二指肠水平部与空肠顺蠕动侧侧吻合术3例,其中1例1.5年后改行十二指肠环形引流术;十二指肠血管前移位术1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毕Ⅱ式)1例,一年后再行十二指肠水平部与空肠顺蠕动侧侧吻合术。18例均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入院后即开始每晚口服百忧解20mg至术后4~8周,18例术后均行7~11天肠内营养支持治疗。结论SMACS术式选择应个体化,Treitz韧带松解加十二指肠空肠吻合术适用于大部分SMACS患者,抗抑郁治疗及术后肠内营养可提高外科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半结肠损伤一期手术的安全性并总结手术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6年12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的92例左半结肠损伤病例资料。结果81例采取一期手术,占88%,术后发生肠瘘3例;切口感染6例;全组无死亡病例。结论绝大多数左半结肠损伤采用一期手术是安全可靠的,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收蛋白3(ADD3)及其剪接体与结直肠癌(CRC)的关系。方法: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50对CRC组织、20对结直肠息肉组织、经5-氟尿嘧啶(5-FU)或奥沙利铂干预前后的SW480(低转移性)和SW620(高转移性)结肠癌细胞中ADD3-、ADD3-Ia和ADD3-Ib的表达量。用MTT检测细胞的活力,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转移能力,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性。结果: CRC组织中ADD3与ADD3-Ib的表达量低于正常组织(P<0.01),ADD3-Ia/Ib比值高于正常组织(P<0.01);病理分组发现ADD3-Ia在T3-4组的表达量较T1-2组高(P<0.05)。结直肠息肉组织中ADD3、ADD3-Ia和ADD3-Ib的表达量低于正常组织(P<0.01)。SW620细胞中ADD3-Ia和ADD3-Ib的表达量低于SW480细胞(P<0.05),ADD3-Ia/Ib比值高于SW480(P<0.01);在经奥沙利铂和5-FU分别处理后,在SW620和SW480细胞活力、迁移和侵袭能力减弱,而ADD3、ADD3-Ia和ADD3-Ib的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高。结论: CRC中ADD3-Ib和ADD3减少,并伴随ADD3-Ia/Ib比值升高。ADD3及其剪接体的改变可能跟CRC的侵袭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胃间叶源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治疗胃间叶源性肿瘤1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病理切缘均阴性,手术时间平均140min,术中出血量50~100ml,术后24~36h肠道功能恢复,术后住院5~7d,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结论:腹腔镜胃腔外楔形切除术治疗部分(2~5cm)胃间叶源性肿瘤安全可靠,胃腔外切除使胃内容物不外溢,污染少,患者创伤小、康复快,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肠梗阻是普外科常见的急腹症,长期以来平片检查仍被大多数医院作为首选影像诊断方法,病因诊断比较困难。消化道CT造影在肠梗阻病因诊断上有一定的帮助,现就我院2003年5月至2005年2月的20例CT造影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短肽型肠内营养剂代替传统肠道准备对结直肠癌患者肠腔内脱落细胞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5月间前瞻性入组142例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1例。试验组于术前3 d起给予30 kcal/(kg·d)短肽型肠内营养剂,不进行灌肠、不口服泻药及抗生素;对照组进行传统肠道准备,包括术前流质膳食、口服泻药及抗生素、清洁灌肠。两组于肿瘤切除后吻合前对远端肠管用1 500 mL生理盐水灌洗远端肠管,收集肠腔冲洗液1 000 mL,迅速送检。比较两组患者肠腔内灌洗液脱落癌细胞阳性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转移率。结果试验组患者肠腔内脱落癌细胞阳性率为15.5%(10/71),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8.2%(20/71)(P=0.040)。试验组和对照组完成随访分别66例和64例,随访时间20~48个月;两组局部复发率6.1%(4/66)和7.8%(5/64),(χ2=0.155,P=0.694)、远处转移率7.6%(5/66)和7.8%(5/64)(χ2=0.003,P=0.960),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2)78.8%和(50)7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9,P=0.890)。结论术前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可减少结直肠癌患者肠腔脱落癌细胞的阳性率,但不影响术后复发转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双管治疗消化道术后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2月-2012年12月在本院行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双管治疗消化道术后瘘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CT引导应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置双管,随访临床症状、引流效果和影像学的改变。结果共穿刺64例次,穿刺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穿刺引流后局部胀痛、发热等症状明显缓解,置双管治疗消化道术后瘘治愈时间明显缩短。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置双管治疗消化道术后瘘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措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