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靶区及周围正常组织剂量学优势,提供一种简单、有效的临床治疗方式。方法 共纳入52例经体外放疗后肿瘤消退不明显、剩余肿瘤仍>5 cm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应用宫腔管和自由金属针组成的“混合”施源器对患者进行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勾画高危CTV (HR-CTV)、中危CTV (IR-CTV)及OAR。将体外照射与近距离治疗的EQD2相加。评价HR-CTV和IR-CTV的D90、D100及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的D2 cc值。结果 HR-CTV的D90平均值为(88.4±3.5) Gy。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的D2 cc分别为(81.1±5.6)、(65.7±5.1)、(63.1±5.4) Gy。100%患者膀胱、乙状结肠的D2 cc≤90、≤70 Gy,89%患者直肠的D2 cc≤70 Gy。结论 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对局部晚期宫颈癌有明显剂量学优势,临床或许可行,但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 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宫颈复发癌患者的新方法,分析其剂量学优势。方法 16例接受过手术和术后辅助性体外放疗的宫颈复发癌患者接受了CT引导下金属针植入的组织间插植治疗。给予高危临床靶区(HR-CTV)6 Gy 6次剂量。评价本次近距离治疗肿瘤靶区HR-CTV D90;之前的体外照射和本次近距离治疗累加的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D2 cm3值。结果 HR-CTV D90的平均值为(52.5±3.3) Gy。膀胱、直肠、乙状结肠累加D2 cm3分别为(85.6±5.8)、(71.6±6.4)、(69.6±5.9) Gy。每次近距离治疗金属针的平均使用量为(6.1±1.5)。实际1年OS、LC分别为81%、69%。结论 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近距离治疗对宫颈复发癌具有很好的DVH参数和较小的并发症,或许临床是可行的,但其远期临床结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维替泊芬是否具有诱导多种子宫内膜癌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及自噬的作用。方法 维替泊芬处理子宫内膜癌细胞系KLE、EFE184、NOU-1和SKUT-2,并分别使用二甲基亚砜(DMSO)、蛋白酶体抑制剂MG132、硼替佐米和光敏剂原卟啉处理细胞作为对照组。维替泊芬作用浓度为0.1~10 μmol/L,作用时间为0~48 h。光学显微镜和活细胞成像系统观察细胞形态,磺酰罗丹明B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内质网应激过程中相关蛋白质水平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自噬小体。结果 MG132和硼替佐米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诱导细胞肿胀与死亡,维替泊芬诱导细胞出现肿胀并死亡,而原卟啉无此作用。维替泊芬促进细胞中肌醇蛋白-1a减少、钙敏感伴侣蛋白增加、C/EBP同源蛋白(CHOP)增加、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降低。同时CHOP蛋白质水平受维替泊芬浓度和作用时间的影响,呈现双向性:当降低维替泊芬浓度同时增加作用时间时,CHOP蛋白质水平增加;当作用浓度在0~5 μmol/L时,CHOP蛋白质水平随维替泊芬浓度增加而增加,但当作用浓度提高至10 μmol/L时,CHOP蛋白质水平降低。维替泊芬促进细胞膜关键蛋白Rab11水平下降,细胞核出现形态皱缩,溶酶体增加。结论 维替泊芬可能通过诱导子宫内膜癌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引起细胞自噬,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4.
1病例简介
  患者,男,50岁。发现左侧腋下肿物1个月余就诊。查体:左侧腋下可触及一枚约“鹌鹑蛋”大小的肿物,质硬,与周围界限尚清晰,触之无压痛,双侧乳房无胀痛,无乳头溢液及乳头内陷。胸部 CT 检查(图1)示:左侧腋窝处多发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5-羟色胺2A受体(HTR2A)基因T102C位点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关联性,
为精神分裂症的遗传背景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NKI、
万方医学网和维普数据库,收集2003-2012年有关HTR2A基因T102C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关联
性研究的文献,在全文回顾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筛选、评价和数据提取。应用RevMan 5.1
和Stata 12.0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依据不同种族将研究对象分为欧洲人群和亚洲
人群2个亚组进行分别统计,对等位基因C/T和不同遗传规律基因型CC/TT、CC/CT+TT、CC+CT/T
T及CC+TT/CT共5种模型进行统计,包括异质性检验、合并效应量及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共纳入11个研究,包括2 44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 469名健康对照者。Meta分析,等位
基因总人群合并OR=1.12,95%CI=0.96~1.31,P>0.05;CC/TT遗传模型总人群合并OR=
1.11,95%CI=0.80~1.53,P>0.05;CC/CT+TT遗传模型总人群合并OR=1.13,95%CI=0.99~1
.30,P>0.05;CC+CT/TT遗传模型总人群合并OR=1.18,95%CI=0.93~1.50,P>0.05;CC+TT/CT
遗传模型总人群合并OR=0.95,95%CI=0.84~1.06,P>0.05。结论:目前的证据不足以表明HTR
2A基因T102C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存在关联性,提示该基因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无显著关联性。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性放疗中临床靶区包含精囊范围的不同对正常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6例前列腺癌患者,采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技术,分别勾画两种不同的靶区:CTV1包含前列腺和全部精囊;CTV2包含前列腺和近端60%的精囊,针对两种靶区设计不同的治疗计划Plan1和Plan2,处方剂量为76 Gy,每次2 Gy,5次/w,分别评价两种治疗计划中直肠与膀胱的V70、V50及MLD。结果 Plan1中直肠的V70、V50及MLD的平均值分别为48.0%、69.6%及58.7 Gy,均高于Plan2组的41.3%、62.1%及54.5 Gy(P<0.01)。Plan1中膀胱的V70、V50及MLD的平均值分别为25.4%、44.5%及46.1 Gy,同样高于Plan2组的20%、36.1%及40.2 Gy(P<0.01)。结论 3D-CRT照射方法,减少前列腺癌临床靶区中精囊的照射体积可明显降低直肠与膀胱的受照剂量,减轻不良反应,为前列腺癌根治性三维适形放疗(3D-CRT)剂量递增实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前全球乳腺癌的发病率已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且逐年上升。然而,乳腺癌也是癌症治疗领域中研究比较完善的一种疾病,患者大多有较长的生存期,因此保证患者生活质量同样重要。保乳手术加放疗与传统根治术的生存率无明显差异而且具有保持完美乳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逆向模拟退火法(IPSA)和等剂量线手动优化法在局部晚期宫颈癌组织间插植治疗中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提供更佳的计划优化方式。方法 纳入的104例宫颈癌患者均行盆腔体外放疗及5次组织间插植治疗,患者每次BT时均同时采用IPSA和等剂量线手动优化两种计划方式进行剂量优化,配对t检验两种计划方式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两组间HR-CTV D90、D100以及IR-CTV D90剂量无明显差异,但IPSA组IR-CTV D100为(58.36±2.06) Gy,明显高于等剂量线手动优化组(53.99±2.17) Gy (P=0.025)。OAR方面,IPSA组直肠D2cc为(68.53±2.85) Gy,明显优于手动优化组(71.77±1.79) Gy (P=0.002);膀胱D2cc手动优化组优于IPSA组,乙状结肠D2cc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PSA组靶区剂量HI及CI均优于等剂量线手动优化组,靶区OI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结论 与等剂量线手动优化法相比,IPSA法可提高肿瘤组织的照射剂量,降低直肠D2cc受量,提高靶区CI和HI,是临床上更可取的计划优化方式。  相似文献   
9.
近距离治疗是将放射性同位素植入或置于肿瘤周边的一种技术。中心高剂量及随着距离的增加剂量迅速衰减是其最大的特点。近距离治疗主要包括低剂量率、高剂量率和脉冲剂量率3种。近距离治疗的最大优势是保证肿瘤组织充足剂量的基础上降低周围正常组织的放射性损伤。临床近距离治疗技术的进步与其放射生物学特点联系紧密。临床近距离治疗放射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剂量率效应、放射性损伤的修复、再氧合、细胞周期的再分布及再群体化。探索近距离治疗放射生物学与临床近距离治疗效果的关系,利用近距离治疗的放射生物学特点,指导临床上近距离治疗的具体应用需要大量转化医学的工作。最终的目的是增加肿瘤局部控制率、降低不良反应及提高患者最终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BT技术较传统腔内BT技术在局部晚期宫颈癌治疗中的剂量学优势,提供一种更加有利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28例经过体外放疗后仍残留巨大肿块(肿瘤> 5 cm)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接受CT引导下的组织间插植BT。将该研究的剂量学结果,包括总剂量(体外放疗和BT)的HR-CTV D90和膀胱、直肠及乙状结肠的D2cc,与之前一组接受传统腔内BT (宫腔管+卵圆体对)的30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HR-CTV D90的平均值在腔内BT组、组织间插植BT组分别为(76.9±5.7)、(88.1±3.3) Gy。膀胱、直肠、乙状结肠D2cc在腔内BT组和组织间插植BT组中分别为(84.7±6.8)、(69.2±4.2)、(67.8±4.5) Gy 和(81.8±6.5)、(66.8±4.0)、(64.8±4.1) Gy。1年LC率在腔内BT组和组织间插植BT组分别为59.3%和85.2%。结论 与传统腔内BT相比较,CT引导下组织间插植BT技术具有剂量学优势或许是临床可行的,但长期疗效和不良反应还需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