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残胃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和外科治疗,观察不同手术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6例残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胃镜和钡餐对残胃癌的诊断价值.结果:胃镜对残胃癌的诊断率为80.8%,钡餐为50.0%.手术切除的20例中根治性残胃切除13例均生存≥3年;姑息性切除7例,术后生存2年5例,1.5年2例.行胃空肠吻合4例中3例于6个月内死亡,1例生存10个月.2例腹腔内广泛转移者仅行肿块活检术.结论:胃镜对残胃癌的诊断价值优于钡餐.早期诊断并行根治性残胃切除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眼是人体的重要器官,许多全身疾病可出现眼部的变化。为了解原发性肝癌与眼部病变的关系,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眼科对15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了眼部检查,分析探讨原发性肝癌眼部变化与病程和治疗效果的联系,提高原发性肝癌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非加压包扎双管引流法在乳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减少乳癌手术后皮下积液等并发症的方法.方法对1997年4月~1999年6月间72例乳癌根治术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病人采用双管引流不加压包扎(双管组),30例病人采用传统的加压包扎单管引流(单管组).观察发现手术后前3d的引流量双管组(302.9±129.9)ml明显大于单管组(153.8±91.0)ml(P<0.01),手术后4~6d的引流量双管组(73.4±89.4)ml与单管组(62.1±39.2)ml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后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双管组(2/42,4.8%),明显少于单管组(9/30,30.0%)(P<0.01).单管组有3例病人手术后出现皮瓣坏死或切口延迟愈合,而双管组未发生这种情况.结论我们认为在乳癌手术后的创面处理中,非加压包扎双管引流要比加压包扎单管引流更为充分,并且应用双管引流可明显降低皮下积液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息肉样病变(PL G)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指向胆囊内突出的局限性、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的总称。多为良性病变,分为非肿瘤性、肿瘤性两大类,大部分为非肿瘤性息肉样病变;常见的如胆固醇样息肉、炎性息肉,少见的如腺肌性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粘膜或异位胰腺组织。肿瘤样息肉病变常见的包括肿瘤和腺癌,此外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均属罕见。1 常见的胆囊息肉样病变1.1 胆固醇样息肉 最为常见,这是胆囊胆固醇沉着病的一种,体积较小,直径小于1cm ,并带有蒂,常为多发。显微镜下可见结集的胆固醇晶体有细蒂与胆囊粘膜相…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在直肠腺癌中的表达和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免疫组织化学PV-8000二步染色法,检测40例直肠腺癌原发灶标本和40例正常直肠黏膜中COX-2与VEGF-C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3)作为淋巴管内皮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物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组织淋巴管生成状况。结果:所测40例直肠腺癌组织中,COX-2及VEGF-C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2.5%(25/40)和65.0%(26/40)。40例标本中的21例(52.5%)可以检测到VEGFR 3阳性的肿瘤新生淋巴管。COX-2表达与VEGF-C表达、肿瘤新生淋巴管形成及淋巴结转移、是否侵透浆膜层等临床病理指标间呈明显相关关系(P<0.05);但与肿瘤大小、肿瘤部位、病理组织学分型等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直肠腺癌组织中COX-2表达与VEGF-C表达状态、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均呈明显相关;COX-2可能通过上调VEGF-C表达促进直肠腺癌淋巴管生成,并顺次导致淋巴结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腔镜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探索用腔镜进行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2例甲状腺良性肿物的患者用超声刀行腔镜甲状腺良性肿物切除术。结果 :手术成功 2 0例 ,中转开刀 2例。手术时间 4 0~ 180min平均 90min ,术中出血 5~ 10 0ml。术后 6h下床活动、进流质饮食 ,无恶心、呕吐。颈部引流管于术后第 2d拔除 ,术后 3~ 4d出院。 2例术后前胸部出现小面积的淡黄色瘀斑。无皮下气肿。结论 :腔镜甲状腺手术是安全可行的。该手术切口隐蔽、颈部无疤痕、美容效果好 ,更符合青年女性的社会心理要求。  相似文献   
7.
腔镜甲状腺手术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 探索用腔镜进行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利用杂交狗进行腔镜甲状腺切除的操作训练。在此基础上,2002年3-10月对12例甲状腺良性肿物患者用超声刀行腔镜甲状腺良性肿物切除术。结果 手术成功11例,中转开刀1例。手术时间40-120min,术中出血5-20ml。术后6h下床活动,进流质饮食,无恶心,呕吐。颈部引流管于术后第2天拔除,术后3-4d出院。2例术后前胸部出现小面积的淡黄色瘀斑。无皮下气肿。结论 腔镜甲状腺手术切口隐蔽,颈部无疤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苦参碱对人结肠癌细胞株HT-29体外侵袭能力及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 HPSE)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HT-29细胞体外培养,以0.125、0.25、0.5mg/ml不同浓度苦参碱进行预处理48h后,采用半定量RT-PCR、Western-blot检测各组培养细胞HPSE mRNA及HPSE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细胞黏附实验检测细胞黏附能力的改变,Transwell小室检测侵袭及趋化能力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浓度苦参碱处理组HT-29细胞HPSE mRNA及HPSE蛋白的表达和细胞黏附侵袭能力均受到显著的抑制(P<0.01),其抑制效应与药物的浓度呈正相关(组间比较P<0.01)。结论:苦参碱能够显著抑制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其机制可能与下调HT-29细胞HPSE基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一、临床资料例1男性,70岁。进行性黄疸2个月,时有轻度腹泻。体格检查: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胆囊肿大,CT示胰头部4cm×3cm低密度区。于1995年9月21日手术,术中见胰头部4cm×3cm质硬肿块,结节状,整个胰腺变硬,肿块固定。行胆囊空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10.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指向胆囊内突出的局限性、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的总称。多为良性病变,分为非肿瘤性、肿瘤性两大类,大部分为非肿瘤性息肉样病变;常见的如胆固醇样息肉、炎性息肉,少见的如腺肌性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粘膜或异位胰腺组织。肿瘤样息肉病变常见的包括肿瘤和腺癌,此外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