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SARS流行期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资助下,作者进行了一项关于瘟疫发生理论及其防治方法的中西医学比较性研究。现将研究结果在本刊连载发表,以期引起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2.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进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 ,现代医学对其尚无特殊有效的方法。中医学将其归属于“痹证”范畴。近 5年来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现综述如下 :1.辨证分型论治钟氏( 1) 分风寒湿痹和风湿热痹两型治疗 2 9例 ,总有效率 91.2 % ,宋氏( 2 ) 重用黄芪分早期邪袭肌表型 ,中期邪郁化热型和晚期久病虚损型三型治疗 2 1例 ,总有效率 90 %。王氏( 3) 分湿热痹阻 ,寒湿痹阻和痰瘀痹型 ,内脏亏虚三型治疗 48例 ,总有效率 85 .4%。张氏( 4) 分活动期湿热邪盛型 ,肝肾阴虚内热型和寒热错杂…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医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建设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理论学科的知识创新与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密切相关,知识创新的技术平台建设主要依赖于学科发展方向、学术带头人、学科人才梯队和运行管理机制的建设。关注学术发展动态。拟定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科发展方向;根据科学发展趋势,选拔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瞄准科学前沿,建立多层次、结构优化的学科人才梯队;创新管理模式,实行科学化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是保障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的临床疗效。方法:38例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均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3个月后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38例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显效21例(55.26%),有效13例(34.21%),无效4例(10.53%),总有效率为89.47%。结果显示病程越长,疗效越差。结论:补中益气汤治疗原发性精索静脉曲张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扶正祛邪是中医临床一个常用的治疗法则,无论在外感还是内伤性疾病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中医学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在感染或内伤性疾病的特定阶段(中医临床辨证属正虚邪实者),按照扶正祛邪治则配伍组方治疗,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分析了中医学扶正祛邪治则的理论渊源、应用和现代研究现状,接着研究了病毒感染性疾病、病毒免疫学、抗病毒药物的研究现状、抗病毒药物研究遇到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中医学扶正祛邪治则,从病毒和病毒免疫学相互关系出发的抗病毒新药设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纵观中医对中风病证认识和治疗的演变历史,可以大致可分为唐宋以前的“外风”阶段、金元明时期的“内风”争鸣阶段和清代以后的“内外风”并重、衷中参西阶段。通过三个阶段的发展,中医对于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不断深入,治疗方法方药不断丰富,尤其随着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借鉴和引用,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趋于规范,疗效不断提高,更加体现出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7.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多糖体,被誉为继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无机盐)之后人体必需的第六生命要素。通过分析壳聚糖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以及其调节免疫功能方面的研究成果发现:壳聚糖在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方面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一方面自身具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另一方面能够通过作为免疫佐剂而提高其他药物的免疫力,从而使机体免疫能力增强。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将其运用于免疫力低下疾病中与其他药物共同发挥疗效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的医学理论体系.其所创立的理论从其发端到现在,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但是作为经验医学,其客观性指标的缺如,描述文字的晦涩难懂、内容的散乱和缺乏系统性、规范性致使其研究较为困难.文中结合现代科技方法,提出了将数据挖掘技术引入方证对应研究中的可行性和先进性以及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9.
"方证对应"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窦志芳  郭蕾  张俊龙  张鑫 《中医杂志》2006,47(8):563-564,570
“方证对应”强调有是证用是方,是用以探讨临床处方用药应用规律的方法之一,起源于《伤寒论》,经过历代医家的发挥与实践,渐趋成熟和完善。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运用现代医学、生物学、电子信息技术等多种新学科方法进行中医药研究成为重要趋势,分析总结了“方证对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提出应该将数据挖掘技术引入方证对应研究,以期揭示方与证之间的规律,为提高临床水平服务。  相似文献   
10.
中风病患者在发病前往往有先兆症状,中风先兆亦称小中风,其临床表现为中度头晕、头痛、胸闷、肢体麻木、肌肉动或平时出现一时性语言不利等。中风先兆的论述形成于唐宋以前,在其他时期也有不同描述,但中风先兆之名确立则以刘完素为主,明清时期历代医家对其描述更加细致。随着历代医家对中风先兆症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中风病的认识也更为深刻,并逐步成熟。目前,对于中风先兆的症状、病因病机、诱发因素、防治措施的认识有着相对成熟的认识。文章分析总结了中风先兆从形成到成熟不同时期的学术思想,为临床上更好地掌握中风先兆的发病规律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