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1篇
医药卫生   55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温病痰证,临证多见。其形成不外三途:或因素有停痰宿饮,温邪外袭,与痰互结;或因热邪灼液成痰;或因湿邪困久酿痰。痰之已成,留于体内,为热所附,随气升降,变生诸证。本文拟从温病痰证形成角度,探讨其证候特点及治疗方法,冀对临证辨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血瘀是温病过程中重要的病理变化之一,其形成与热、毒、痰、虚关系密切.5方面病理因素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更加重了瘀血的程度.结合有关文献,就温病血瘀的形成原因、证候特征和理法方药进行理论探讨,旨在更加深刻地认识其发生发展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是指心肌收缩力下降,心排血量不足,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心肌舒缩功能受损最后失代偿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中医很早就有关于心衰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记载.根据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归属于"心悸"、"喘证"、"痰饮"、"水肿"、"胸痹"等范畴.慢性心衰在临床上表现为胸闷心悸、动则气短,甚则喘息不能平卧,颜面及四肢水肿,颜面发绀,烦躁不安,脘痞腹胀,形寒肢冷,大便溏泻,小便短少,舌质淡或淡暗、苔白,脉沉细无力或结代等.众多医家对该病从多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认识和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如《温病条辨·凡例》中说:“于各方条下,必注明系用《内经》何法,稗学者知先识证,而后有治病之法。”据统计,在《温病条辨》所载208首方中,明确标示出性味治法的多达166首,涉及苦辛、苦温、苦甘、苦寒、苦咸、辛凉、辛温、辛甘、辛淡、甘寒、甘温、甘咸、甘淡、酸甘、酸苦、酸温、酸辛、咸寒、淡渗辛凉等19法。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历史悠久,对外交流也源远流长,改革开放后中医药国际交流日渐广泛,我校因具有较强的外事教育优势,而走在了同类院校的前列,由于工作需要我们也参加到这一行列中,多年来从事了中日中医药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交流,工作中也有点滴体会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有效地体现中医药优势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防治措施,应该包括治未病和辨证论治,也就是无病先防、既病防变。当一种新的传染病发生以后,迅速搞清病原,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非常重要的。在目前西医还没有可靠的病因学治疗方法的情况下,运用胸腺肽、人工辅助呼吸等方法来救治病人是必要的手段,应该通过中西医结合来探索怎样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无论寻求杀灭或抑制病毒的拮抗方法,还是某种补充疗法,在目前现实情况下,都是积极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7.
该文以<温病条辨>中湿热类温病所出83首方剂为研究资料,通过对其多频用药进行分析,提出该类温病以"祛湿、清热、补气、理气"为主要治法,进一步归纳湿热类温病之综合病理变化为"湿""热""虚""郁".并指出"湿""热"可外感,可内生;"虚"以气虚为主,亦可见阴虚;"郁"以气郁为主,尚可见血瘀.四者之中,"湿"与"热"为始动因素,是导致"虚""郁"形成的主要原因,从而构成温病湿热病证的综合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8.
试论PBL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有国外学者将教师分为3种:只熟悉学科专业而不懂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懂专业知识又熟悉教学方法,但不懂学生心理,不能帮助学生培养自主  相似文献   
9.
构建教医研三位一体温病学教学体系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经典课程因其具有古典性和传统性的特点而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面对21世纪,中医高级人才的培养只有改变长期以来教学方法单调,重讲授轻能力,重理论轻临床,重文献轻现代研究的教学状态,才能充分发挥温病学临床基础学科的优势.近年来,我们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边研究、边改革、边实践,在开设实验课、临床见习课、课堂案例教学、电化教学及将科研成果引进教学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构建了教医研三位一体温病学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肖照岑 《中医杂志》1993,34(4):203-205
探讨了日本后世派与温病学说的渊源关系,介绍了温病学说在日本传播和发展情况,并提出温病学说今后在日本会以三焦辨治为主,与汉药提取剂和煎剂一起使用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