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摘 要目的:研究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治疗中联合应用腰大池引流与鞘内注射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福建医科 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 2015 年 1 月至 2022 年 3 月期间收治的 80 例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以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 对照组与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患者行鞘内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行腰大池引流与鞘内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 脑脊液生化指标、颅内压、体温、血清学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脑脊液蛋白质、白细胞计数均低 于对照组,葡萄糖、氧化物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颅内压、体温均低 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降钙素原(PCT)、C 反应蛋白(CRP)、红 细胞沉降率(ES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 92.50 %,高于 对照组的 7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联合应用腰大池引流与鞘内注 射疗效更佳,可有效降低患者颅内压,减轻其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大型、巨大型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4例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经验和临床疗效。结果 24例患者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20例(83.3%),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4例(16.7%)。术后新增神经功能障碍7例(29.2%),出现脑干出血1例(4.2%),脑干梗死1例(4.2%),脑脊液漏1例(4.2%),颅内感染1例(4.2%),肺部感染2例(8.3%)。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59个月,无肿瘤复发或残余肿瘤明显进展。结论对于中后颅窝和(或)幕上下骑跨的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采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进行显微手术切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属于疱疹病毒β亚科,在人群中存在普遍感染.近年研究发现在人类胶质瘤等多种类型肿瘤组织中存在HCMV蛋白表达及相关基因组序列.随着对HCMV研究的深入,人们进一步探讨了HCMV及其相关蛋白在人胶质瘤中可能的致瘤分子机制.HCMV感染胶质瘤及其基因产物对PI3/AKT、SOX2、p-STAT3、NF-κB等多个信号通路及相关分子发挥重要作用,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存活、侵袭、血管生成并抑制细胞凋亡.本文就HCMV与胶质瘤相关性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西北地区单中心儿童颅内肿瘤的临床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对明确病理学类型的839例儿童(0~15岁)颅内肿瘤,按照2016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新标准,分析肿瘤部位、类别和级别,及其与患儿性别、年龄和来源地区的关系。结果 839例颅内肿瘤患儿来源于西北五省,以幕上肿瘤居多(68.4%),低级别肿瘤占多数(56.4%)。总体男∶女为1.53∶1,7~9岁为发病高峰年龄。位于前五位的肿瘤分别是星形细胞肿瘤(16.4%)、颅咽管瘤(11.6%)、髓母细胞瘤(9.3%)、生殖细胞瘤(7.0%)和室管膜瘤(6.3%),男∶女为1.19∶1。低级别∶高级别为2.61∶1。结论本研究基于单中心近10年的儿童颅内肿瘤资料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北地区儿童颅内肿瘤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特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