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目的:通过实验观察针康法对慢性低灌注(CCH)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脑白质病变以及胼胝体内少突胶质细胞的变化,由此探讨该方法对于改善慢性低灌注所致认知障碍的机制。方法:取215~265 g雄性清洁级Wistar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每组6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2-VO)制备CCH模型。各组大鼠分别按照实验计划进行相应治疗。4周后,通过Morris水迷宫的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实验检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HE染色检测大鼠脑白质变性程度;ELISA检测TNF-α、IL-1β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胼胝体部位少突胶质细胞(OLGs)标志物阳性数目的表达;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检测大鼠脑血流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短缩,搜索原平台次数增加,脑白质神经纤维排列紧密,胼胝体空泡面积明显减少,TNF-α、IL-1β水平减少,OLGs的阳性表达数増加,大脑皮层血流量明显增加,且针康组的改善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法能够显著改善慢性低灌注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后学习记忆能力,且疗效优于单纯的针刺或康复治疗,这可能与针康法能够进一步增加胼胝体内OLG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头穴艾灸联合跑台训练对血管性痴呆(V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氧化应激损伤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针康法经脑神经递质调节机制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7月期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VaD肾虚血瘀证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开展基础治疗,积极处理脑血管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给予盐酸多奈哌齐+针康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治疗前后认知功能[智能状态(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痴呆状态(HasegawaDementiaScale, HDS)]、血清脑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 Ach)、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 NE)、多巴胺(Dopamine, DA)]水平及生活质量(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quality of life-BREF,WHOQOL-BREF)评分、治疗安全性。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夹脊电针结合康复技术对下肢周围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下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按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夹脊电针结合康复组(A组)、电体针结合康复组(B组)、单纯康复组(C组),每组20例。基础治疗为神经营养药物。 A组为康复治疗+夹脊电针治疗;B组为康复治疗+电体针治疗;C组为单纯康复治疗。治疗前与治疗测定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作为疗效观察指标。结果:(1)3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在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夹脊电针结合康复技术组优于其他2组,电体针结合康复组优于单纯康复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夹脊电针结合康复、电体针结合康复、康复技术均能改善下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神经电生理情况,进而改善临床功能,并且夹脊电针结合康复疗效优于电体针结合康复及单纯康复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疗法与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疗法联合应用治疗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的效果.方法 69例PSCI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5例与对照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头穴丛刺长留针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OSF-3磁刺激仪进行rTMS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采用连线测验(...  相似文献   
6.
项针配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药并用治疗脑梗死后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项针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味治疗,对照组采用乙酰胺吡咯烷酮片(脑复康)治疗。两组均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第2个疗程后,运用MoCA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治疗前后MoCA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MoCA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MoCA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项针配合补阳还五汤加味可在短时间内明显改善脑梗死后认知障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肌张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60例,均为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Barthel量表(BI)和患侧下肢表面肌电数值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MAS痉挛评级、股四头肌RMS均值、iEMG及膝关节屈曲CO较治疗前下降(P0.05);下肢FMA、BI评分和腘绳肌IEMG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MAS、下肢FMA、BI评分、RMS均值、iEMG和膝关节屈曲CO均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针康法能有效改善脑卒中下肢痉挛患者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