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H19基因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81例骨肉瘤患者,应用PCR、RT-PCR方法,检测骨肉瘤组织中H19mRNA的印迹状态,分析H19基因印迹丢失与骨肉瘤各临床病理因素参数及预后的关系。结果:H19mRNA在骨肉瘤组织中高表达,在癌旁组织及癌旁远组织中低表达。81例病理标本中,骨肉瘤、癌旁组织及癌旁远组织的H19基因表达率分别为43.21%、14.81%、3.70%,结果显示印记基因丢失(LOI)的发生率与不同组织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骨肉瘤患者中,H19基因表达与肺转移、Enneking分期有关,且高表达的骨肉瘤患者2年生存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19基因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部位及病理分型无明显相关。结论:H19基因在骨肉瘤中高表达,且与肺转移、Enneking分期有关,H19基因高表达的患者预后差,H19基因可作为判断骨肉瘤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刘广飞  蓝鹏 《当代医学》2021,27(6):73-75
目的探讨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与大骨瓣经颞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大骨瓣经颞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及患者生活能力量表评分(ADL)。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手术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小骨窗经侧裂岛叶入路方法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D133和Ki-67在骨巨细胞瘤(GCTB)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为临床判断其生物学行为及评估预后提供有力的证据。方法 采用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133和Ki-67蛋白在80例GCTB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2种蛋白的表达与GCTB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GCTB组织中CD133阳性表达率为43.8% (35/80),Ki-67阳性表达率为57.5%(46/80)。CD133表达与肿瘤直径、肿瘤复发、Jaffe分级、Campanacci分期及手术方式有关(P<0.05);Ki-67表达与肿瘤直径、Jaffe分级和Campanacci分期有关(P<0.05)。全组GCTB患者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3.0%、88.0%和80.0%。CD133阳性和阴性表达者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9.0%、83.0%、75.0%和99.0%、91.0%、9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阳性和阴性表达者的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9.0%、75.0%、68.0%和 97.0%、93.0%、90.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133和Ki-67表达与GCTB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是评估其恶性程度以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应用经皮微创空心螺钉跟距关节融合术与传统开放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跟距关节炎,对比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足踝功能评估,并统计术后跟距关节融合率,显示前者可重建距下关节稳定性,获得良好的复位及固定;并在保证得到有效的骨性融合前提下,具有手术耗时少、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蛋白CD133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索CD133与肿瘤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为临床判断其生物学行为及评估预后提供有力的证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33在80例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后病理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对所有数据进行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检验。结果 :全组骨巨细胞瘤患者1、3、5年无肿瘤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3.0%、88.0%,80.0%。CD133阳性和阴性的骨巨细胞瘤患者1、3、5年无肿瘤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9.0%、83.0%、75.0%和99.0%、91.0%、91.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D133的阳性表达与骨巨细胞瘤患者预后密切关系,是评价骨巨细胞瘤恶性程度以及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临床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率为3.2%~14.17%[1-3].我院自1995年至2003年12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16例.11例来自我院,5例来自外院.我院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率为4.6%,再手术后平均随访2.3年,现将16例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跟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1%~2%,占跗骨骨折的60%,致残率高达30%[1],而跟距关节炎则为波及跟距关节的跟骨骨折、距骨骨折常见并发症,多为创伤性关节炎[2],行走疼痛明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首先选用口服非甾体类药物、制动及物理治疗,对于那些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者则必须采用手术融合距下关节治疗。目前,距下关节融合的手术方式有很多,主要包括:传统的开放手术、小切口开放手术及距下关节镜手术等[3]。传统的开放手术创伤大,术后早期并发症多。距下关节镜手术创伤小,早期并发症相对较少,但是对术者及手术器械的要求较高。我院自2010年起,应用微创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法行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跟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1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后路单开门椎管减压微型钢板内固定在颈椎管狭窄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03—2021-02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的64例颈椎管狭窄症,颈椎前路采用零切迹椎间融合器固定,颈椎后路行单开门椎管减压微型钢板内固定。比较术前与术后1年颈椎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结果 6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60个月,平均25个月。术后所有患者脊髓功能明显改善,未出现颈前不适感、吞咽困难、颈后轴性疼痛等症状。术后3个月MRI显示颈椎管扩大良好,脊髓前后压迫均完全解除。术后1年颈椎CT显示手术节段椎间隙融合良好,椎板单开门状态维持良好,无再关门现象发生。术后1年X线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未出现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1年神经功能JOA评分、疼痛VAS评分、NDI指数、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前路零切迹椎间融合器与后路微型钢板的应用有利于颈椎管狭窄症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更广泛开展,手术安全性提高,可以有效避免...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应用经皮微创空心螺钉跟距关节融合术与传统开放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跟距关节炎的效果。方法自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作者对跟距关节炎需行跟距关节融合术患者应用微创经皮空心螺钉植骨融合术(A组)治疗12例13足,应用踝关节外侧"L"形切口跟距关节融合术(B组)治疗14例14足。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足踝功能评估,并统计术后跟距关节融合率。结果 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32个月,平均19.5个月,A组手术所用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在术后并发症方面,A组出现1例跟骨处螺钉尾帽处疼痛,B组2例出现切口皮肤皮瓣感染或坏死,2例出现腓骨肌腱卡压症状,1例出现晚期足外翻畸形致胫神经受压,出现足内侧疼痛;术后足踝功能评分A组优8例,良3例;B组优7例,良4例;术后两组患者末次影像学随访显示均得到有效骨性融合,无明显差异。结论应用微创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术行跟距关节融合术治疗跟距关节炎,可重建距下关节稳定性,可获得良好的复位及固定,与传统术式相比,在保证得到有效的骨性融合前提下,具有手术耗时少、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以及椎弓峡部不完整,导致的腰椎不稳所引起的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是很常见的临床疾患.通常继发腰椎管狭窄,因而充分的减压、即刻的腰椎稳定性的重建以及长期可靠的骨性融合为其治疗的关键.如何获得长期有效的椎间骨性融合直接影响到其远期的治疗效果.传统的椎间髂骨植骨或椎间融合器的应用,虽可以解决椎间骨性融合的问题,但由于增加患者的创伤或高昂的内固定费用,给临床推广应用带来很大困难,2000年3月-2004年9月,应用棘突根部与椎板连接处结构椎间植骨加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腰椎不稳19例,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