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6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与Ⅷ因子相关抗原(vWF)的关系,我们动态观察61例AMI发病第1、3、7、14、21天五个时间组vWF的变化。结果表明,AMI各时间组血浆vWF均较正常组高(P<0.01),第3天最高,1周后逐渐下降,AMI第1、3、7天组分别与第14、21天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或非常显著(P<0.001),死亡组较存活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1)。通过观察认为血浆vWF的变化与AMI临床病情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急性心肌梗塞(AMI)血浆激肽系统的变化,我们动态观察51例AMI后血浆前激肽释放酶(PK)的活性变化,与40例正常人血浆PK进行比较。结果表明,AMI一周内血浆PK最低,以后逐步恢复正常;有并发症组低于无并发症组,死亡组明显低于存活组。这提示,AMI时测定血浆PK浓度可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对了解预后亦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无血清培养液AIM—V和RPMI1640+胎牛血清(FBS)培养液培养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来源树突状细胞(DCs)的形态和免疫表型,检测DCs对T细胞的活化作用。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04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10例大肠癌患者,采集其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分别使用2种细胞培养液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细胞形态,检测细胞表面CD1aCD80CD86CD83CD14及HLA—DR的表达。再用丝裂霉素作用后的DCs作为刺激细胞,按照刺激细胞:反应细胞(S:R)1:1,1:10,1:20.1:40,1:80的比例进行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s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经2种细胞培养液培养后都可以诱导出DCs。细胞外型均呈毛刺状。细胞均表达CD1a、CD80、CD86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不表达CD14、CD83,为不成熟DCs的特点。两组DCs细胞表型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按S:R不同比例进行同种异体MRL所得刺激指数分别为2.7,4.1,3.1,2.5,1.6,表明树突状细胞(DCs)在不同比例下都刺激T细胞增殖。结论使用AIM—V无血清培养液和传统的含FBS细胞培养液均可成功诱导培养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来源的DCs,但使用AIM—V可以降低含血清培养液应用人体后引起的过敏反应等风险,更适合DCs的临床使用,可以替代含血清培养液。MLR结果显示.DCs在各种S:R比例下均有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但S:R比为1:10时最佳。  相似文献   
4.
检测了30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巨噬细胞感染蛋白-1α(MIP-1α)、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IL-6水平,以期探讨MM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1,3)-β-D-葡聚糖〔(1,3)-β-D-glucan,BG〕检测作为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快速检测方法,在恶性血液病患者IFI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体温≥38℃持续96小时以上,经合理的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或起初治疗有效但随后体温再次升高,1w内未应用抗真菌药物治疗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39例为研究对象。每周进行2次血清BG检测,连续监测3w。用统计学方法计算BG试验在早期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V+)、阴性预测值(PV-)。同时连续检测血清真菌抗原浓度变化,观察其与疾病进展和预后间的关系。结果 39例入组患者中,31例为临床诊断IFI,BG试验的阳性率为93.5%(29/31)(切点值80pg/ml),敏感性为93.5%,特异性75%,PV+93.5%,PV-75.0%,Kappa=0.685。首次血清BG阳性结果出现于临床诊断前17d~临床诊断后2d,平均出现于临床诊断前(2.7±3.3)d。抗真菌治疗过程中,血清BG水平在感染恶化患者持续升高,在治疗好转患者中明显下降。结论作为IFI诊断方法,BG试验结果与临床IFI诊断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与传统培养方法相比,具有早期、快速、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CD44v6(一种变异的CD44受体)在多发性骨髓瘤(MM)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病情进展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24例MM患者[14例初发和复发MM患者(初发和复发MM组),10例病情稳定MM患者(病情稳定MM组)]和15位健康骨髓移植供者或非肿瘤良性贫血患者(对照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MNC)和骨髓基质细胞(BMSC)培养上清的SDF-1α、CD44v6水平。结果 初发和复发MM组MNC培养上清的SDF-1α、CD44v6表达水平[(7232.41±2644.97)pg/ml和(34.34±13.20)ng/ml]显著高于病情稳定MM组[(2315.49±748.29)pg/ml和(15.69±5.28)ng/ml](t=6.25、t=7.82;均P<0.05)和对照组[(1149.52±636.06)pg/ml和(4.85±3.62)ng/ml](t=4.60、t=7.61;均P<0.05)。病情稳定MM组SDF-1α、CD44v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2.99、t=4.87;均P<0.05)。9例初发和复发MM组的BMSC与人类骨髓瘤细胞系细胞U266加入rhIL-6进行混合培养后,SDF-1α水平[(6180.25±5925.38)pg/ml]显著高于5例对照组BMSC[(1021.13±358.65)pg/ml]和9例初发和复发MM组[(1004.07±727.36)pg/ml](t=2.66、t=2.42;均P<0.05)。而其他BMSC各组间的SDF-1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DF-1α与CD44v6两者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1,P=0.03)。结论 SDF-1α、CD44v6水平升高与MM的病情进展或发病有关,也可能与MM的肿瘤浸润过程有关;而这些体内过程可能需骨髓瘤细胞和BMSC与IL-6、SDF-1α和CD44v6等因素协同完成。  相似文献   
7.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一具有强烈缩血管作用的多肽,有3种亚型,即ET-1、ET-2、ET-3。ET由多种细胞产生,但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仅产生ET-1,且其病理生理作用较重要。心肌梗死患者和动物模型证明,血浆ET-1浓度显著升高。而有关ET在血栓溶解过程中作用的研究不多见。本研究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血浆ET-1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脑梗塞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的变化。方法:用放免法测定40例脑梗塞患者及20例健康者对照血小板表面及血浆内α-颗粒膜蛋白值。结果:正常对照血小板Gmp-140650±180分子数/血小板,血浆Gmp-14011.7±1.9μg/ml,40例脑梗塞患者Gmp-140963±302分子数/血小板,血浆Gmp-14039.4±14.9μg/ml。二者有显著差异。结论:脑梗塞患者血小板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将脐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与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细胞相融合,获得SKOV3/DC融合细胞,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及体外诱导抗卵巢癌肿瘤免疫的能力.方法:1)将用PKH26红色荧光染料标记脐血来源的DC后,聚乙二醇法(PEG)融合DC与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细胞,流式细胞仪分选融合细胞.2)应用细胞培养技术、流式细胞术及光学显微镜检测SKOV3/DC的生长特性和形态学特征 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观察融合细胞体外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及诱导特异性肿瘤免疫的能力.结果:1)DC和SKOV3按10∶1比例融合,融合率约为8.5%.融合细胞可在体外缓慢增殖,CA125抗原及CD1a、CD80、CD86、HLA-DR、MHC-Ⅰ分子表达阳性.2)SKOV3/DC在体外能有效的激发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可明显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卵巢癌细胞株SKOV3有特异性杀伤效应.结论:利用PEG法制备的SKOV3/DC融合细胞兼具两种亲本细胞的部分特性,在体外能够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本研究将SKOV3/DC作为肿瘤疫苗,为其在卵巢癌主动免疫治疗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