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8篇
医药卫生   210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芯片在垂体腺瘤分子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医疗技术发展使垂体腺瘤的诊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也面临新的挑战。基础研究已显示垂体腺瘤是单克隆起源。但垂体腺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尚未明确。新近发展迅速的生物芯片技术,以其高效、高通量、高信息量等突出优点。为寻找与垂体腺瘤发生、发展以及生物学行为改变相关的分子物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研平台。本文就垂体腺瘤分子机制研究现状以及生物芯片在垂体腺瘤分子机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良性肿瘤,主要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位置较浅脑膜瘤可完整切除,位于中线深部及颅底者,完整切除较困难,多数作者认为先行囊内切除,再切除囊壁为较合理的方法,手术成功关键是妥善止血。我科自1990年11月与1991年11月,采用WBL4型微波治疗仪结合声外科吸引器(CUSA),  相似文献   
3.
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的应用显微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临床开展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5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显微镜下对蝶窦外侧壁、蝶鞍、海绵窦及周围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并测量。模拟扩大经蝶入路磨除海绵窦腹侧骨质,切开海绵窦内侧壁,显露海绵窦内侧腔。结果颈内动脉(ICA)明显隆起于蝶窦侧壁的占58%,蝶窦内隆起呈管型占3%。鞍底硬膜分为2层,海绵窦内侧壁的上部南垂体硬膜构成,无骨性结构支撑;下部由骨周硬膜构成,有蝶窦侧壁骨质支撑。两侧海绵窦内侧壁的距离为(14.8±2.7)mm。海绵窦内侧腔位于C4段ICA与垂体之间,腔内为丰富的静脉丛,最宽可达7mm,但常因ICA扭曲而闭塞。无颅神经穿越海绵窦内侧腔,ICA是扩大经蝶入路探查海绵窦遇到的第一个主要结构。结论扩大经蝶入路进入海绵窦内侧腔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海绵窦区肿瘤切除的手术入路,以提高手术全切率,降低残障率.方法对14例海绵窦内肿瘤行硬膜下入路切除5例,行硬膜外入路切除9例,比较两种入路的方法及疗效.结果行硬膜下入路者中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3例;术后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4例.行硬膜外入路者中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出现新的脑神经功能障碍3例,其中1例完全恢复.结论针对不同类型的肿瘤及生长特性,选择适当的手术入路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有效提高全切率,降低残障率.  相似文献   
5.
床突间隙显微外科解剖及概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经床突间隙(CS)进行海绵窦、鞍内、颈内动脉及眼动脉等病变的直接手术提供解剖依据,进一步澄清CS的概念.方法用22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从翼点和额下入路对前床突及周围结构进行直接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CS是磨除前床突后留下的一楔形空间,其顶边宽(2.39±0.18)mm(0.64~4.10 mm),底边宽(5.34±0.16)mm(2 .66~7.00 mm),上内侧边长(7.67±0.33)mm(4.02~14.32 mm),下内侧边长(11.21±0.4 9)mm(4.24~17.06 mm),下侧边长(10.00±0.32)mm(5.6~14.26 mm),底高(7.87±0.35) mm(5.12~16.38 mm),尖端空间完全被颈内动脉(ICA)床突段所占据.ICA的远硬膜环和近硬膜环都不完整,动脉壁外常有海绵窦静脉丛,术中剥离ICA床突段可引起静脉丛出血.结论ICA床突段血管壁外有海绵窦静脉丛,它是海绵窦内结构,所以手术松解ICA床突段最好只剥离其内侧缘的ICA 穴,并为术中暴露CS后的空间大小提供了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内耳门周结构对内镜下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内耳门周结构对颞骨径路内镜下处理脑桥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为临床开展相应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观察小脑下前动脉及内耳门后唇的变异,了解其对内窥镜导入及其手术的影响。结果: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1/3以上者占27.5%(11侧)。小脑下前动脉在Ⅶ、Ⅷ脑神经外侧成袢者占22.5%(9侧)。内耳门后唇隆起合并小脑下前动脉袢在Ⅶ、Ⅷ脑神经之外侧者占7.5%(3侧)。结论:当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1/3或小脑下前动脉弓在Ⅶ、Ⅷ脑神经之前时将对内窥镜导入有阻碍,当两种情况合并存在时要将内窥镜导入脑桥小脑三角区相当困难,不宜采用此种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内窥镜下第三脑室手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为神经内窥镜下进行第三脑室手术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 2 1例成人尸头固定标本进行第三脑室的解剖观察和测量 ,对 9具新鲜尸头进行经室间孔入路神经内窥镜下第三脑室的解剖学观察。结果 :室间孔长径、宽径为 (5 .4± 1.2 )mm、(2 .7± 0 .9)mm ,中间块长径、宽径为 (6.8± 2 .3 )mm、(3 .8± 1.0 )mm ,前后联合间距 (2 1.8± 2 .1)mm ,前、后联合到中间块为 (6.3± 0 .8)mm、(8.8± 1.3 )mm ,前后联合中点处第三脑室高度 (13 .8± 1.4)mm ,室间孔下、后联合前及中间块上、下第三脑室宽度分别为 (6.3±2 .2 )mm、(4 .9± 1.8)mm、(3 .4± 1.6)mm和 (4 .3± 1.8)mm ,中间块上、下最小高度为 (4 .4± 1.3 )mm和(4 .3± 1.3 )mm。内窥镜可较清晰显示第三脑室内结构 ,但中间块可影响显露。结论 :内窥镜下经室间孔入路进行第三脑室手术有一个理想的操作空间。  相似文献   
8.
颈静脉球解剖变异对经内镜行岩斜坡区病变手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颈静脉球的解剖变异对颞骨径路在内镜下行桥小脑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方法 在20例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镜手术,测量相关数据。结果 颈静脉球高度为左侧(7.39±2.11)mm,右侧(9.05±3.10)mm;宽度为左侧(6.28±1.25)mm,右侧(6.34±0.79)mm;颈静脉球顶距鼓室天盖、后半规管上、下缘、上半规管顶点、内淋巴囊上缘、面神经锥段中点、内听道下缘之间距离分别为:(16.05±3.34)mm、(8.73±3.11)mm、(3.13±1.83)mm、(14.63±3.33)mm、(5.01±2.88)mm、(3.70±3.36)mm、(5.03±3.19)mm。结论 高位颈静脉球对内镜手术有一定影响,但相对非内镜手术而言要小,高位颈静脉球的定义依不同的术式而不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临床上保留半规管功能和听力处理小脑桥脑角区病变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在 2 0例40侧国人成人尸头上模拟单纯后半规管切除及后、上半规管切除处理小脑桥脑角区病变 ,对暴露的范围进行解剖测量 ,比较相关数据。结果 岩上窦下缘至颈静脉球顶的垂直线距离为 (15.0 2± 3 .69)mm (7.80~ 2 1.3 0 ) ,乙状窦内侧至内淋巴管起始处的水平距离为 (10 .62± 2 .0 9)mm (6.2 0~ 16.80 ) ,颞骨岩部后硬脑膜至外半规管后壶腹后缘的水平距离为 (6.2 1± 1.78)mm (3 .80~ 10 .10 ) ,至后半规管中点后缘水平距离为 (4.0 7± 1.2 6)mm (2 .10~6.60 )。乙状窦内侧至内听道口后缘中点水平距离为 (19.89± 3 .10 )mm (14 .70~ 2 4.60 ) ,岩骨后硬脑膜至上半规管前壶腹后缘间水平距离为 (12 .60± 2 .73 )mm (8.2 0~ 19.10 )。结论 颞骨径路处理小脑桥脑角区病变同时保留听力和平衡功能是可能的 ,相对而言 ,后上半规管切除比单纯后半规管切除所得的术野大 ,暴露好且操作相对简单 ,不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中央沟附近胶质瘤早期即可引起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提高中央沟附近胶质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总结1995—2001年我科收治的中央沟附近84例胶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手术方式的选择、治疗结果与预后。结果:84例胶质瘤中,肿瘤主体位于中央沟前36例,位于中央沟后30例,主体位于中央沟下方18例。临床上首发症状为癫痫的59例,以进行性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15例,以头痛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为主要表现起病的10例。术后病理按WHO分级分类,提示星形细胞肿瘤58例,少突胶质细胞肿瘤20例,少突胶质细胞与星形细胞混合瘤6例。星形细胞肿瘤中星形细胞瘤6例,间变型星形细胞瘤29例,胶质母细胞瘤23例;少突胶质细胞肿瘤中少突胶质细胞瘤6例,间变型少突胶质细胞瘤14例。在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67例,次全切除17例。术后肢体功能障碍较术前减轻20例,不变22例,短期加重而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有12例,加重30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术前要充分了解肿瘤的解剖位置和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在软脑膜下切除肿瘤,保护中央沟静脉解剖和功能的完整,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