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4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对吗啡戒断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针刺对吗啡戒断大鼠脑组织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基因 (nNOSmRNA)表达的影响 ,探讨针刺改善戒断症状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方法 :建立大鼠吗啡自然戒断模型 ,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测定戒断大鼠脑组织nNOSmRNA的表达。观察戒断后 ,针刺“足三里”和一氧化氮合酶 (NOS)抑制剂L N 硝基精氨酸 (L NAME)对吗啡戒断大鼠戒断症状和脑组织nNOS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戒断组nNOSmRNA表达增加 ,针刺组和L NAME组nNOSmRNA表达比戒断组减少。针刺组戒断积分比戒断组少 ,组间差异显著 (P <0 .0 1 )。结论 :针刺“足三里”穴具有抑制吗啡戒断大鼠脑组织nNOSmRNA表达的作用 ,提示这可能是针刺改善吗啡戒断症状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颅内生殖细胞瘤的放疗疗效.方法 搜集2007年11月前接近18年内收治的颅内生殖细胞瘤病例74例,其中男35例,女39例,中位年龄15(5~45)岁.放疗前病理诊断9例,余65例20 Gy放疗后MRI显示病灶均明显缩小(>50%)或消失为临床诊断.应用6 MV X线全脑全脊髓放疗加局部补量照射、全脑放疗加局部补量照射、全脑室放疗加局部补量或肿瘤区局部照射,原发病灶区38.5~50.0 Gy,全脑或全脑室18~25 Gy,全脊髓21~25 Gy,分割剂量1.6~2.0Gy/次,5次/周.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80(12~168)个月,总随访率为97%,10年随访例数和随访率分别为14例和19%.1、5、10年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9%和97%、96%和90%、93%和83%.共9例患者治疗失败,6例为照射野内复发,3例为照射野外转移.照射野内复发者中肿瘤剂量<40 Gy者3例.38例患者放疗后有不同程度的垂体前叶功能低下,部分需强的松等激素替代治疗.结论 放疗是颅内生殖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其照射剂量、范围要根据病灶数目、脑脊液检查等结果 来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颅内生殖细胞瘤的放疗疗效.方法 搜集2007年11月前接近18年内收治的颅内生殖细胞瘤病例74例,其中男35例,女39例,中位年龄15(5~45)岁.放疗前病理诊断9例,余65例20 Gy放疗后MRI显示病灶均明显缩小(>50%)或消失为临床诊断.应用6 MV X线全脑全脊髓放疗加局部补量照射、全脑放疗加局部补量照射、全脑室放疗加局部补量或肿瘤区局部照射,原发病灶区38.5~50.0 Gy,全脑或全脑室18~25 Gy,全脊髓21~25 Gy,分割剂量1.6~2.0Gy/次,5次/周.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80(12~168)个月,总随访率为97%,10年随访例数和随访率分别为14例和19%.1、5、10年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9%和97%、96%和90%、93%和83%.共9例患者治疗失败,6例为照射野内复发,3例为照射野外转移.照射野内复发者中肿瘤剂量<40 Gy者3例.38例患者放疗后有不同程度的垂体前叶功能低下,部分需强的松等激素替代治疗.结论 放疗是颅内生殖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其照射剂量、范围要根据病灶数目、脑脊液检查等结果 来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颅内生殖细胞瘤的放疗疗效.方法 搜集2007年11月前接近18年内收治的颅内生殖细胞瘤病例74例,其中男35例,女39例,中位年龄15(5~45)岁.放疗前病理诊断9例,余65例20 Gy放疗后MRI显示病灶均明显缩小(>50%)或消失为临床诊断.应用6 MV X线全脑全脊髓放疗加局部补量照射、全脑放疗加局部补量照射、全脑室放疗加局部补量或肿瘤区局部照射,原发病灶区38.5~50.0 Gy,全脑或全脑室18~25 Gy,全脊髓21~25 Gy,分割剂量1.6~2.0Gy/次,5次/周.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80(12~168)个月,总随访率为97%,10年随访例数和随访率分别为14例和19%.1、5、10年总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9%和97%、96%和90%、93%和83%.共9例患者治疗失败,6例为照射野内复发,3例为照射野外转移.照射野内复发者中肿瘤剂量<40 Gy者3例.38例患者放疗后有不同程度的垂体前叶功能低下,部分需强的松等激素替代治疗.结论 放疗是颅内生殖细胞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其照射剂量、范围要根据病灶数目、脑脊液检查等结果 来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单通道和六通道柱状施源器2D、3D治疗计划靶区和正常组织照射剂量,评估三维近距离治疗在子宫内膜癌术后阴道内照射中的应用优势。方法 早期子宫内膜癌10例,分别置入六通道和单通道柱状施源器,CT模拟定位扫描后做治疗计划。CTV定义为阴道上段3 cm,黏膜下5 mm区域,处方剂量为5 Gy/次,共6次。分别制定不同施源器2D和3D治疗计划。比较两种施源器2D与3D计划CTV和OAR的剂量。结果 两种施源器2D、3D治疗计划均能很好满足CTV剂量要求。使用单通道施源器时3D计划可显著降低直肠D0.1 cm3、D1.0 cm3、D2.0 cm3约18.2%、12.4%和10.7%。使用六通道施源器时,3D计划可显著降低直肠D0.1 cm3、D1.0 cm3、D2.0 cm3和Dmean约36.6%、24.8%、20.4%和6.1%,并降低了膀胱和尿道Dmean。与单通道施源器3D计划相比,六通道施源器3D计划进一步降低了直肠、膀胱和小肠的照射剂量。结论 使用单通道或六通道柱状施源器进行阴道内照射时,2D和3D治疗计划均取得了很好的靶区剂量分布。3D治疗计划与2D治疗计划相比,能降低以直肠为主的OAR受量,六通道施源器3D计划进一步降低了直肠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分析265例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1999—2012年进行术后放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共265例。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腺癌占85.3%(226例)。根据FIGO2009手术—病理分期。术后辅助放疗方式包括盆腔外照射35例(13.2%)、单纯阴道内照射107例(40.4%)和内外照射联合治疗123例(46.4%)。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Logrank检验差异,Cox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 5年随访率为85.7%。5年OS、PFS、局部复发、远处转移率分别为92.8%、89.7%、4.5%、6.4%。发生3级急性放射性肠炎者仅1例(0.4%),3、4级骨髓抑制者分别为4例(1.5%)、1例(0.4%),1例(0.4%)出现3级慢性肠炎。多因素分析显示子宫下段受累是影响OS和PFS的预后因素(P=0.041、0.001),放疗前贫血是影响OS的因素(P=0.048)。 结论 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的Ⅰ期内膜癌患者进行术后辅助放疗的疗效良好,不良反应轻微,放疗前贫血和子宫下段受累是影响OS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应用螺旋断层调强放疗(helical tomotherapy, HT)和固定野调强放疗(fixed-field intensity-modulated radiotherapy, FF-IMRT)的近期疗效和早期临床反应。  方法  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本院使用HT(HT组)和FF-IMRT(FF-IMRT组)进行保乳术后全乳放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共24例, 每组12例, 术后病理分期0~ⅡB期, 全乳放疗剂量46~50 Gy/23~25次。其中接受化疗者11例(45.8%), 接受内分泌治疗者18例(75%)。对两组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分布进行评估, 对放疗毒性反应及美容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与FF-IMRT组相比, HT组的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105%、PTV110%高剂量区减少(P=0.000, P=0.023), 靶区的均匀性和适形度改善(P=0.003, P=0.002)。患侧肺的V5、V20、Dmean(P=0.002, P=0.001, P=0.000), 双肺的V5、V20、Dmean(P=0.010, P=0.002, P=0.009)及心脏的V5、V20(P=0.033, P=0.030)等受量降低。HT组出现Ⅰ、Ⅱ级放射性皮炎者分别有10例(83.3%)、2例(16.7%), FF-IMRT组出现Ⅰ、Ⅱ级放射性皮炎者分别有11例(91.7%)、1例(8.3%);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放射性肺炎。HT组患者美容效果为满意者12例(100%), FF-IMRT组美容效果为满意者11例(91.7%)。两组患者的近期不良反应和美容效果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应用HT与FF-IMRT技术进行保乳术后全乳放疗, 可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 长期治疗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保乳术后螺旋断层治疗技术的剂量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应用固定野调强放疗(FF-IMRT)和螺旋断层治疗(HT)计划的剂量学差异。方法 选择10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IMRT患者,CT模拟定位、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对同一CT图像设计FF-IMRT计划和HT计划。配对t检验两种计划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分布及照射时间差异。结果 与FF-IMRT计划相比,HT计划的100%PTV覆盖度增加(P=0.000),105%PTV覆盖度降低(P=0.000),平均剂量(Dmean)降低(P=0.002),均匀指数(HI)、适形指数(CI)增加(P=0.001、0.023)。HT计划的患侧肺剂量体积V5、V10、V20、V30、V40、Dmean分别降低28%、30%、35%、46%、61%、32%(P=0.000),双肺的分别降低30%、28%、34%、46%、62%、26%(P=0.000),心脏的和最大剂量(Dmax)分别降低57%、59%、71%、82%、91%、45%和12%(P=0.000~0.002),健侧乳腺Dmean、Dmax分别增加0.9、3.0 Gy (P=0.000、0.000),健侧肺的分别增加0.42、2.70 Gy (P=0.000、0.000)。HT计划照射时间明显高于FF-IMRT计划(11.98 min:5.96 min,P=0.000)。结论 左侧如乳腺癌HT计划的靶区均匀性和适形度均优于FF-IMRT计划,危及器官可获得等同于或优于FF-IMRT计划的剂量分布,可作为新照射方式用于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 28例原发女性生殖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治疗结果。方法 1990—2016年在我院收治的原发女性生殖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 28例。采用WHO淋巴瘤病理分类、Ann Arbor分期系统分期。共 18例(64%)患者进行了手术,27例(96%)进行了化疗、8例(29%)进行了放疗。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 5年随访率86%。年龄 13~80岁,中位年龄56.5岁。原发卵巢者最多,共 11例(39%),ⅣE期患者 18例(64%),最常见病理类型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位生存时间23.5个月,1、3、5年OS率分别为89%、74%、59%。结论 原发女性生殖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少见,症状不典型,分期多为晚期,治疗上以手术、化疗和放疗的综合治疗手段为主。  相似文献   
10.
放疗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患者的辅助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在有高中危复发风险的早期内膜癌患者中,阴道残端是最常见的复发部位。对于这部分患者,阴道近距离治疗(VBT)与外照射的局控率相近,但VBT的不良反应更轻。本文对VBT技术在早期子宫内膜癌术后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分别从VBT的患者选择、阴道施源器的选择、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因素、影像引导的精准定位、放疗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并对近距离调强技术及新型质控仪器的应用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