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病理学教学从传统模式到网络课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理学的教学经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电化教学、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阶段发展到网络课程 ,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不断提高。网络课程在充分发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优势的同时 ,又注意到改造传统病理学教学 (大课讲授和实验室实习 )的形式 ,使之具有现代化的内涵 ,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进一步明确髓外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了解免疫表型检测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为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科学的信息。 方法 选用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学系淋巴瘤研究室2004年9月至2006年12月诊断为髓外双表型白血病/淋巴瘤的病例共9例,所有患者均结合细胞形态学、免疫表型检测并参照急性白血病免疫学特征欧洲协作组(European group for the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acute leukemias,EGIL)评分系统诊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DAKO公司EnVisionTM法进行髓系、淋巴细胞系多种标记物的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髓外双表型白血病/淋巴瘤主要发生在青少年,中位年龄是13岁,其中6例的年龄<18岁。男女之比为1.25∶1。病变的部位分布以淋巴结最为常见(7例),其次为皮肤(2例)。免疫表型检测显示8例为髓系/T淋巴系(myeloid/T-lymphoid,M/T)双表型,1例为B/T淋巴系(myeloid/B-lymphoid,M/B)双表型。随访7例,时间为2~18个月,其中6例经临床检查骨髓和外周血,证实存在白血病;另1例目前尚未出现骨髓异常。2例在确诊后2个月死亡,其余目前一般情况尚可。结论 髓外双表型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发病率低,可伴随白血病出现,也可孤立发生。免疫表型以M/T双表型多见。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诊断的重要手段。全面进行多项标记物的检测,可大大减少漏诊和误诊,为临床的准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背景:经幽门螺杆菌(H.pylori)根除治疗,约75%的早期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患者可获得完全缓解。肿瘤细胞有BCL10核表达和t(11;18)(q21;q21)可能提示胃MALT淋巴瘤对根除治疗无反应。目的:探讨单纯H.pylori根除治疗对国人早期胃MALT淋巴瘤的疗效,以及肿瘤细胞BCL10核表达和t(11;18)(q21;q21)对治疗方案选择的提示作用。方法:收集19例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10核表达,以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t(11:18)(q21;q21)。所有患者均首选H.pylori根除治疗,并行内镜活检病理随访。结果:本组19例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中10例(52.6%)经单纯H.pylori根除治疗获得完全缓解。10例完全缓解者中2例(20,0%)肿瘤细胞BCL10核表达阳性,9例对根除治疗无反应者中7例(77.8%)阳性,阳性率显著高于完全缓解者(P〈0.05)。14例患者行t(11;18)(q21;q21)检测,8例完全缓解者均未检出该易位,6例对根除治疗无反应者中3例(50.0%)检出该易位.两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H.pylori根除治疗可使本组52.6%的早期胃MALT淋巴瘤患者获得完全缓解。胃MALT淋巴瘤肿瘤细胞BCL10核表达与其对根除治疗无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关系。方法:对22例鼻窦和鼻腔的内翻性乳头状瘤标本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PCR检测。结果:22例标本中,经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出HPV阳性细胞的有11例,PCR方法检出HPVDNA的共17例。HPV分型结果发现以HPV11、16型最多,且以混合性感染为主。其中2例非典型增生的病例为HPV11/16感染,1例复发病例为HPV11/18型感染。结论:HPV感染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可能为一早期事件,HPV16、18型与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复发及癌变有关。在检测上,PCR方法优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值得提倡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人EB病毒阳性(EBV+)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 ,收集24例老年EBV+DLBCL患者,以同期EBV-非特指型DLBCL患者为对照,分析老年EBV+ 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结果 24例老年EBV+DLBCL患者肿瘤细胞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单一性或多形性肿瘤细胞增生;多形性病例中常可见有地图状坏死.细胞起源免疫分型主要为非生发中心亚型,分别占91.3%(Hans分型)和100.0%(Choi分型).CD30阳性率为55.0%,高于非特指型EBV-DLBCL(P< 0.001).在总体生存时间方面,R-CHOP方案治疗的老年EBV+DLBCL患者和>50岁EBV-DLBCL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44.2个月和29.2个月,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7).结论 老年人EBV+DLBCL肿瘤细胞形态上主要表现为单一性或多形性肿瘤性增生;多形性病例中常可见不规则坏死.CD30阳性率较高,并且主要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亚型.R-CHOP方案治疗的老年EBV+ DLBCL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与同年龄段非特指型EBV-DLBCL患者相近.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分析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 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探讨其预后相关指标。方法 选取86例MALT淋巴瘤患者,依据肿瘤发生部位分为胃MALT淋巴瘤组(32例)和非胃MALT淋巴瘤组(54例)。常规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观察其病理学特点,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对部分病例检测肿瘤特征性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并对病例进行临床随访。结果 两组病例临床病理学特点无明显差异。间期FISH检测结果显示t(11;18)和t(14;18)发生率分别为12 %(6/50)和9 %(4/45)。胃MALT淋巴瘤组中20例获得随访,均接受单纯抗幽门螺杆菌治疗,bcl-10核表达阳性、存在t(11;18)病例的缓解率(20 %、33 %)显著低于阴性组(73 %、9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842,P=0.035;χ2=4.639,P=0.031)。非胃MALT淋巴瘤组病例中35例获得随访,女性、年龄≤60岁患者的缓解率(60 %、63 %)显著高于男性、>60岁患者(35 %、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05,P=0.048;χ2=7.373,P=0.007);临床Ⅰ~Ⅱ期、t(14;18)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率(52 %、75 %)显著高于Ⅲ~Ⅳ期、t(14;18)阴性者(25 %、5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07,P=0.040;χ2=4.363,P=0.037)。结论 MALT淋巴瘤是一类好发于中老年人的惰性淋巴瘤,预后较好,胃与非胃MALT淋巴瘤存在不同的治疗反应评估或预后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中耳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DNA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原发性中耳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 (H PV) DNA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技术 ,对 5例中耳癌的病理组织蜡块进行 HPV - DNA类型的检测 ,以 8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乳突粘膜为对照组。结果 :5例中耳癌高危型 HPV感染率为 80 % (4 /5 ) ,以 HPV1 6型感染为主 ,而对照组 HPV感染率为 0 % (0 /8) ,经 χ2检验 ,P <0 .0 1。结论 :中耳癌高危型 HPV感染率较高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和中耳胆脂瘤以及 HPV感染可能在中耳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结内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NMZL)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22例NMZL患者淋巴结活检组织采用HE、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二步法)染色,观察其形态及免疫表型特点,其中9例患者标本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t(11;18)(q21;q21)及t(14;18)(q32;q21),并对部分病例进行随访.结果 22例NMZL患者中位年龄62(16-77)岁,男女比例为1.2:1.22例患者中肿瘤累及部位以颈部淋巴结最为常见(11例),其后依次为腋下(9例)、腹股沟(7例)、颌下(6例)、纵隔(4例)、锁骨上(2例)及腹膜后淋巴结(1例).Ann Arbor分期:13例(59%)为I/Ⅱ期,9例(4l%)为Ⅲ/Ⅳ期.免疫表型检测显示所有患者标本肿瘤细胞均一致强表达CD20,不表达CD3e、CD10、CyelinD1、CD21、CD23、Bc1-6.CD5及Bc1-2阳性率分别为39%(18例中有7例)、30%(10例中有3例).FISH检测结果显示2例患者存在t(11;18),1例患者同时存在t(11;18)及t(14;18).13例患者获完整随访资料,随访时间为6-44个月,其中3例死亡,3年累积生存率为67%.结论 NMZL好发于中老年人,临床主要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很少累及结外器官,临床分期较早,诊断时需结合临床相关检查及病理学改变综合分析,尤其是存在t(11;18)及t(14;18)的病例.  相似文献   
9.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与人类乳头状病病毒(HPV)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EB病毒感染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常规外检及会诊确诊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62例,进行常规形态学和免疫学表型分析,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B病毒编码小RNA(EBV-EBER)的表达情况,并随访患者.结果 62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EBV-EBER阳性者26例(42%).EBV-EBER表达与患者年龄大于60岁以及治疗反应密切相关(P=0.025、0.049),而与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临床B症状及Ann Arbor分期无关(均P>0.05).结论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EB病毒感染不影响总体生存时间,但影响患者对治疗的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