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0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回顾性分析 1987年至 1998年收治的 2 7例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 7例患者中男性 18例 ,女性 9例。年龄 5~ 45岁 ,中位年龄 18岁 ,其中 2 0岁以下占 5 9.3%( 16 /2 7)。病程为 0 .5~ 2 4个月 ,中位时间 3个月。主要症状为头痛、呕吐、向上凝视麻痹、共济失调、多饮、多尿、耳鸣、复视等。CT检查 :松果体区肿块多为类圆形 ,直径 1.2~ 5 .8cm ,普通扫描肿块密度略高 ,边缘清楚 ,增强扫描肿块可见明显强化。1.2 治疗方法本组中仅有 1例患者行肿瘤大部分切除术 ,病理诊断为生殖细…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的发生概率和表现形式,研究其可能的转移机制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江西省肿瘤医院初治鼻咽癌患者MRI诊断考虑有腮腺淋巴结转移者,分析其表现形式,可能的转移机制及预后.结果:2年期间1004例初治鼻咽癌患者中15例腮腺区结节考虑有淋巴结转移,按拟定诊断标准14例确诊为腮腺淋巴结转移,1例排除,发生率1.4%.转移淋巴结大部分(82%)为浅叶淋巴结.发生腮腺淋巴结转移者绝大部分(93%)为中晚期病例,N3患者占43%,64%患者有颈部淋巴结包膜外侵,7例患者有Ⅱa及Ⅱb区淋巴结包膜外侵融合.79%的患者有咽旁间隙不同程度侵犯,36%患者放化疗前进行过颈部干预.中位随访10.5个月后,14例患者6例1年内发生远处转移,其中2例已死亡.结论: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率为1.4%.其发生可能与颈部淋巴结>6cm伴包膜外侵;Ⅱa、Ⅱb区淋巴结融合;咽旁间隙肿瘤占据紧邻腮腺以及既往曾行颈部干预等有关.腮腺淋巴结转移是鼻咽癌预后不良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1 病例介绍患者男性 ,2 6岁。 1999年 6月在我院确诊为鼻咽低分化鳞癌后 ,给予根治性放疗 ,常规分割 ,鼻咽原发灶剂量为DT80 0 0cGy。 2 0 0 0年 8月 ,患者梳头时发现头顶部有一包块 ,直径约2 .0cm ,无疼痛 ,逐渐增大。 2 0 0 1年 2月来我院复查 ,鼻咽部CT平扫 :鼻咽部未见明显肿块 ;左侧顶骨有一直径约 4.0cm的圆形低密度区 ,其外方头皮肿胀。骨核素扫描示 :左侧顶骨核素明显浓聚 ,考虑为鼻咽癌骨转移。体检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头顶部可触及一大小为 3 .0cm× 5 .0cm的肿块 ,质硬 ,分界欠清 ,无压痛。间接鼻咽镜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文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技术治疗局部晚期及复发鼻咽癌,初步评价三维适形放疗技术在鼻咽癌治疗中临床的应用价值和剂量的分布优势.方法 2009年~2011年期间,对采用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治疗鼻咽癌20例.基于CT图像,结合MRI勾画靶区域.在DVH曲线、靶区域的剂量适形度、危及器官的所受剂量等方面进行常规和适当放疗计划的比较.结果 所有的患者没有产生严重口腔反应.首程都达到缓解的效率为100%,后续治疗完全缓解者和部分缓解者分别是8例和7例,有效率75%,无变化只有25%.结论 三维适形放疗技术治疗应用于鼻咽癌治疗有较明显的剂量分布优势.是一种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的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联合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治疗贫血鼻咽癌的疗效。方法将放疗前血红蛋白〈130g/L的104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放疗组(50例)和放疗联合rHu—EPO组(54例).两组放疗剂量为70Gy,联合治疗组在放疗第1天开始皮下注射rHu—EPO,每次10000IU,每周3次,治疗第3周开始两组患者均每日口服硫酸亚铁300mg。结果全组中位随访时间47个月:全组患者3、4、5年总生存率为77.9%、74.1%、70.0%,联合治疗组和放疗组的3、4、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5.4%、72.6%、69.4%和80.3%、75.5%、71.9%,联合治疗组和放疗组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组3、4、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4.3%、63.2%和57.9%,联合治疗纽和放疗组3、4、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8.8%、58.8%、56.1%和70.4%、68.1%、60.7%,两组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组5年局部复发率为11.5%,远处转移率为24.0%,其中联合治疗组和放疗组复发率分别为14.8%和8.0%,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2.2%和2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放疗联合rHu—EPO未能提高鼻咽癌患者放疗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咽癌原发灶消退率与远期疗效的关系.方法 行常规放疗的无远处转移初治鼻咽癌患者90例,放疗前及放疗中(36 ~40 Gy)均有鼻咽部增强CT,利用PACS中的多边形工具勾画鼻咽原发灶,采用面积求和法分别计算出放疗前及放疗中鼻咽癌原发灶肿瘤体积,以肿瘤体积消退百分率R[(放疗前体积V0-放疗中体积V36)/放疗前体积V.×100%]代表原发灶消退率.结果 全组TG患者4年局部控制率(LCR)、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rS)、无瘤生存率(DFS)、总生存率(0S)分别为:90.3%、81.2%、71.5%、81.6%.按鼻咽癌原发灶消退率分3组:低度敏感组(LSG,消退率<50%)27例,中度敏感组(MSG,消退率≥50%,<80%)29例,高度敏感组(HSG,消退率≥80%)34例,LSG、MSG、HSG组患者4年局部控制率(LCR)、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无瘤生存率(DFS)、总生存率(0S)分别为:84.1%、78.6%、63.4%、82.2%,97.5%、83.3%、79.4%、86.6%和90.4%、82.2%、71.5%、77.6%,P值均>0.05.结论 本组资料提示中等消退率鼻咽癌患者预后略好于消退快及消退缓慢者,但仍不能证明鼻咽癌原发灶消退率与远期疗效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7.
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与全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评价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方法 单纯全脑照射20例(WBI组),单纯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19例(SRI组),X线立体定向放射加全脑放射治疗39例(SRT+WBI组)。WBI组和SRT+WBI组全脑放疗总剂量均为30-40Gy/2-4周。SRT组和SRT+WBI组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每次剂量为4.5-7.5Gy,每周3次,总剂量21-42Gy。结果 局部控制率、局部复发率和因脑转移所致率,WBI组分别为65.0%、25.0%和52.9%;SRT组分别为94.7%、5.3%和116.7%;SRT+WBI组分别为89.75、0和8.7%。WBI组与其它2组比较,局部控制率、局部复发率和因脑转移所致死亡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在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局复发率方面优于全脑放疗。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是最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前对其准确的TNM分期是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的关键。颈部淋巴结触诊是鼻咽癌1992福州分期标准中N分期的主要依据,但可能因医师检查经验不一、患者个体差异导致结果偏差较大。我们对比分析了2009年7~12月在我科住院的190例初治鼻咽癌患者颈部触诊与MRI结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咽癌放射治疗中下颈前分割野脊髓挡块的合理设置方法.方法 收集2006年1~2月于我科住院,确诊鼻咽癌患者50例,放疗前常规行仰卧位鼻咽 全颈增强CT横断扫描.在CT横断图像上,以通过椎孔中央并垂直于床面的直线为基准线,在相当于第6颈椎椎体中央水平,分别测量左、右侧颈总动脉内缘距基准线的垂直距离(L、R).结果 L范围14~27 mm,中位值19 mm,50例患者中L≤15 mm者有6例;R范围10~28 mm,中位值17 mm,50例患者中R≤15 mm者有15例;L R范围25~49 mm,中位值37 mm,50例患者中L R≤30 mm者有7例(14%);全组50例患者中达到L≤15 mm或R≤15 mm任一项者共有18例(36%).结论 鼻咽癌放射治疗中下颈前分割野脊髓挡块简单设置为30 mm宽的方法可能导致1/3左右患者至少1侧Ⅳ区淋巴引流区内侧部分漏照或剂量不足,下颈前分割野脊髓挡块最好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个体化设置.  相似文献   
10.
热塑面膜固定鼻咽癌患者放疗摆位技术的周期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放疗已进入精确放疗,放疗中的体位固定是保证患者精确放疗的首要前提。固定的目的:一是保证患者正确的治疗体位;二是要求在照射过程中体位保持不变或每次治疗摆位都能得到良好的重复。热塑面膜固定技术就是1种较好的体位固定技术,但由于患者在放疗中出现的临床副反应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如少数患者放疗过程中会出现体重可能下降较明显;颈部包块较大者经放疗后包块体积缩小较大等,这些原因会引起患者体型变化,导致面膜固定的松动,影响治疗体位的稳定性。我们通过测量面膜固定技术的周期性误差,为鼻咽癌放疗计划靶区的设置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