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摘要】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术区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科收治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后术区感染的患者共7例,男性1例,女性6例;年龄64~83岁(71.3±6.7岁)。7例患者均因初诊为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接受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术后1~17个月(6.4±5.8个月)确诊术区感染。回顾患者病历资料,统计患者症状及体征、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脊柱影像学检查(X线片、CT及MRI)特征、病原体检测结果、治疗方式及疗效。结果:7例患者均有明显背部疼痛,1例低热,6例体温正常。确诊感染时,4例合并神经损害,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C级1例,D级3例。炎症指标中,ESR为29~95mm/h(62.7±27.2mm/h),CRP为10.04~151.8mg/L(46.9±48.7mg/L),均高于正常范围上限值。影像学均呈现骨水泥周围骨质吸收、骨质破坏及术区炎症性信号改变等感染征象。5例检测出病原体,其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3例、非特异性细菌感染2例。所有病例依据病原体结果采取规范药物治疗:细菌感染使用敏感抗生素至少6周;结核感染给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及吡嗪酰胺的四联方案抗结核至少12个月。4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经后路病灶清除植骨重建术,1例行单纯后路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术;术后随访7~15个月(12.3±3.8个月),4例均临床治愈,其中3例术前合并神经损害者由术前ASIA分级D级恢复至E级。2例拒绝手术行药物辅以支具治疗,末次随访时仍残存症状。1例在计划翻修手术前因肺部感染死亡。结论: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术区感染以再发剧烈背痛、炎症指标升高及特征性影像表现为主要临床特点。对于经皮椎体骨水泥强化术术区感染,应在规范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辅以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侧方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0年8月至2012年3月,经皮侧方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256例.术前、术后1周及3个月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术前、术后1周及3个月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程度.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25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无一例出现脊柱不稳、神经粘连、神经根损伤、感染或硬脊膜撕裂等并发症.术后1周与术前在腰腿痛VAS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周与术后3个月比较时,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JOA评分标准,优225例,良18例,可13例,评分的优良率达94.9%.结论 经皮侧方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安全性高、康复时间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与传统开放的手术相比疗效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量后路寰枢椎融合手术对颈椎矢状面参数的变化,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寰枢椎脱位病例18例,男8例,女10例,年龄25~72岁,平均49.6±13.7岁。所有寰枢椎脱位患者均行单纯后路复位C1~C2固定融合术,随访时间为5~17个月,平均7.4±3.7个月。测量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枕颈角(C0~C2角)、下颈椎前凸角(C2~C7角)、颈椎前凸角(C0~C7角)、颈椎矢状面轴向垂直距离(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 SVA)、C1~C2角、T1倾斜角(T1 slope,T1S)、颈部倾斜角(neck tilt,NT)和胸廓入口角(thoracic inlet angle,TIA)等颈椎矢状面参数。在末次随访时,术后C2~C7角比术前减小的病例归为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组(5例),而术后C2~C7角比术前增加或不变的病例纳入下颈椎前凸曲度增加组(13例)。采用卡方检验做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与性别、年龄(以60岁为界限)、术前T1S(以25°为界限)、术前C2-C7 SVA(以15mm为界限)、术前TIA(以70°为界限)、术前C2-C7角(以20°为界限)、术前C0-C2角(以20°为界限)、术前C0-C7角(以45°为界限)和术后C1-C2角(以20°为界限)等临床因素相关性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对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C0~C2角分别为21.6°±16.4°和28.3°±8.6°、C2~C7角分别为15.3°±12.9°和16.4°±11.1°、C0~C7角分别为36.8°±19.7°和44.9°±13.2°、C1~C2角分别为12.4°±17.6°和17.5°±7.3°、C2~C7 SVA分别为13.4±14.7mm和15.1±11.7mm、T1S分别为22.8°±8.2°和23.5°±7.3°、NT分别为50.8°±9.5°和51.9°±8.9°、TIA分别为73.6°±11.1°和75.4°±10.0°,以上这些颈椎矢状面参数在术前与末次随访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的颈椎矢状面参数进行比较,前凸减小组的术前C2~C7角明显大于前凸增加组(27.6°±10.5°vs 10.5°±10.5°,P0.05),余参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卡方分析显示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与术前C2~C7角≥20°有关(χ~2=4.923,P=0.02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C2~C7角≥20°并不是独立危险因素(OR=0.147,P=0.225)。结论:后路寰枢椎融合术后有可能发生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而术前C2-C7角≥20°是术后下颈椎前凸曲度减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骶2骶髂关节螺钉(Second Sacral Alar-iliac,S2AI)固定技术在脊柱骨盆固定中应用的可行性,并评估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退变性脊柱侧凸、退变性脊柱侧凸术后翻修、陈旧性创伤性脊柱侧后凸畸形、腰骶部结核、腰骶部骨折及强直性脊柱炎合并腰椎骨折等手术中应用S2AI技术进行脊柱骨盆固定融合术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男4例,女5例;年龄31~86岁,平均60.1岁)。比较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差异,并按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9例患者手术时间3.3~6.0h,平均5.1h;术中出血量为300~2 000mL,平均989mL.术后经5~25个月(平均13.4个月)随访,至末次随访时症状均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按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脊柱学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评价,优3例,良4例,可1例,差1例。结论:S2AI技术在脊柱骨盆固定中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独活寄生汤水提物对经IL-1β诱导退变的大鼠椎间盘软骨细胞中Wnt4、GSK-3β、β-catenin、DKK-1的影响。方法采用机械-酶消化法分离大鼠椎间盘软骨组织,进行软骨细胞体外培养、镜下观察与鉴定,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经10 ng/m L浓度IL-1β造模)、实验1组(独活寄生汤水提物组200μg/m L干预24 h)、实验2组(独活寄生汤水提物组200μg/m L干预48 h)。观察4组大鼠椎间盘软骨细胞中Wnt4、GSK-3β、β-catenin、DKK-1 m RNA与蛋白的表达及上清液中Sox 9表达。结果 (1)第2代大鼠椎间盘软骨细胞增殖速度快,呈现多边形,胞核清晰,且含有1~2个核仁,融合后出现"铺路石"状,经Ⅱ型胶原法染色后,阳性对照组胞浆区域浸染为棕黄色;(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软骨细胞Wnt 4、GSK-3β、β-catenin m RNA与蛋白表达及上清液Sox 9含量明显提高(P0.05),DKK-1 m RNA与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1组、实验2组中软骨细胞Wnt 4、GSK-3β、β-catenin m RNA与蛋白表达及上清液Sox 9含量明显降低(P0.05),DKK-1m RNA与蛋白表达明显提高(P0.05),以实验2组变化最为显著(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水提物组可调控退变椎间盘软骨细胞的功能,下调Wnt 4、GSK-3β、β-catenin和上调DKK-1 m RNA与蛋白表达,进而延缓大鼠椎间盘软骨细胞的退变。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髓基质干细胞根据环境而有不同的分化路径,在特定的环境中有分化为透明软骨细胞的趋势,可能为治疗骨性关节炎提供新思路。 目的:观察透骨消痛颗粒水提与醇提物含药血清对骨髓基质干细胞活性的影响。 方法:制备透骨消痛颗粒水、醇提物,108只SD大鼠随机摸球法均分为低、中、高剂量对照组、水、醇提物组,腹主动脉采血制备含药血清。取4周龄SD大鼠四肢骨髓基质干细胞,第3代同步化后用含药血清进行干预,MTT检测其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周期分布,Real time PCR检测Cyclin D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Cyclin D1蛋白表达。 结果与结论:透骨消痛颗粒水、醇提物含药血清干预48 h后,软骨细胞的A值中高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P < 0.05);各组G0/G1期细胞,水、醇提物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水提物组明显低于醇提物组(P < 0.05);各组增殖指数及Cyclin D1 mRNA及蛋白表达水、醇提物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水提物组明显高于醇提物组(P < 0.05)。说明透骨消痛颗粒水醇提物含药血清通过上调Cyclin D1的表达,加速骨髓基质干细胞周期的进程,从而促进其增殖,且透骨消痛颗粒水提物的效果优于醇提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导致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Adolesc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ALDH)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关键参数,明确不同腰椎Roussouly分型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本院骨科诊治ALDH患者32例(ALDH组),同时选择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老年组)、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青少年志愿者(对照组)各32例。在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统计腰椎Roussouly分型,并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对ALDH组、中老年组和对照组三组间的影像学指标和Roussouly分型进行比较。结果:ALDH组PI为52.0°±13.3°和PT为25.3°±14.5°均显著大于对照组45.2°±8.0°和15.1°±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DH组SS为26.8°±9.0°和LL为33.9°±18.7°)均显著小于中老年组34.8°±8.2°和44.7°±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T为25.3°±14.5°显著大于中老年组15.5°±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DH组中1型、2型、3型和4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4.4%,31.2%,25.0%和9.4%,中老年组中分别为15.6%,6.3%,40.6%和37.5%,对照组中分别为56.2%,12.5%,18.8%和12.5%.其中:2型在ALDH组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型在ALDH组所占比例明显低于中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1型和3型在ALDH组和中老年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ussouly分型在ALDH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大的PI更易导致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与中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相比,ALDH患者腰椎前凸角更小,骶骨终板更加水平,Roussouly分型以2型居多,而4型较少。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胫骨干粉碎性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原因,并探讨治疗方法。方法对23例胫骨干粉碎性骨折术后骨不连的病例进行分析,以胫骨交锁髓内钉固定结合取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结果 2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9个月,21例痊愈,2例延迟愈合,2例远端交锁钉断裂。结论胫骨粉碎性骨折术后骨不连是多种原因引起,其本身是个引发骨不连的因素,其他如骨折端血运欠佳、固定不牢固、应力遮挡、术后管理不善等均是原因之一。交锁髓内钉固定结合取自体髂骨植骨可用于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胫骨干粉碎性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报道1例少见的创伤性L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病例,并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52岁女性创伤性L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及PubMed等数据库中,以“创伤性腰骶椎完全性脱位”“创伤性腰骶椎完全性滑脱”和“traumatic complete lumbosacral dislocation”“traumatic lumbosacral spondyloptosis”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19年1月前有关L5椎体创伤性完全性前脱位的相关文献,共纳入10篇10例L5椎体创伤性完全性前脱位的英文文献报道。结合本例诊治过程,总结该损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损伤原因及治疗方法。结果 本文1例成年女性因交通事故致L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伴神经损伤,行单纯后路减压、复位及椎间植骨融合术,术后完全复位,随访6个月复位无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患者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结合文献报道的10例,共11例创伤性L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男9例、女2例,年龄18~57岁,多由高能量暴力伤导致腰骶部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及不同程度神经功能损伤;影像学提示L5椎体相对于骶骨椎体前移超过100%,多合并脊柱后方附属结构破坏;治疗多提倡早期手术减压、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以重建腰骶段稳定性及改善神经功能状态。结论 急性创伤性L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临床较为罕见,生物力学极不稳定,且多合并神经损伤。其发生机制尚存争议。早期采取手术减压、复位及融合有助于改善预后。尽管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具体手术方式,但单纯后路减压复位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处理创伤性L5椎体完全性前脱位的一种安全、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