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6篇
医药卫生   13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经》眩晕病机十二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康 《四川中医》1993,11(11):3-4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证。其病机繁杂众多,并非现行高等中医统编教材所列的仅四种证型。笔者在研读《内经》过程中,体会到《内经》对眩晕的病机认识已较为全面,对目前临床仍有很大指导意义。特将其散见于各篇的有关内容整理归纳为以下十二条,并结合临床心得,补充其治法方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温病条辨》滋养肾阴十法及其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建康 《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0):421-422
肾之阴液耗伤是温病过程中的常见病机.温病大家叶天士曾谓"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滋养肾阴则是温病治法中的常用方法.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滋养肾阴有比较全面的阐述,笔者将其整理归纳为以下十法,以资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中,对脏腑阴虚的治疗,极少单纯使用养阴药组方,每在养阴之品中配用补气药物如人参、黄芪、甘草等.笔者认为,养阴配用补气并非气阴双亏证的气阴双补.盖因人体阴液有赖气之化生资助,且人体之气依靠阴液的滋养,阴虚易致气亏.<灵枢·本神篇>曰:"是故五脏六腑之藏精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笔者特将有关方药归纳为以下六法.  相似文献   
4.
《内经》咳嗽病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证。《内经》对本证已有较为全面的论述。本文拟就分散于《内经》各篇的有关咳嗽的病因病机作一整理探讨,并补充治法方药,以指导临证施治。1外感咳嗽风寒束肺:《素问·玉机真藏论》曰:“今风寒客于人,……病入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此为外感风寒,闭阻肺气,肺气失直致咳。证见咳嗽气急,咯痰稀薄色白,伴恶寒微热,头痛肢楚,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治拟流风散寒,宣肺止咳。方如麻黄汤加味。风热犯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温病乃起,其病气拂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此为民热犯肺,肺炎空…  相似文献   
5.
眩晕是内科临床常见病证.多以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饮内阻为病因病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痰饮内阻所致的眩晕,创立了系列方剂,对目前临床仍有实用意义.笔者特就其辨治方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们以自拟益气治萎汤为基本方,结合辨证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奉化市中医院坚持以秉承中医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办院思路,在注重医疗质量、完善医院服务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突出专科特色,并由点及面,通过专病专科的建设与发展,带动了医院整体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8.
王建康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5,23(11):2068-2068
眩晕是内科临床常见病证.多以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饮内阻为病因病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对痰饮内阻所致的眩晕,创立了系列方剂,对目前临床仍有实用意义.笔者特就其辨治方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
桂枝,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其性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表、温经通阳等功能,仲景常用于太阳表证、蓄水证、痰饮病、胸痹、瘀证、痹证、腹泻、胃痛、奔豚气、月经不调、瘢瘕积聚等病证。《本经疏证》归纳其有“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六大功能。笔者认为,这仅指与其性味特性逆向的正治功能,而与其性味特性正向的反治功能尚未达及。本文将其反治功能归纳为以下5种。  相似文献   
10.
《伤寒杂病论》痰饮型眩晕之治法与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康 《中医研究》2006,19(7):9-11
眩晕是内科临床的常见病证。目前多以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论治。在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特别重视痰饮内阻所致的眩晕,其辨证和方药自成一体。后世朱丹溪对此十分推崇,提出“无痰不作眩”,并从仲景侧重于寒性痰饮发展为痰火,使痰眩证治更趋完备。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