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 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人参治疗胃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搜索人参的有效化学成分及其相应的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DRUGBANK数据库检索胃癌相关靶点,运用Venny 2.1.0软件获取人参有效化学成分作用靶点与胃癌相关靶点的交集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交集靶点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后,应用Cytoscape软件进行可视化处理及网络拓扑学分析以筛选核心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核心靶点的PPI网络。基于Metascape平台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AutoDock Tools软件对人参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分析。结果 (1)共得到人参有效化学成分24个,作用靶点117个,胃癌相关靶点1 921个。人参有效化学成分作用靶点与胃癌相关靶点的交集靶点共60个,筛选出核心靶点21个,包括蛋白激酶B(AKT)1、Jun B原癌基因(JUN)、肿瘤坏死因子(TNF)、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P...  相似文献   
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arrhea,IBS-D)作为近年来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之一,因其复杂且尚未明确的病因病机以及日渐上升的发病率而备受关注。肝郁脾虚,肝脾不调是IBS-D的关键发病病机,故临床上常以疏肝健脾法为基本治法来拟定疏肝健脾方进行治疗。近年来,对疏肝健脾方治疗IBS-D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将对相关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清代古籍中腹痛医案的用药进行数据挖掘研究,以分析清代医家治疗腹痛的组方用药规律,了解该时期的学术思想并为临床实践提供经验。方法:以第5版《中华医典》为资料来源,检索清朝时期治疗腹痛的有效处方并建立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所包含的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系统等数据挖掘方法,归纳出治疗腹痛处方的高频药物、药物组合规律及核心处方。结果:共筛选出196首有效处方,使用中药202味,其中频次大于10次的中药共有34味,以甘草、白芍、当归、白术、茯苓、陈皮使用频次较高,共总结了4组高频药物,常用关联药物组合22对,核心处方1个。结论:清代治疗腹痛多以补虚药、温里药、理气药等为主,药物以甘温为主,归经多入脾、胃经,以厚朴-陈皮,白术-茯苓,陈皮-白术,茯苓-陈皮,苍术-甘草,当归-白芍等药对相互配伍,运用温中补虚、理气健脾、清热解毒、燥湿祛痰、养血和血、柔肝缓急等方式,以聚类分析的“清”“和”“温”“补”为治疗大法,并从“脾胃虚寒证”“痰湿阻滞证”“气血失和证”三大证型出发,得到一个新处方,探讨了清代治疗腹痛的处方及用药特点,了解了该时期的思想特色,也为现代中医药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使用维得利珠单抗(VDZ)治疗慢性复发型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活动期E3型慢性复发型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经过,该患者分别于第0周、第2周、第6周、第14周、第22周、第30周、第38周给予VDZ 300 mg静脉注射一次。结合文献复习,总结VDZ的使用时机和用法、应用效果、临床安全性等。结果 使用VDZ治疗2周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大便次数逐渐减少,无腹痛和黏液脓血便。治疗6周后,患者无明显不适,炎症指标水平较前明显下降。第14周治疗前肠镜检查提示患者的广泛性、连续性黏膜病变较前明显改善,只散在于乙状结肠和直肠,溃疡灶消失,病理检查提示大肠黏膜慢性炎。第38周治疗前肠镜检查提示患者的全大肠黏膜均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实现临床缓解及黏膜愈合,随访4个月未见临床复发。结论 使用VDZ治疗慢性复发型重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快速改善患者的核心症状,实现黏膜愈合和组织学缓解。对于此类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尽早使用VDZ。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