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2篇
  2024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补肾中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1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和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组口服补肾汤;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清TNF-α及IL-6含量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颈动脉管腔直径、平均斑块面积和血清TNF-α、IL-6含量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平均斑块面积以及血清TNF-α含量均显著降低.结论 补肾中药可显著调节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性细胞因子,通过抑制炎症损伤发挥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乙哌立松与巴氯芬分别配合中医疗法治疗脑卒中(CVD)与脊髓损伤引起的肢体痉挛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 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乙哌立松配合中医疗法(30例)、巴氯芬配合中医疗法(30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乙哌立松组有效率为73%,巴氯芬组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哌立松与巴氯芬配合中医疗法治疗CVD与脊髓损伤引起的肢体痉挛均有较好疗效,乙哌立松在治疗CVD所引起的肢体痉挛方面的疗效优于巴氯芬,在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的肢体痉挛方面巴氯芬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患者证型分布规律。方法:将259例缺血性中风患者按照诊断标准纳入观察,填写病例观察表,由课题组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共同量化诊断证型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观察缺血性中风患者不同分期、病情程度、既往病史与证型的关系。结果:中风急性期前2周风证是最为常见证候,痰证次之;至发病2~4周,风证和痰证并重;在恢复期前3个月,血瘀证为最常见证候,痰证、火热证次之;在恢复期的后3个月,气虚、血瘀、痰阻为其主要证候;后遗症期以气虚血瘀为主要证候,阴虚阳亢、风证、痰证次之。中风病情轻、中、重度患者均以风证、痰证为主要证候,病情轻度患者血瘀证次之,病情中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病情重度患者火热证、血瘀证次之,但出现概率与风证、痰证相近;中风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的患者均以风证为主要证候,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证次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患者均以痰证、血瘀证次之;糖尿病患者以阴虚阳亢证和火热证为主要证候,风证次之。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不同发展阶段,证型分布发生相应变化,患者病情程度越严重,其病机变化越复杂,且患者既往病史对缺血性中风病证型的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生水蛭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作用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俊红  王长垠 《新中医》2002,34(11):24-25
目的:观察生水蛭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方法:对8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综合治疗的同时分别加用肝素治疗(43例)和生水蛭胶囊治疗(42例),应用临床神经网络缺损评分票仪表主疗效评定标准进行疗效判定。结果:生长蛭胶囊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肝素对照组(P<0.0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生水蛭胶囊与肝素同样具有抗凝、抗血栓形成的作用,且引起出血机率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补肾中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对照组61例,对照组口服舒降之和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组口服补肾汤,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颈动脉管腔直径、平均斑块面积以及颈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SP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明显降低(P<0.01),血流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平均斑块面积以及SPV、EDV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补肾中药可调节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提高颈动脉血流量,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治神理论在运动疗法中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03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 51 例, 在Bobath疗法的基础上加入中医治神内容;对照组 52例,采用Bobath疗法.对运动功能、ADL 能力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 8 周后两组 运动功能、ADL 积分均明显增加, 两组的变化均数相比,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早期进行运动康复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说明治神理论结合Bobath疗法,在提高运动功能、ADL 积分方面的效果好于单纯Bobath疗法.  相似文献   
7.
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疗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对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疗效。方法选择2002年12月-2005年11月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住院病人160例,随机进入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组(治疗组)和西医卒中单元组(对照组),每组80例,主要观察指标有日常生活能力评估(BI)、神经功能评估(NIHSS)。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病人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较对照组病人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能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血清hs-CRP、GDF-15的影响。方法:将10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药物,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分别给予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30 m L,加入0.9%的氯化钠250 m L中静脉滴注,日1次,均以2周为1个疗程。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3.08%,治疗组有效率为88.46%,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GDF-15含量均有下调,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组较对照组下调更为明显(P均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以显著提高UAP的临床疗效,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并且可以显著降低血清hs-CRP、GDF-15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9.
针刺配合药物治疗脑卒中复视3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长垠 《新中医》2004,36(3):48-49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药物治疗脑卒中复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脑卒中复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仅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14%,对照组为73.33%。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配合药物治疗脑卒中复视较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神明口服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长垠  殷春萍  耿惠 《新中医》2002,34(12):20-22
目的:观察神明口服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实验研究。方法:对58例患者随机分为神明口服液治疗组32例和脑复康治疗组26例进行治疗观察,并进行相应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75.0%,对照组为46.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的量表(MMSE,HDS,FAQ)积分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动物实验显示本方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增强红细胞膜流动性、提高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降低脂褐素(LP)含量。结论:神明口服液实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一种安全有效的纯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