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28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丽平  解越 《中国针灸》2006,26(2):141-146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及可能的不良反应。方法对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半随机对照试验(quasi-RCT)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7篇中文文献506例患者满足纳入标准,均为低质量试验。纳入的6个试验Meta-分析结果表明针刺对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优于对照组[RR1·17,95%CI(1·08,1·27),Z=3·78,P=0·0002]。病死率、肺部感染率针刺组与非针刺组无差异[分别是RR0·25,95%CI(0·03,2·18)和RR3·02,95%CI(0·39,23·10)]。电视透视检查(VF)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对比康复训练可缩短胶钡咽通过时间[WMD-7·23,95%CI(-13·18,-1·28)]。结论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上的缺陷,尤其是缺乏远期功能性结局指标,虽显示针刺有短期改善卒中后吞咽困难的趋势,无不良反应,但目前尚不能对其疗效得出肯定结论。开展更多高质量、内在真实性好的大规模、多中心的RCT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头针、腹针治疗中风后的临床疗效及各种针法对不同证型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用2×2析因试验设计法将152例中风后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4组各38例,A组:一般疗法 体针;B组:一般疗法 头针;C组:一般疗法 腹针;D组:一般疗法 头针 腹针.均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5周,15次后及3个月后观察不同针法及不同证型的疗效.结果:腹针组3个月后患者疗效显著,并与头针有交互作用,相关指标有统计学意义.Fulg-Meyer积分法3个证型间15次后气虚血瘀证型疗效优于风痰瘀阻证型.在自身比较上,阴虚风动证型治疗前与治疗15次后比较无意义,其余各证型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意义.Barthel氏ADL指数积分各证型间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各证型自身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针疗法治疗中风后患者安全有效,证型上以气虚血瘀型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头体针、腹针交替应用对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222例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133例)与对照组(89例),治疗组使用头针、体针与腹针交替治疗,对照组使用体针治疗,治疗5周后观察疗效,并比较治疗结束后1、3个月后疗效。对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进行观察。结果: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5周,治疗后1、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积分明显升高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积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5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体针、腹针交替应用治疗中风后上肢功能障碍疗效优于单纯体针治疗。  相似文献   
5.
武连仲教授毛刺法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刺法是一种独特的皮部刺法 ,性质偏补 ,属《灵枢·官针》“十二刺法”之一 ,具有疏表散邪、调和营卫、化瘀宣痹作用 ,针刺特点是多针浅刺。武连仲教授应用该法治疗顽固性面神经麻痹等疾病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针灸随机对照试验中的难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越  王丽平  刘宇  刘海璇 《河北中医》2009,31(2):257-259
随机对照试验(RCT)属一级设计方案,系采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分别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然后接受相应的试验措施,在一致的条件下或环境里,同步地进行研究和观察试验效应,并用客观的效应指标,对试验结果进行测量和评价的试验设计,被公认为临床治疗性试验偏倚较少的方法。然而,在针灸l临床研究中实施RCT,由于针灸学独特的理论体系、特殊的人文背景、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施术者的技术水平、流派、国内的医疗制度等因素,导致可能面临药物临床试验中未遇的特殊问题,我们试归纳并提出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体、头、腹针综合针法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疗效.方法 在统一诊断标准以及入选标准的前提下,统一针刺方法,采用运动功能评价量表、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日常生活能力指数分别评定中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考察综合针法的疗效.结果 综合针法对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优于单纯体针(P<0.01).结论 综合针法在改善中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风后证候特征与针刺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患者按中医证候辨证量表(DSS)分为痰浊证组、血瘀证组、阴虚阳亢证组,统一针刺方法,采用运动功能评价量表(MAS)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分别评定各组针刺前后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总有效率为70.93%,不同证型组的总有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痰浊证组优于血瘀证组和阴虚阳亢证组(χ2=6.203,P=0.045)。结论:针刺疗法可以改善中风后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痰浊证组的效果优于血瘀证组和阴虚阳亢证组,针刺疗效与不同证型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低热案     
患者,女,78岁,以"眩晕、脑供血不足"于2012年1月15日收入我科针灸中风病房,经治眩晕明显好转,于入院后第17天(2012年2月1日)因"合并外感低热6天,加重1天,伴白细胞减少",请王居易教授会诊.病史:患者1月27日不慎感寒发热,体温最高38.5℃,伴咽痛.查血常规示:白细胞3.2×109/L,血红蛋白80 g/L,中性粒细胞百分率64%,予退热药、中成药、汤药、升白药等.1月30日体温下降至37℃,但仍感乏力、周身不适、腰痛、咽痛等.1月31日患者行钡餐检查再次感寒后右下腹不适,体温复升至37.8℃.2月1日体温37.4℃,伴无汗、畏寒、咽痛、咳嗽、痰多、腰痛、乏力、周身不适、头晕沉、纳差,大便两日未行,眠差,形体消瘦,舌红、苔少,中有裂纹,脉弦细.既往白细胞减少3年,对症服用升白药可达正常值下限,遇发热、腹泻等诱因白细胞即明显下降;甲状腺实性占位性质待查;长期咽痛、咽堵、便于,3日一行.目前中医诊断:1.感冒,2.眩晕.西医诊断:1.上呼吸道感染,2.白细胞减少,3.脑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0.
多种针法联合治疗卒中恢复期吞咽困难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体针、头皮针加电针联合应用对卒中恢复期吞咽困难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是否优于常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