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目的 研究枳实及柚皮苷对大鼠术后肠粘连的预防作用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大鼠盲肠刮擦模型研究枳实和柚皮苷对肠粘连的预防作用,雄性SD大鼠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地塞米松磷酸钠组及枳实低、中、高剂量组(1.58、3.15、6.30 g·kg-1·d-1),另设假手术组仅进行开腹处理,给药7 d后用Nair法评估肠粘连情况,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盲肠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检测盲肠粘连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同时,雄性SD大鼠造模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地塞米松磷酸钠组及柚皮苷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 mg·kg-1·d-1),另设假手术组仅进行开腹处理。给药7 d后评估肠粘连情况,采用HE染色观察盲肠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检测盲肠粘连组织中MMP-9的表达,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析盲肠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 枳实能抑制大鼠术后肠粘连的形成,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其能减少受损盲肠组织中的炎性细胞浸润,并呈剂量依赖性地上调黏附组织中MMP-9的表达;柚皮苷各剂量组均能明显抑制大鼠术后肠粘连,减少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增生,呈剂量依赖性地上调黏附组织中MMP-9的表达,并能抑制盲肠组织中TGF-β1α-SMA的表达。结论 枳实及其有效成分柚皮苷均能有效预防术后肠粘连,其作用可能与减轻组织纤维化和加速细胞外基质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2.
经典名方研发策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畅  程锦堂  刘安 《中国中药杂志》2017,42(9):1814-1818
经典名方是中药方剂的杰出代表,是历代临床经验的总结,是中医药伟大宝库中最精华的部分。为支持经典名方开发,国家及相关管理部门先后发布了相关鼓励性政策。但是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目前还未能形成统一的共识和标准,有必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作者讨论了经典名方的注册要求,提出了经典名方遴选的具体指标、处方和剂量的确定依据、生产工艺的筛选方法,以及临床定位的基本原则,以期抛砖引玉,为经典名方的开发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钩藤叶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李汝鑫  程锦堂  焦梦娇  章军  陈莎  郭丛  刘安 《中草药》2017,48(8):1499-1505
目的研究钩藤Uncaria rhynchophylla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应用1H-NMR、13C-NMR、MS、HR-MS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利用DPPH法进行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从钩藤叶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8,19-hydroxyvincosamide(1)、α-生育酚(2)、α-tocospiro A(3)、二氢猕猴桃内酯(4)、乌苏酸内酯(5)、3,4-dehydrotheaspirone(6)、chakyunglupulin A(7)、乌苏酸(8)、原儿茶酸(9)、槲皮素(10)、表儿茶素(11)、绿原酸乙酯(12)、槲皮素-3-O-洋槐糖苷(13)、芦丁(14)、咖啡酸甲酯(15)、strictosamide(16)、vincosamide(17);其中化合物10、11、13~15抗氧化活性IC50值分别为7.52、8.21、8.14、2.13、5.35μmol/L,优于阳性药维生素E(IC50值为9.53μmol/L)。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喜果苷A;化合物2~7、9、12、13、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并且化合物10、11、13~15抗氧化活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余甘子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王淑慧  程锦堂  郭丛  崔文金  石佳  刘安 《中草药》2019,50(20):4873-4878
目的研究药食两用的中药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的化学成分,并评价其抗炎活性。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以及重结晶方法对余甘子5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波谱数据等进行结构鉴定;最后利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反应模型,探究余甘子中含量高的化合物对NO、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炎症因子的影响,以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从余甘子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异香草酸(1)、反式肉桂酸(2)、对羟基苯甲醛(3)、松柏醛(4)、槲皮素(5)、山柰酚-3-O-α-L-鼠李糖(6)、柚皮素(7)、2-羟基-3-苯基丙酸甲酯(8)、对苯二酚(9)、杨梅素(10)、2-呋喃甲酸(11)、没食子酸甲酯(12)、原儿茶酸(13)、没食子酸(14)。对含量较高的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酯和槲皮素3个化合物展开抗炎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没食子酸和没食子酸甲酯均能不同程度抑制各类炎症因子;槲皮素对炎症因子TNF-α和IL-6无显著抑制作用。结论化合物1、3、4、8~11和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余甘子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其酚酸类化合物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白果中有止咳作用的新化合物GK-A在大鼠尿液和胆汁中的排泄行为。方法:利用UPLC-MS/MS测定大鼠尿液和胆汁中GK-A的含量,色谱分离采用C18色谱柱,流动相0.1%甲酸水溶液(A)-乙腈(B)梯度洗脱(0~1 min,95%A;1~3 min,95%~85%A;3~7.5 min,85%~40%A;7.5~8 min,40%A),流速0.2 mL·min-1,柱温35℃,进样量0.5μL;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在正离子模式下采用多重反应监测(MRM)方式测定,GK-A和GK-2(内标)的定量离子对分别为m/z 453.1~291.1,467.0~305.1。大鼠灌胃给予GK-A后,收集不同时间段尿液和胆汁,测定样品中GK-A的含量,计算其累积排泄量和累积排泄率。结果:给药72 h后GK-A在大鼠尿液中的累积排泄量(12.35±2.69)μg,累积排泄率(0.58±0.13)%;给药24 h后GK-A在大鼠胆汁中的累积排泄量(55.16±29.22)μg,累积排泄率(1.57±0.83)%。GK-A原型经大鼠尿液和胆汁排泄的量较少,且排泄速度慢。结论:灌胃给药后,GK-A原型经大鼠尿液和胆汁的排泄不是其主要的消除途径。  相似文献   
6.
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研发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尽管国家颁布了100首经典名方目录,但是从经典名方开发成复方制剂依然面临着很多困惑和抉择。本文从成药性评价、工业化考量和临床定位三个角度阐述了经典名方复方制剂的研制策略。成药性评价主要考虑药学和临床前安全性两部分内容,应着重把握物质基准、用药剂量、"有毒"药味、临床使用等因素影响。工业化考量需重点关注如何采用现代工业化方法,制备出与物质基准等质的现代制剂。采用提取物投料也许是解决饮片利用率不高、工业化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等问题的有效方法。临床定位应明确主效应,兼顾次效应,重视负效应,考虑临床价值的高低。文中提出的研究思路和若干策略,旨在为企业及研究者挑选适宜品种进行研发布局提供参考,以期抛砖引玉,更好的推进经典名方复方制剂开发。  相似文献   
7.
药用大黄地上部分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蓼科Polygonaceae植物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的干燥地上部分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物质基础的角度探寻其作为药用资源的可能性。方法:取干燥药用大黄地上部分5 kg依次用95%,75%乙醇回流提取,减压回收溶剂至无醇味,分别用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乙酸乙酯部分及萃取后剩余的水相进行分离纯化,应用~1H-NMR,~(13)C-NMR,2D NMR,MS等现代分析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乙酸乙酯部分及水相中共分离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4-methyl-6,8-dihydroxy-7H-benz[de]anthracen-7-one(1),大黄素-8-甲醚(2),emodin bianthrones B(3),emodin bianthrones A(4),6'-乙酰基-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5),6'-乙酰基-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6),二氢高良姜醇(7),rumexneposides B(8),迷人醇(9),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0),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11),2″-O-galloylvitexin(12),槲皮素-3-O-刺槐双糖(13),山柰酚-3-O-芸香糖苷(14),1-methyl-1,2,3,4-tetrahydro-β-carboline-3-carboxylic acid(15),kaempferol-3-O-[6″-O-(3-hydroxy-3-methylglutaroyl)glucoside](16)。其中6个蒽醌类化合物(2~6,9),7个黄酮类化合物(7,10~14,16),1个吲哚类化合物(15)及2个酚类化合物(1,8)。结论:化合物1~16均为首次从大黄属中分离得到。经综合对比,发现药用大黄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与传统药用部位根及根茎相似,主要为蒽醌类、黄酮类、酚类化合物等。这为大黄地上部分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制备桂枝饮片标准汤剂并建立质量标准,为配方颗粒等临床非传统用药形式提供质量参照,同时也为含挥发油的饮片标准汤剂研究提供参考。从市场上收集14批不同质量的桂枝饮片,在中药饮片标准汤剂制备原则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取工艺,制备桂枝饮片标准汤剂,计算出膏率、桂皮醛的转移率、pH等参数,评价工艺稳定性;建立指标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和特征图谱。结果表明桂枝饮片标准汤剂的出膏率为6.06%~8.95%,平均出膏率为7.18%;桂皮醛转移率为29.6%~54.3%,平均转移率为43.2%;pH 4.33~4.82。14批桂枝饮片标准汤剂特征图谱与对照特征图谱相似度均0.9。该研究建立的制备方法稳定、质量标准完善,适用于桂枝饮片标准汤剂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9.
通过测量22批黄芩饮片形态指标和成分指标,计算质量常数,建立一种新的黄芩饮片规格等级评价方法。黄芩饮片的质量常数范围是0.04~0.49,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划分若干等级,如果划分为3个等级,则一级黄芩饮片质量常数≥0.39;二级黄芩饮片质量常数0.39且≥0.24;三级黄芩饮片质量常数0.24。研究表明质量常数能够同时表征外观形态和内在质量,是综合性等级评价指标,能够量化的、明确的、客观的划分商品规格等级。该文研究结果为中药商品规格等级的划分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六味地黄丸是典型的"一品多家"品种,不同厂家的该产品质量良莠不齐,价格高低不一。该研究采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以质量为核心的优质中成药评价标准",从原料选材、生产过程、质控体系、上市后再研究等多维度的全生产周期出发,开展六味地黄丸的优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厂家的产品评分差异悬殊,说明其质量差异较大;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评分整体较高,说明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正相关,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相对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产品销售额决定了企业对其质量的关注程度;在单项评价中,"原料选材"项得分率相对较低,说明企业普遍对原料的重视度不足;"生产过程"项得分率较高,说明实施"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对保障生产过程质量作用明显,智能制造能够提高中药产品质量;"质量评价"项得分率基本合格,说明六味地黄丸质量控制水平整体尚可,但是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再评价和品牌建设"项得分率最低,反映企业普遍对"一品多家"品种的深入研究和再评价重视程度不够。此次评价结果符合预期,为优质中成药评价提供了参考实例,为中成药优质优价提供了依据,为改善医保招标提供科学数据,推动中药行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