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7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术治疗松果体肿瘤的体会(附四例报告)徐善水,李振球,舒崇厚(附属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松果体区肿瘤临床少见,文献报告约占颅内肿瘤的1%~2%[1]。随着CT及MR问世,手术器械及手术技术的发展,该区肿瘤的彻底切除已成现实。我院自1989年8月至199...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血管网状细胞瘤是一种较少见的颅内真性血管瘤,本文探讨后颅窝血管网状细胞瘤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后颅窝血管网状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和手术疗效。结果:肿瘤全切除35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30例,加重5例,死亡2例。结论:充分认识血管网状细胞瘤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正确运用手术处理原则和显微外科技术,是提高诊断和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猪胰弹性酶快速诱导建立兔囊状动脉瘤模型的形态学改变和早期病理学变化,探讨动脉瘤的创伤修复机制,为动脉瘤的治疗寻找新的切入点。方法:应用猪胰弹性酶消化兔右侧颈总动脉起始部建立动脉瘤模型,3 d、7 d、21 d灌注取出动脉瘤组织,采用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脑血管造影技术研究该模型的影像学和病理学变化。结果:病理学观察发现动脉瘤顶部均有红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消失,瘤壁完全缺失弹力层,载瘤动脉的弹力层在动脉瘤颈部突然消失,动脉瘤内膜逐渐增生,但仍缺乏弹力层,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明显。免疫组织化学均显示内膜VonWillebrand因子(vWF)染色阴性。对照组动物均形成动脉残端,动脉残腔内无或少量血栓,血管壁结构完整。造影显示21 d动脉瘤长径(6.40±1.62)mm,宽径(4.41±1.15)mm,瘤颈宽(5.30±2.51)mm,载瘤动脉直径(3.99±1.59)mm。结论:通过简单外科手术方法结合弹力酶消化局部血管壁,可以建立病理学和形态学上与人颅内动脉瘤相似的动脉瘤模型。动脉瘤模型早期存在一定的自身修复机制,内膜逐渐增生,以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为主,未见弹力纤维和内皮细胞增生修复。  相似文献   
4.
<正>颅内动静脉畸形(cerebral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CAVM)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常见、复杂的疾病,其成人患病率为18/10万,年发病率为1/10万,年出血率为0.5/10万[1]。CAVM是青年人自发性脑实质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的主要因素之一,具有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以往认为它是一种先天性血管胚胎发育异常的疾病,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还可能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2-3]。CAVM主要是由一支或多支供血动脉、畸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39例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Raymond-Roy分级(R-R分级)评价即刻栓塞程度(Ⅰ级为动脉瘤完全栓塞,Ⅱ级为瘤颈残留,Ⅲ级为动脉瘤瘤体显影),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采用DSA进行影像学随访,出院时及随访期间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预后(GOS评分4~5分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较差)。结果16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和1例近端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术,3例远端动脉瘤和11例近端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6例近端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2例近端动脉瘤行单纯支架置入术。17例行载瘤动脉闭塞的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及血管闭塞成功,其余22例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RⅠ级栓塞12例(54.5%),R-RⅡ级栓塞6例(27.3%),R-RⅢ级栓塞4例(18.2%)。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0.3%(4/39),均发生于入院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患者(8例)中。出院时预后良好率为76.9%(30/39)。除4例患者出院前死亡,3例患者失访外,32例患者经过2~49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临床随访,随访期间无再出血发生,30例(93.8%)随访时预后良好。载瘤动脉闭塞术及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占比分别为2/11、3/9,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均无复发。结论血管介入治疗是治疗小脑后下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策略的制定应根据动脉瘤的位置、载瘤动脉的走向而定,术后应定期行血管造影随访。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种常见严重并发症,也是造成患者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最近的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在脑血管痉挛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凋亡机制,对优化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所致Terson综合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确诊13例颅内破裂动脉瘤致Terson综合症的患者,13例(21只眼)均行玻璃体切割术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病例中,前交通动脉瘤4例,后交通动脉瘤3例,小脑后下动脉瘤3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1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21眼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随访6.1月,21只眼视力均有所提高,平均视力恢复至0.45,其中视力≥0.3者16眼,占76.2%。结论对aSAH患者应常规进行眼科筛查有无Terson综合症;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Terson综合症安全有效的,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高压氧(HBO)治疗前、中、后血浆内皮素(ET)的变化。方法30例行高压氧和常规治疗(HBO组),20例单纯常规治疗,26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于治疗前、中、后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ET。结果HBO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浆ET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HBO组在治疗20d后血浆ET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能有效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血浆ET水平,是颅脑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脑膜瘤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治疗7例桥小脑角脑膜瘤。结果肿瘤全部切除5例,大部分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随访无死亡,无复发。结论手术治疗是桥小脑角脑膜溜的首选治疗方法。合理选择手术入路,术中妥善处理和保护血管、神经、脑干等是提高手术疗效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cAVM)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cAVM 23例,栓塞剂为NBCA或Onyx,栓塞后2例行显微手术治疗,4例行咖玛刀治疗。结果:畸形血管团完全消失5例,消失80%以上6例,60%~80%7例,60%以下5例。栓塞后1例发生脑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cAVM的方法是安全的,可治愈部分cAVM,对于大型、重要功能区的cAVM,血管内栓塞联合手术或放疗可提高治愈率,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