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4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1.
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与多种细胞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进展,类风湿性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发现IL-17及NF-κB信号通路在风湿性关节炎中有着重要意义.Th17细胞的发现打破了以往Th1/Th2在风湿性关节炎中的主导作用,Th17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炎症因子,其中大量分泌IL-17,与风湿性关节炎有密切关系.核因子-κB(即NF-kappa B),参与基因转录,并且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IL-17与NF-κB信号通路的相互关系可能为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麦粒灸通过调控ROS-NLRP3炎性通路从而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发挥抗炎镇痛效应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47只雄性SD大鼠通过SPSS软件随机程序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艾灸组、ROS过表达组、ROS过表达艾灸组。其中空白组7只,其余4组每组10只。对空白组大鼠从右后足垫进行皮内注射无菌生理盐水,其余通过右后足垫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 FCA)诱导关节炎(Adjuvant arthritis, AA)大鼠模型。FCA造模后,ROS过表达组和ROS过表达艾灸组于造模后第2天皮下注射鱼藤酮油溶液(1.5 mg·kg-1)制备ROS过表达模型。模型艾灸组和ROS过表达艾灸组造模后7 d取大鼠足三里穴、肾俞穴进行麦粒灸治疗,各穴5壮,两侧交替。艾灸治疗6天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 d,共治疗3个疗程。空白组、模型组及ROS过表达组按同法固定,不予艾灸治疗。造模、治疗前后观察大鼠足跖肿胀度、热痛阈及屈腿嘶鸣评分变化;治疗结束后取材,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艾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抗炎的效应及预防骨破坏的IL-17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空白艾灸组、艾灸组、IL-17过表达模型艾灸组、IL-17沉默模型艾灸组、IL-17过表达模型组、IL-17沉默模型组,前6组每组各9只,后2组每组各6只。大鼠右后足足垫部皮内注入弗氏完全佐剂0.15mL制作RA模型。造模成功后第2天进行慢病毒注射建立IL-17基因过表达、IL-17基因沉默模型。RA造模后第7天开始麦粒灸大鼠肾俞、足三里2穴各5壮,每日1次,治疗18d。观测计算大鼠足跖肿胀度、热痛域;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IL-17、RANKL、TGF-β含量。结果 造模后大鼠右后足容积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热痛域值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艾灸后大鼠右后足容积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热痛域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血清IL-17、RANKL显著高于空白组,血清TGF-β含量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艾灸后艾灸组大鼠血清IL-17、RANKL显著低于模型组,血清TGF-β含量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IL-17过表达模型艾灸组大鼠RANKL含量显著高于艾灸组(P<0.01);IL-17过表达模型艾灸组大鼠TGF-β含量显著低于艾灸组(P<0.01)。IL-17沉默艾灸组大鼠RANKL含量显著低于艾灸组和空白组(P<0.01)。结论 艾灸可能通过调控IL-17,从而调节RA大鼠血清骨破坏因子RANKL以及骨保护因子TGF-β含量,起到抑制RA滑膜炎症后期骨破坏、保护骨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系统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可累及多关节以及全身多个系统。其发病机制与多种细胞因子有着密切的关系。Th17细胞是T细胞新发现的亚群,经研究证实其分泌的IL-17等多种细胞因子能诱导严重的自身免疫性反应。JAK/STAT信号通路,尤其是STAT3信号通路对类风湿慢性炎症有着重要的正反馈促进作用。Th17细胞的分化与调节机制和STAT3信号通路正反馈调节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可以为探索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