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建兴 《中医杂志》2005,46(7):545-545
慢性胃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有高度相关性,而Hp相关性胃炎常表现为脾胃不和,升降失职,气机痞塞,寒热错杂的证候,这与仲景以方类证的泻心汤证较为吻合.<伤寒论> 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是仲景为伤寒误下致痞而设.笔者师其法,分别治疗不同证候表现的Hp相关性胃炎,每获效验.兹举验案3则.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方药对阿霉素所致大鼠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各组大鼠血清肌酸肌酶(CK)、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及心肌组织ET,心电图ST-T及Q波的异常率及心肌病理改变。结果:各项指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模型组(P<0.01,P<0.05),但Q波异常率、NO、TNF-a、ET对照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电镜观察,治疗组心肌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结论:本方药可达到减轻心肌损伤、治疗心肌炎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针灸"中气法"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以"中气法"取穴,对照组以常规方法取穴,观察2组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组L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灸"中气法"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后遗症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齐建兴 《河北中医》2001,23(9):718-720
缓慢性心律失常 (以下简称本病 )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主要表现为心动过缓、心脑缺血为主的一组症候群。现代医学对本病尚无较理想的治疗方法。近年来 ,许多中医学者都在寻求运用中医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取得了一些进展 ,现综述如下。1 病因病机本病临床多发于冠心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等。近年来 ,许多学者根据本病患者多见迟脉 ,并见沉、细、结脉 ,临床表现不仅有胸闷、心悸、气短、疲乏等心气虚弱症候 ,并多伴有面白光畏寒、眩晕昏厥、腰膝酸软等心肾阳虚症候的特点 ,认为心肾阳虚是本病的共同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清化湿热方配合西药对病毒性心肌炎快速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影响。方法将60例病毒性心肌炎快速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西药口服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化湿热方。2组疗程均为30 d,治疗前后各做1次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测TNF-α、SOD。结果临床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6.7%;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70.0%,对照组总有效率50.0%。治疗组在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改善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可以提高SOD活性,降低TNF-α的含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化湿热方配合西药能改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提高SOD活性,降低TNF-α的含量,从而保护心肌细胞,稳定细胞膜的稳定性,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中医的外感病学说,在汉代之前统称“热病”,到了《难经》、《阴阳大论》之后,逐渐转化为“伤寒”。在这个大格局的变化过程之中,张仲景承前启后,进行理论传承与创新,吸收《难经》广义伤寒学说,继承《阴阳大论》重视寒邪致病特色,改进《素问.热论》六经分证体系,扬弃传变按日期的学说,主张辨证论治,创立半表半里学说,阐发三阴虚寒证的突变理论,丰富外感病的治疗方法。他使中医外感病学说,由理论推理走向临床实际,诊治体系空前丰富,后世医家有法可依,临床疗效大为提高,他的著作被尊为经典,他本人被称为医圣。  相似文献   
7.
“对药”又称“药对”、“姊妹药”,配伍应用在方剂中具有契合病机、功专力宏的特点,是历代医家积累临证用药经验的升华,也是中医用药遣方的特色之一。吴鞠通提出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是辨治内伤脾胃病的重要法则,中医古籍中有许多以“衡”为主治疗脾胃病的著名方剂,如半夏泻心汤、左金丸、枳术丸等。其中就蕴含了一些对药的灵活配伍。基于此,笔者将从中总结出的一些药对,结合“对药”的配伍规律及“治中焦如衡”的指导思想,在辨证基础上合理应用到脾胃病治疗中,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李延芳教授是邯郸市名中医,国家第二批、第四批师承指导老师,致力于针灸临床、教学与科研五十余载,学验俱丰,医术精湛,尤其对臂丛神经损伤、腓神经损伤、外伤性截瘫、多发性神经根炎、中风后遗症等造成的各种痿证,提出"多经多穴"的治疗思想,方法独特。笔者有幸师从李老学习,每每见证此方法应用于该类疾病,效如桴鼓,屡起沉疴。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拟温阳通滞方药对可乐定所致大鼠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为温阳通滞胶囊高、低剂量组、心宝组及模型组。用温阳通滞胶囊等效量、二倍量灌胃给药,以心宝做对照。观察给药前和给药后0.5h、1h、1.5h、2h心电信号,统计分析大鼠心率、心率每搏间变异系数、房室传导阻滞变化情况,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温阳通滞胶囊高、低剂量组给药后心率显著提高,心率变异系数明显降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有降低趋势(P〈0.05)。高剂量组作用更为突出,个别时段优于心宝组(P〈0.05)。结论温阳通滞方药能够通过提高心率、降低心率变异系数、降低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达到对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满意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齐建兴 《疑难病杂志》2011,10(11):868-869
<正>"多经多穴法"治疗痿证的学术经验,是李延芳教授学术思想代表之一,是其针灸经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多经多穴法",即治疗痿证时不单取、重取阳明经的喻穴,而是据患者病情和病变部位,酌情选用少阳经、太阳经以及手、足三阴经的输穴辨证选经施治。此一学术经验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很高的应用价值,其应用原则在于阴阳相配、数经互补、浅刺多穴。这一经验的形成与导师早年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