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55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组高血压组(轻中度).采用TM-2421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记录24小时ABP.结果(1)三组ABP均呈勺型变化,糖尿病和高血压组S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P<0.05).高血压组D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和糖尿病组(P<0.01,或P<0.05).余弦法证实三组ABP变化的显著昼夜节律性,糖尿病和高血压组的夜间血压(SBP、DBP)下降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2)ABP参数糖尿病和高血压组ABP均值和负荷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ABP变异性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组ABP曲线下面积显著性高于正常组(P<0.01),与糖尿病组无显著性差别.结论高血压和临床正常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均出现ABP部分参数与正常对照组的显著性差异,提示糖尿病患者在临床明确诊断高血压前已发生血压调节的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2.
自 1998年以来 ,我院采用中药和胃止痛胶囊治疗各类慢性胃炎胃痛症患者 ,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治疗组 2 4 7例 ,其中男 134例 ,女 113例 ;年龄最大者 70岁 ,最小者 19岁 ;病程最长者为 10年 ,最短者为半年。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 119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5 8例 ,胆汁反流性胃炎 4 3例 ,慢性糜烂性胃炎 2 7例。对照组 10 0例 ,其中男 5 8例 ,女 4 2例 ;年龄最小者 2 2岁 ,最大者 6 5岁 ;病程最长者 11年 ,最短者 1年。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 4 8例 ,慢性萎缩性胃炎 16例 ,胆汁反流性胃炎 2 5例 ,慢性糜烂性胃炎11例。2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155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糖尿病组高血压组(轻中度)。采用TM-2421动态血压监测仪监测记录24小时ABP。结果:(1)三组ABP均呈勺型变化,糖尿病和高血压组S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P〈0.05)。高血压组DB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和糖尿病组(P〈0.01,或P〈0.05)。余弦法证实三组ABP变化的显著昼夜节律性,糖尿病和高血压组的夜间血压(SBP、DBP)下降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或P〈0.05)。(2)ABP参数:糖尿病和高血压组ABP均值和负荷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或P〈0.05);ABP变异性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高血压组ABP曲线下面积显著性高于正常组(P〈0.01),与糖尿病组无显著性差别。结论:高血压和临床正常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均出现ABP部分参数与正常对照组的显著性差异。提示:糖尿病患者在临床明确诊断高血压前已发生血压调节的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优缺点。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病人510例,按途径不同分为桡动脉组(356例)和股动脉组(154例),对比观察其手术操作时间,X光照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21.23±10.37)min和(19.88±11.13)min(P>0.05),X光照时间分别为:(6.16±3.67)min和(5.78±3.66)min(P>0.05),成功率分别为98.60%和99.35%(P>0.05),血管并发症分别为3.09%和9.74%(P<0.01),住院时间为:(5±3.20)d和(7±5.69)d(P<0.001)。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诊疗方法,可替代股动脉途径。且其具有不需卧床、痛苦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临床上应作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主要途径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5.
慢性炎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病和多发病,习惯称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确切,解脲支原体或沙眼衣原体偶可检出,证据尚嫌不足。现代医学治疗以抗生素改善症状为主,缺乏特异性,同时多出现胃肠道等副作用。中医药治疗近年来在临床上越来越发挥优势,我院自2004年10月至2005年3月,自拟“隔肠化瘀液”采用肛管滴注方法治疗50例慢性炎性盆腔疼痛综合征,并与西药常规治疗40例参照,收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所有90例均来自榆树市圣安医院男科门诊病人。30~40岁60例,40~50岁25例,50岁以上5例。均有不同程度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健康人和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动态心率血压双乘积(ARPP)和动态脉压(APP)的昼夜变化.方法 正常组50例,年龄(60.0±10.3)岁;高血压组(轻、中度)58例,年龄(59.4±8.0)岁;糖尿病组(2型,未合并高血压及未接受胰岛素治疗)47例,年龄(61.0±8.5)岁.使用TM-2421动态血压仪监测记录24 h血压和心率.结果 余弦法分析证实,三组ARPP和APP均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变化(P<0.05或0.01).高血压组和糖尿病组ARPP均值及节律调节中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高血压组也明显高于糖尿病组(P<0.01);高血压组APP均值及节律调节中值明显高于正常组和糖尿病组(仅调节中值)(P<0.05或0.01).结论 ARPP和APP具有昼夜节律性变化,有临床诊断高血压的参考价值,糖尿病患者在临床确诊高血压前动态血压已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高糖损伤乳鼠心肌细胞内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活性氧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培养新生1~3 d SD雄性大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高浓度葡萄糖刺激组(GS组)、不同浓度辛伐他汀干预组[分别为GS+10~(-7) mol/L Sim组(GS+10~(-7) Msim组)、GS+10~(-6) mol/L Sim组(GS+10~(-6) MSim组)、GS+10~(-5) mol/L Sim组(GS++10~(-5) MSim组),以MTT比色法测定各组心肌细胞活力;化学比色法测定心肌细胞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及活性氧水平:RT-PCR检测细胞内NADPH氧化酶p22phox mRNA、p47phox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GS组比较,GS+10~(-7) MSim组、GS+10~(-6) MSim组、GS+10~(-5) MSim组丙二醛含量、活性氧水平明显降低.p22phox mRNA、p47phox mRNA表达明显下调,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明显升高(P<0.05)。结论心肌细胞内NADPH氧化酶源性的活性氧升高是介导高糖损伤心肌细胞的重要机制,辛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NADPH氧化酶-活性氧通路减轻心肌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6月到2005年6月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235例。按股动脉途径(125例)或桡动脉途径(110例)分为两组。比较两组造影使用的导管数、动脉穿刺成功率、X线照射时间,支架植入的手术操作时间、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冠状动脉造影:经桡动脉、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4.5%、100%(P<0.05);X线照射时间分别为(3.35±1.25)min和(2.72±0.58)min(P<0.05);造影成功率分别为93.6%、100%(P<0.05)。②PTCA或支架植入:经桡动脉、股动脉植入单个支架的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21.43±6.21)min、(15.24±4.15)min(P<0.05);成功率分别为92.7%、97.6%(P>0.05);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7%、11.2%(P<0.01)。结论①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不需卧床、损伤小、止血方便、血管并发症少,为其优点。②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要求术者有较高的技术水平,血管穿刺失败和桡动脉痉挛是影响造影和支架植入成功的重要原因,且推送导管过程中需持续透视,增加了术者和患者X线照射时间。③无论从桡动脉入路还是从股动脉入路都以手术成功为最终目的,选择何种路径当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确定。  相似文献   
9.
勃起功能障碍病因复杂,随着生活模式的转变其发病率也逐年上升。自2004年3月~2004年12月,我们采用益肾填阳之法,投用自拟“益肾平衡汤”治疗勃起功能障碍44例,同时与西药治疗42例作以对照,获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86例均以“勃起功能障碍持续性、进行性加重”主诉来门诊求治。符合人民军医出版社,郭军主编的《男科治疗学》诊断标准,并排除全身各类器质性疾病、性器官发育不良,或药物等引起。年龄30~47岁,均为青壮年、中年患者: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2年。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对照组42例。两组年龄、病程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就医行为及其对就医延误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53例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就医行为、就诊时间及其对预后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 (1)AMI患者院前延迟时间中位数为3.20h,≤2.00h者占30.19%,2.00h者占69.81%;就诊延迟时间中位数为4.00h,≤6.00h者占88.68%,6.00h者占11.32%.(2)发病后,症状归因于心脏病者占45.28%,归因于非心脏病者占43.40%,不知道者占11.32%,其院前延迟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10h、3.20h和3.90h(P<0.01),就诊延迟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50h、4.80h和5.90h(P<0.01);立即就诊者占32.08%,等待或自行治疗者占60.38%,向朋友家人家庭医生咨询者占7.54%,其院前延迟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10h、3.50h和3.50h(P<0.01),就诊延迟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00h、4.90h和6.00h(P<0.01);采用救护车转运者占54.72%,采用出租车、自家车等其他方式转运者占45.28%,其院前延迟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20h和3.80h(P<0.01),就诊延迟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70h和5.15 h(P<0.01);首诊于三级医院者占79.25%,首诊于二级医院者占11.32%,首诊于社区医院或诊所者占9.43%,其院前延迟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55h、4.60h和4.00h(P<0.01),就诊延迟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75 h、5.95 h和5.50h(P<0.01);立即选择PCI治疗者占66.04%,向朋友家人家庭医生咨询者占30.19%,等待或观察者占3.77%,其就诊延迟时间中位数分别为3.70h、11.00h和5.15h(P<0.01).(3)院前延迟时间≤2.00h者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2.00h者(0,27.03%,P<0.05).就诊延迟时间≤6.00h者1年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明显低于6.00h者(14.89%,50.0%,P<0.05).结论 AMI患者目前仍存在不良就医行为,就医延误依然存在,且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改善患者就医行为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