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2篇
医药卫生   17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1998-01~1998-07我们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CHD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l资料与方法1.l病例选择。本组60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心悸、气短症状;心电(ECG)示心肌缺血性改变(ST-T改变);二维心动超声(**G)示左小室舒张功能降低,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4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岁。l.2方法。治疗组:常规疗法加生脉注射液6Oml溶于5%Glmoze或O.85%Natriichloricli25Oml中ivgtt.qd,两周一疗程。对照组:常规疗法,硝酸酯类药物,和/或加用p受体阻滞剂.和…  相似文献   
2.
经销商拥有当地不少社会资源,若是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就说明经销商的价值所体现和运用得不够到位。[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不同方法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比常规治疗、经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MCA-M2)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76例急性MCA-M2闭塞患者分别接受常规治疗(常规组,n=31)、静脉溶栓治疗(溶栓组,n=27)和血管内治疗(血管内组,n=18),比较3组疗效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24 h,血管内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基线下降≥4分者占比(83.33%)显著高于常规组(48.15%,校正前及校正后P均<0.01)。随访90天,相比常规组,溶栓组和血管内组良好预后率均提高、死亡率均降低,非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病率增加(校正前P均<0.05);经年龄、基线NIHSS评分、发病至入院时间校正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溶栓组1例出现症状性颅内出血。血管内组血管再通率94.44%。结论对于MCA-M2闭塞性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可早期快速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二甲双胍血药浓度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测定人血浆中盐酸二甲双胍浓度.方法:取血浆样品0.5 mL,用1.0 mL乙腈沉淀蛋白,取上清液10 μL进样,流动相为甲醇-磷酸盐(50 mmol·L-1用氢氧化钠调节pH 6.7),色谱柱为Silica柱(4.6 mm×250 mm,5 μm),紫外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33 nm.结果:盐酸二甲双胍在20~4 000 μ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测限为20μg·L-1.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小于4%.结论:该法操作简单,灵敏度高,适用于临床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摘要:中国药学会于2019年9月发布《中国药物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本文检索2007~2021年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中有关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混杂偏倚控制的相关文献,依据《指南》相关内容,进一步描述混杂偏倚控制,为药物流行病学研究中的混杂偏倚控制提出新思路。本文发现,混杂因素包括单因素、多因素和未知混杂因素,应用较广泛的混杂偏倚控制方法有分层分析、Logistic回归、倾向性评分、工具变量分析和敏感性分析等。《指南》提示,药物流行病学的研究质量需结合健康中国战略,有效控制研究中不可避免的混杂偏倚,提高药物流行病研究结果的安全、有效性,激励公共医疗健康的创新,促进全民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胡利华  向莉  赵立波  王晓玲 《安徽医药》2020,24(11):2306-2309
目的探讨药师进行儿童哮喘药物治疗管理(MTM)的内容和要点,为进一步提升药学服务质量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儿童哮喘临床用药的特点,结合药师进行 MTM服务的工作实践,就药师开展哮喘儿童 MTM服务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工作重点等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接受哮喘 MTM服务的病儿为医生转诊, MTM服务应分信息收集、分析评估、计划制定、计划执行、跟踪随访五步开展。信息收集中应收集哮喘相关的特异性信息;从适应证、有效性、安全性和依从性四个方面评估病儿的药物治疗情况;计划制定可能涉及哮喘急性发作的预防与处理、哮喘控制治疗、用药技术,以及运动诱发哮喘的预防与处理、抗菌药应用、过敏性哮喘季节性治疗、合并呼吸道感染时哮喘用药、过敏原的环境控制、特异性免疫治疗九方面相关内容。结论药师应结合儿童哮喘疾病及病儿自身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 MTM服务。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技术建立大鼠血浆中沙奎那韦的定量测定方法,并用于氧化白藜芦醇对沙奎那韦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方法:液相色谱分离采用C18反相色谱柱(150mm×2.1mm,5.0μm),流动相为乙腈/水(含0.2mmol·L-1甲酸铵),流速为300μL·min-1;质谱检测采用电喷雾正离子(ESI^+)模式,多反应监测。血浆样品采用液-液萃取方式提取,检测反应为m/z671.4→570.4(沙奎那韦),m/z721.4→296.2(利托那韦,内标)。将10只SD大鼠分为2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灌胃给予沙奎那韦(30mg·kg-1)、沙奎那韦(30mg·kg-1)+氧化白藜芦醇(40mg·kg-1),于不同时间取血,测定血药浓度。结果:沙奎那韦在1.0~100.0n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 5),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2.16%,偏差为0.89%~6.24%,回收率为67.85%~82.38%,血浆样品稳定性好。同时服用氧化白藜芦醇时,大鼠体内沙奎那韦达峰浓度Cmax、Cmax1显著降低,而Cmax、Tmax、t1/2、CL/F均无显著差异。结论:HPLC-MS/MS测定方法准确度高、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快速高效。沙奎那韦的药时曲线存在双峰现象;氧化白藜芦醇可以显著降低沙奎那韦的达峰浓度,但对口服生物利用度等其他药动学参数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股动脉区感染因素、总结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7年7月医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5840例,采用回顾性方法观察5840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引入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介入治疗术后股动脉区感染相关因素,根据相关因素制定、总结预防对策。结果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股动脉区感染280例,感染率4.79%,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穿刺次数、住院时间、手卫生、换药、抗菌药物使用、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股动脉区感染独立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史、穿刺次数、住院时间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股动脉区感染危险呈正相关,手卫生、换药、抗菌药物使用、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水平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股动脉区感染危险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股动脉区感染相关因素多种多样,因此明确感染高危风险,早期采取相应预防对策利于减少感染危险因素,能最大限度降低股动脉区感染率,保证术后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复幼颗粒对达那唑诱导大鼠性早熟模型的作用和有关机制。方法 将21窝SD雌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亮丙瑞林组(0.1 g·kg-1)和复幼合剂组(37.9 g·kg-1),复幼颗粒高、中、低剂量组(17.0,8.5,4.3 g·kg-1)。于5日龄时注射达那唑300 μg建立性早熟模型,造模10 d后,开始给药干预。20日龄时开始检查阴道开口情况,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性腺发育情况;通过放射性免疫检测血清中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的含量;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Kiss-1,G蛋白偶联受体54(GPR54) mRNA表达。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下丘脑GnRH细胞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阴道开口显著提前,子宫,卵巢系数明显增加(P<0.05),表明达那唑诱导性早熟模型成功建立,GnRH,Kiss-1,GPR54表达也均明显增加(P<0.05),表明达那唑模型可以提前启动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从而诱发性早熟。与模型组比较,复幼颗粒中剂量组可显著延缓阴道开口时间(P<0.01),复幼颗粒高剂量可明显减轻子宫壁厚、子宫系数(P<0.05,P<0.01),中剂量可减轻卵巢系数和子宫壁厚(P<0.05),复幼颗粒高、中、低剂量均能明显下调血清激素E2,LH,FSH的含量(P<0.05,P<0.01),降低下丘脑GnRH,Kiss-1,GPR54 mRNA的表达(P<0.05,P<0.01),降低GnRH细胞的表达水平(P<0.05)。结论 复幼颗粒可通过调节Kiss-1/GPR54系统,下调GnRH的表达从而抑制HPG轴的启动达到治疗性早熟目的。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