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0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3.
目的 观察不同手术治疗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椎间盘突出的临床效果,并分析疗效影响因素。方法 以厦门市中医院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54例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的18例设为A组,行后方突出椎间盘摘除+经椎弓根截骨矫形内固定的36例设为B组,术后平均随访2年。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术后Frankel分级、不同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ODI。对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Frankel分级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VAS、OD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组末次随访VAS、O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且A组低于B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术前后凸Cobb角、腰椎手术史、突出类型及并发症为手术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根据胸腰椎后凸畸形合并椎间盘突出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保留旋前方肌小切口掌侧解剖锁定钢板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可行性并观察术后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4—2022-03诊治的60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观察组28例术中采用保留旋前方肌小切口,手法复位联合掌侧解剖锁定钢板辅助复位骨折,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Henry切口撬拨复位并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术后桡骨远端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以及术后疼痛VAS评分、腕关节活动度。结果 6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5.8个月。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正中神经损伤、切口愈合不良、切口感染、肌腱断裂、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严重并发症。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术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后第3天、术后1个月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术后6个月腕关节Gartland-Werle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5.
摘 要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双排锚钉交叉缝线固定术对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及膝关节功能 的影响。 方法:选取厦门市中医院 2017 年 3 月至 2019 年 2 月期间收治的 82 例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根据不同 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对照组行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术,观察组行关节镜下双排锚钉交叉缝线固定术。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长、手术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采用 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评估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膝关节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 结果: 两组患者的 手术时长、手术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术前两组患者的 Lysholm 评分、VAS 评分、ADL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 3 个月、 6 个月、12 个月观察组患者的 Lysholm 评分、VAS 评分、ADL 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对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双排锚钉交叉缝线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有效提升膝关节功能, 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减轻疼痛,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7.
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心电图改变对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病变定位和程度的判断有很大价值,其中急性左主干(LM)闭塞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最严重的病变,病情凶险,死亡率高,仔细观察患者心电图常有特征性改变,临床可据此帮助捡出该类患者,对选择治疗方案及评估病人的预后都至关重要,本篇分析11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急性左主干(LM)闭塞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分析其临床特点并对左主干病变的心电图与单纯前降支心肌梗死的心电图作比较,以求总结其心电图特点,并且分析治疗方法及预后。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老年人正常血压与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血压波动规律、范围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正常血压者和228例Ⅰ、Ⅱ、Ⅲ级高血压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并分组观察。结果正常血压组和1、2、3级高血压组昼夜血压波动规律明显不同,波动范围也不同。结论动态血压能更真实反映患者平时血压波动情况,对高血压诊断、靶器官损害(TOD)及治疗、预后判断的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