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中,结合形态学课程的特点和教育目标,通过看图说话、在线识图与讨论、学习笔记分享、线上作业、自主学习和实验报告等丰富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动态追踪与评价。从课程特点出发、立足学生需求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与热情,让教与学有效互动,构建和谐课堂。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分子水平研究丹参黄芪配伍抗冠心病和心绞痛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TCMSP)获取丹参和黄芪活性成分,基于CTD (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比较毒物基因组学数据库)筛选冠心病和心绞痛的关键靶标。借助STRING软件对心绞痛和冠心病的靶标基因进行相互作用分析,基于分子对接(Sybyl2.1)对筛选所得的丹参、黄芪的活性成分与心绞痛及冠心病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借助Cytoscape3.5.1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网络模型。结果:丹参黄芪共筛选出61个活性成分,其中丹参44个,黄芪17个。筛选出冠心病靶标25个,心绞痛靶标7个,通过靶蛋白PPI网络分析,肿瘤坏死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Toll样受体4、载脂蛋白E、脂肪酸转运蛋白、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基质金属蛋白酶-3、尿激酶为冠心病和心绞痛疾病的关键靶标蛋白。分子对接发现黄芪单味药、丹参单味药、黄芪丹参配伍用药可能通过调节尿激酶(PLAU)、载脂蛋白E (APOE)、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ACE)发挥抗冠心病及心绞痛的作用。结论:从分子层面筛选丹参黄芪配伍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的关键活性成分及靶点,为其配伍后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大果木姜子油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机制。方法:首先从动物药理学实验验证疗效,采用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复制心力衰竭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应用大果木姜子油治疗4周,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分析血清BNP水平和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然后基于文献检索和TCMSP数据库获取大果木姜子油活性成分及作用靶点,从CTD和Drugbank数据库筛选心力衰竭的已知治疗靶点,将疾病治疗靶点与大果木姜子油活性成分作用靶点进行Venn分析,运用SYBYL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运用STRING数据库分析蛋白互作关系,再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GO分子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大果木姜子油可显著升高ISO诱导的心衰大鼠LVSP、±dp/dtmax,降低LVEDP和BNP水平,改善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获得大果木姜子油20个活性成分,其中7个活性成分(沉香螺旋醇、芳樟醇、萜品烯-4-醇等)可能通过调控一个蛋白互作网络治疗心力衰竭,该网络中的靶点有PTGS1、PTGS2、NOS2、NOS3、GSK3B;由蛋白富集分析发现,这些靶点与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有关。结论:大果木姜子油可改善心衰大鼠的血流动力学紊乱及心肌组织形态学变化;其治疗心力衰竭的机制可能与调控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活性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附子-半夏化学成分为切入点,基于系统药理学筛选附子-半夏抗肿瘤的活性成分,为开发附子-半夏抗肿瘤的无毒活性成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借助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TCSMP)平台构建附子-半夏小分子配体库;基于分子对接(SYBYL2. 1,Tripos)将附子-半夏小分子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信号通路中的关键靶标蛋白进行能量匹配;借助Cytoscape 3. 5. 1构建附子-半夏活性成分-靶标网络模型;基于Ligplot计算小分子与靶标蛋白形成的氢键、疏水作用和结构比对;附子-半夏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理化性质基于Swiss ADME和admet SAR进行预测。结果:附子-半夏小分子活性成分25个,通过能量匹配发现半夏抗肿瘤的关键活性成分为11-二十碳烯酸,10,13-二十碳二烯酸,黄芩苷,12,13-环氧-9-羟基十九碳-7,10-二烯酸;附子抗肿瘤关键活性成分为deltoin,谷甾醇,neokadsuranic acid B,11,14-二十碳二烯酸。磷脂酰肌醇三激酶α(PI3Kα),类脂磷酸酶(PTEN),3-磷酸肌醇依赖性蛋白激酶1(PDK1)为附子-半夏抗肿瘤的关键靶标蛋白。附子-半夏8个关键活性成分具有较低的CYP450抑制性,基本遵循Lipinski规则。结论:从分子层面筛选出附子-半夏抗肿瘤的无毒活性成分及关键靶点,为有效的使用有毒中药,打破有毒中药应用的局限性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查阅关于中医药对环境毒物致雄性生殖毒性影响的文献,分析其中医药用药规律。方法:查阅有关文献,搜集文献中涉及的中药及治疗原则,统计中药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类别。结果: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16篇,药物107味,复方22首,药物常选用枸杞、黄芪和菟丝子。经统计,所用药物的药性,以温性、甘味、肝肾经药物最多,功效类别以清热、补阳药为多,治法以补肾壮阳类为多。结论:中医药在防治环境毒物致雄性生殖毒性方面以补肾壮阳为治则,辨证配伍清热、补阳类药物,多选用甘温、归肝肾经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维持血压对非控制出血性休克大鼠器官血流灌注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96只SD大鼠分为2组:AVP(5×10-4 U/ml)组和低压复苏对照组。复制非控制出血性休克模型,观察早期(模拟院前救治阶段)应用AVP维持血压(50 mmHg,3 h)对休克动物的心功能指标和组织氧供/氧耗、肝/肾血流量、肝/肾功能及其线粒体功能的影响。结果 在院前救治阶段,应用AVP维持血压可明显改善心功能指标,提高心输出量和增加组织氧供/氧耗;同时AVP治疗也明显提高了肝血流量、改善肝线粒体功能,并明显降低了休克后升高的肝功能指标AST和ALT,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低压复苏组。但AVP组的肾血流量低于低压复苏组,且两组间肾线粒体功能和肾功能指标(BUN和Scr)无明显差异。结论 院前救治阶段应用AVP可更有效的改善心功能、改善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和线粒体功能,发挥抗休克作用。但AVP对肾功能的影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理气活血滴丸含药血清对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SO)诱导的乳鼠心脏成纤维细胞(CFs)转分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离体培养SD乳鼠CFs并经CCK-8法筛选理气活血滴丸含药血清的最适工作浓度。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空白大鼠血清组(BRS组)、ISO诱导模型组(NC+ISO组)、空白大鼠血清+ISO诱导模型组(BRS+ISO组)、理气活血滴丸含药血清+ISO诱导模型组(LQHXDP+ISO组)。生化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羟脯氨酸(Hyp)和TGF-β1水平,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CollagenⅠ、CollagenⅢ、α-SMA、IL-6、p-STAT3、STAT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经Vimentin免疫荧光鉴定所得细胞为CFs,10%的理气活血滴丸以175.0 mg·kg–1剂量灌胃大鼠制备的含药血清为最佳工作浓度;与NC和BRS组相比,经ISO诱导的CFs增殖活力显著增加,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yp、TGF-β1含量显著增加,S期细胞显著增多,CollagenⅠ、CollagenⅢ、α-SMA、IL-6、p-S...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襄阳市襄州区0-6岁儿童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有效控制其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2011年襄阳市襄州区0-6岁儿童传染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2011年襄州区0-6岁儿童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9种6789例,发病数占全人群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1.70%(6789/16280),年均发病率为2138.31/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426.99/10万、1178.63/10万、1503.28/10万、1746.99/10万和4743.47/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细菌性痢疾,占发病总数的97.57%(6624/6789)。全区各镇均有病例报告,城区发病率(3375.93/10万)高于农村(1938.17/10万)(P〈0.01);全年均有病例报告,4-7月为发病高峰期(3916例,占57.68%);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80:1(4364:2425),2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占78.01%(5296/6789),散居儿童发病占83.72%(5684/6789)。结论襄阳市襄州区0-6岁儿童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足口病为主要报告病种.应加大对手足口病的防控力度,防止暴发与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掌握襄阳市襄州区0~6岁儿童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有效控制其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2011年襄阳市襄州区0~6岁儿童传染病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1年襄州区0~6岁儿童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9种6 789例,发病数占全人群传染病发病总数的41.70%(6 789/16 280),年均发病率为2 138.31/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426.99/10万、1 178.63/10万、1 503.28/10万、1 746.99/10万和4 743.47/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P<0.01)。发病数居前5位的病种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流行性腮腺炎、麻疹和细菌性痢疾,占发病总数的97.57%(6 624/6 789)。全区各镇均有病例报告,城区发病率(3 375.93/10万)高于农村(1 938.17/10万)(P<0.01);全年均有病例报告,4—7月为发病高峰期(3 916例,占57.68%);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80∶1(4 364∶2 425),2岁及以下年龄组发病占78.01%(5 296/6 789),散居儿童发病占83.72%(5 684/6 789)。结论襄阳市襄州区0~6岁儿童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手足口病为主要报告病种,应加大对手足口病的防控力度,防止暴发与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08--2010年襄阳市襄州区手足口病的发病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8--2010年襄阳市襄州区手足口病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全区3年共报告手足1:7病2160例,其中2008年352例、2009年696例、2010年1112例;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4—7月为流行高峰期(1264例,58.52%)。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97.50%);男性病例1403例,女性病例757例,男女性别比为1.85:1;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居多(占84.26%),其次是幼托儿童(占13.06%)。结论襄阳市襄州区手足口病发病数逐年上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5岁以下散居儿童为高发人群,散居及托幼机构儿童是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