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3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病例简介患儿邵某某,男,4月龄。饮一盒变质饮料后引起呕吐、腹泄,住院诊断为急性肠胃炎,静注青霉素。第2天出现寒战,高热(T40.1℃),伴有血红蛋白尿,轻度黄疸,Hb47g/L,输配血相合的洗涤红细胞1U,停用青霉素。3d后,Hb42g/L,再次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45 d-6°头低位卧床对尿液中Ca和P元素昼夜节律的影响,探讨卧床实验中骨丢失的可能规律与机制。方法收集卧床实验8名受试者尿样,每个时间段连续收集3 d。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对尿样中的Ca,P和K三种元素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对Ca和P等元素的昼夜节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尿Ca总含量在卧床前、中、后3个时间段无显著差异,但Ca元素的日间含量在卧床中的早期和晚期阶段都显著降低,在卧床后又恢复至接近卧床前水平。尿中P元素总含量在卧床中的早期显著升高,随后不断下降,到卧床晚期则显著低于卧床前水平,P元素在日间和夜间的变化趋势差异不大。反映骨质变化的Ca/P参数在卧床中和卧床后也有显著变化。此外,卧床实验也对尿液中Ca和P含量变化的昼夜节律具有影响。结论卧床实验对于尿中Ca和P含量及Ca/P参数产生显著影响,同时也影响了Ca和P含量的节律性,这些变化可能与卧床过程中骨代谢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3.
4.
郭一鸣  尹昌浩 《临床荟萃》2020,35(9):850-852
近年来,脑小血管病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研究,但其具体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目前认为血管内皮损伤是脑小血管病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而炎症与血管内皮损伤密切相关。血清炎症因子作为能够最直接、最简便的反映血管内皮损伤的生物学标志物,为更深入的了解脑小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对于血清炎症因子与脑小血管病相关性的研究表明血清炎症因子与脑小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及不同影像学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成分输血的发展,浓缩血小板制剂在临床使用日益普遍,临床上发现不少病人输注血小板后血小板计数的增加值低于预期(理论)的回升值,止血效果也较差,即血小板输注无效(RPT),这已成为临床输血的一个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对适合性血小板输注的研究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拟就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及适合性血小板输注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1 血小板输注无效(RPT) 1.1 RPT的判断指标 通常用血小板回升值或血小板增加校正值(CCI)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若输后1小时回升  相似文献   
6.
1996~1997年,我们对青岛市市区19904例无偿献血者随机取样,进行了ABO,Rh血型分布调查,建立了青岛市Rh阴性血型档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9904例无偿献血者,男10023例,女9881例;年龄18~55岁。ABO血型测定采用微量板木...  相似文献   
7.
输血引起抗-E、抗-c所致配血不合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h血型系统D抗原的检测基本已在临床普及 ,但D以外的其它Rh抗原抗体检测系统在某些基层临床实验室尚未得到重视和普及。现对 1名再障贫血患者反复输血所致抗 E、抗 c产生 ,引起配血不合情况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患者 ,男 ,4 2岁 ,因再生障碍性贫血入院 ,经查血型O ,Rh(+)。入院前 1月曾因再生障碍性贫血在院外输注同型RBC悬液 2次 ,共 8U。拟再次申请输注洗涤RBC悬液。在主侧盐水配血中不凝集 ,无溶血 ,聚凝胺介质中有凝集。不完全抗体鉴定 ,患者血清中存在抗 E。与E抗原阴性同型洗涤RBC配血相合 ,输注洗涤RBC …  相似文献   
8.
AX 及 BX亚型均为少见的 ABO亚型 ,由少见的等位基因引起 ,临床上常表现为正、反定型不符 ,易导致血型错判及配血不合或错配。现报告 AXB及 BX亚型各 1例。临床资料标本 1 ,来自血液中心发放的血型室间质控品。标本 2 ,来自一临床患者 ,男 ,5 5岁。患急性肾衰 3个月 ,于门诊进行透析治疗 ,每周 1~ 2次 ,治疗 2个月。在治疗过程中因出现乏力、纳差、贫血等症状 ,拟输注红细胞悬液给予支持治疗 ,临床实验室检测 ,患者血型正定“O”型 ,反定未做。与 O型献血者作交叉配血 ,次侧在盐水中发生凝集。送本中心检测。患者否认有献血史。血型…  相似文献   
9.
辽南地区39名RhD(-)汉族无关供血者中RH基因检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笔者采用PCR-SSP和血清学方法,对比分析辽南地区汉族人中Rh血型的基因构成. 1 材料与方法 1.1 血标本来源随机选取39名本血液中心注册且祖居辽南地区的RhD(-)汉族献血者血样.  相似文献   
10.
表型为CC或Cc19名RhD(-)中国无关供血者中的RHD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RhD(-)中国无关供血者中RHD基因的基因构成情况。方法:采用PCR-SSP方法对34名RhD(-)的中国供血者的基因组DNA进行研究。主要扩增RHD基因外显子2、3、4、5、6、7、9、10和内含子4以及RHCE基因内含子4。结果:34名RhD(-)中国供血者的RhCcEe表型为4例CCee,15例Ccee和14例ccee及1例ccEe。在所有表型为ccee或ccEe的15例RhD(-)个体中,RHD基因完全缺失;而在表型为CCee或Ccee的19例RhD(-)个体中,RHD基因则表现出多态性:8名供血者存在大量正常的RHD基因,占42.11%;7名供血者表现为部分缺失,占36.84%;4名供血者则完全缺失RHD基因,占21.05%。其中,7名部分缺失均为同一中间缺失,只存在外显子1、2和3非编码区。RhD(-)个体携带或部分携带RHD基因的表型为CCee或Ccee,而无ccee。结论:在表型为CC或Cc的中国供血者中观察到3种RHD基因多态性,提示RhD(-)个体携带或部分携带RHD基因与RhC阳性之间有某种关系。因此,将RHD基因定型结果应用于临床医学时应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