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勃起功能障碍(ED)的关系。方法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视网膜病变组(DR组)22例、T2DM无视网膜病变组(非DR组)92例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评分,比较两组间的评分情况。结果DR组的评分明显低于非DR组(P〈0.05),DR组的ED发生率明显高于非DR组(P〈0.05)。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ED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135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无大血管病变组64例,有大血管病变组71例,采用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测量两组患者baPWV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大血管病变组的baPWV为(1 826.3±369.0)cm/s,明显快于无大血管病变组的(1 602.7±360.3)cm/s(P<0.01);baPWV与年龄、血压、血糖、C肽等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呈正相关(P<0.05)。结论 baPWV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对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踝肱指数(ABI)与糖尿病各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190例T2DM进行ABI测定,分为PAD组(ABI〈0.9)和非PAD组(0.9≤ABI≤1.3),比较两组的各代谢指标。结果:检出PAD组57例(30%),PAD组年龄大,病程长,血压、2hPG、TG、LDL-C、HbA1C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病程长、高血糖、高血压、高TG、LDL-C与ABI密切相关,是引起PA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勃起功能障碍(ED)时是否有心血管病的风险. 方法:对2型糖尿病合并勃起功能障碍组(ED组)71例,2型糖尿病无勃起功能障碍组(非ED组)45例,测量其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同时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血脂、血糖、C肽等.比较两组间平均颈内动脉IMT及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 结果:平均颈内动脉IMT比较:ED组明显厚于非ED组(P<0.05);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ED组明显高于非ED组(p<0.05);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ED评分与颈内动脉IMT呈负相关(r=-0.321,P=0.000). 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ED时其患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要高于不合并ED者,2型糖尿病合并ED可能是心血管病的一个早期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患者勃起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勃起功能障碍(DED)的影响因素.方法 测量2型糖尿病(T2DM)合并勃起功能障碍组(ED组,n=71)和T2DM无勃起功能障碍组(非ED组,n=43)的血压、血脂、血糖、颈内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等,并比较两组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情况.结果 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ED组明显高于非ED 组(P<0.05),ED组平均颈内动脉IMT明显厚于非ED组(P<0.05);ED评分与颈内动脉IMT呈负相关(r=-0.323,P=0.000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率:ED组明显高于非ED组(P<0.05).结论 TC、LDL-C升高、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都是DED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T2DM)及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VFN)水平.方法 对T2DM合并MS组87例、T2DM未合并MS组73例、健康对照组30例,测定其血浆VFN水平,同时测定T2DM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C肽水平,比较3组间血浆VFN平均水平.结果 MS组、非MS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浆VFN水平分别为(2.13±0.64)、(1.83±0.62)、(1.00±0.33)ng/ml,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1).结论 T2DM患者血浆VFN水平明显升高,合并MS者水平更高,提示血浆VFN与T2DM及MS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僵硬度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13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晨尿微量白蛋白与晨尿肌酐的比值(ACR)分为两组,一组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早期DN组),另一组为非早期糖尿病肾病组(非早期DN组).所有患者均测定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反映患者的外周动脉僵硬度,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 ①早期DN组与非早期DN组的baPWV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简单相关分析显示,baPWV与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平均动脉压、ACR、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空腹C肽、2 h C肽呈正相关;③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CR是baPWV的影响因素.结论 早期DN组的动脉僵硬度明显高于非早期DN组,提示动脉僵硬度与早期糖尿病肾病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35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晨尿微量白蛋白与晨尿肌酐的比值(ACR)分为两组,一组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组(早期DN组),另一组为无早期糖尿病肾病组(无早期DN组).所有患者均测定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①早期DN组与无早期DN组的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CR是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因素.结论: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可能是预测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薏苡仁汤加减内服和外敷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53例AGA患者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7例和观察组76例。对照组采用美洛昔康片,1片/次,1次/d,饭后服用;双氯芬酸钠凝胶,适量外涂患处,适当按摩,3次/d。观察组美洛昔康片使用同对照组,并给予薏苡仁汤加减内服、外敷。两组疗程均为治疗7 d。患者每日记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疼痛缓解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进行治疗前后湿热痹阻证评分;检测治疗前后尿酸(UA),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环氧合酶-2(COX-2),前列腺素E_2(PGE_2),血栓素B_2(TXB_2)和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水平;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Z=2.205,P0.05);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和疼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1,3,5,7 d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关节疼痛、关节压痛、关节肿胀、活动障碍等主证评分、次证评分和湿热痹阻证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ESR,CRP,UA,IL-1β,IL-6,IL-8,TNF-α,COX-2,PGE_2和TXB_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6-keto-PGF_(1α)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美洛昔康片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薏苡仁汤加减内服、外敷治疗AGA湿热痹阻证患者可快速缓解和消除疼痛,减轻临床主要症状,抑制炎症反应,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联合头针治疗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USN)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12例USN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康复训练和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对照组采用头针,1次/d,6次/周。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加味补阳还五汤,1剂/d。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USN严重程度评分采用直线评分试验、线段删除试验和画钟试验;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量表,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认知功能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定量表(MMSE),抑郁程度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生活质量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评量表(WHO-QOL-100),均采用第三者评价,治疗前后各评价1次。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直线评分试验、线段删除试验和画钟试验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Fugl-Meyer量表上、下肢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Barthel和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WHO-QOL-100量表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独立性、社会关系、生活质量总分等5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低切)、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加味补阳还五汤内服联合头针治疗脑卒中后USN,可有效的减轻病情程度,改善认知功能和血液流变性,减轻抑郁程度,提高患者的运动、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针药结合方案有利于脑卒中后单侧空间忽略的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