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5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清吴师机的《理沦骈文》在精心研究前贤外治经验,结合自己有效的临床实践基础上,对外治法特色、机理、适应症、组方制剂等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论述,可谓是外治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牌。尤对《内经》的“摩之浴之”疗法情有独钟,认为“歧伯摩之浴之推出,炒熨即摩也,煎抹即浴也”,“疾徐轻重,运手法于炒熨煎抹之中,以药力到为候,无不效者。”将众多内服名方剂运用于炒熨煎抹外治法中,成为中医治疗史上一大奇观。内服方外用,手法极为丰富。如桂枝场治“伤寒项强、中风口喝”,“煎药搞项背”。牛黄清心丸治“中风热证,热阻关窍”,用药…  相似文献   
2.
新安医家吴楚是新安医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吴楚医案《吴氏医验录》几则血证医案,代表了吴楚诊治血证的水平,体现了吴楚血证诊治的特色,吴楚临证重视温补,善用补中益气法,注重脉诊,在血证的诊治中亦善用温补之品,认为血证以虚损为主,失血日久必虚。本文通过对《吴氏医验录》血证医案的分析,从而总结吴楚临证辨治血证多补血、摄血并举,重视温补脾肾的学术特色,以期为中医临床血证诊疗提供思路,指导中医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新安医家吴崑《针方六集》学术思想.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针方六集》中的神照集、开蒙集、尊经集、旁通集、纷署集、兼罗集进行分析.结果:神照集考证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循行以及这些经脉上腧穴的定位,并记载了《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标幽赋》等刺灸法.开蒙集对窦汉卿《标幽赋》进行全新的注解,并阐述八法针方、子午流注以及十二经脉补母泻子法.其中对《标幽赋》的注释体现了吴崑独特的针灸学术思想.吴崑触类旁通,通过药理来阐释针理,以达到“以药明针”之效.《针方六集》对诸多针灸医籍都进行了评议,并取长补短.其中富有代表性的就是修订《金针赋》.在兼罗集中,吴崑还详加介绍了治疗骨蒸劳热,可灸患门四花六穴,并详细记载了具体的取穴方法;以及《千金方》取膏肓腧穴法和隔蒜灸痈毒法.结论:《针方六集》是吴崑在针灸学术方面的重要贡献,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七次脉”理论出自《灵枢·本输》,主要涉及颈部经穴理论。因颈部是十二经上行头面的峡关,经脉过颈的线路相对复杂且独特,颈部经穴具有独到的取穴及临床应用意义,这是《内经》建立“七次脉”理论的根本意义所在。“七次脉”穴还包括手太阴肺经的天府、手厥阴心包经的天池。对《内经》“七次脉”独特的穴位群组进行整理研究,对针灸临床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及文献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新安医学研究虽属于医学的范畴,但更有宽厚的文化视野。新安医学具有徽方言区的特质文化,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新安医学又是中医药文化的一个子细胞,并且曾是引领中医学术时尚的主流学派之一。  相似文献   
6.
现在的《针灸学》教材在十四经穴以外,都有一个特殊的、被列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特定穴"。其实,特定穴是现代人总结的命题,古代文献没有特定穴一说。  相似文献   
7.
8.
从丸剂赋形剂、送服方法、服用时间、临床应用等方面对汪机《石山医案》中丸剂的临床应用特点进行归纳和分析,提出汪机对丸剂运用的独到之处,以供现代研究者学习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尽管《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对"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有相关阐述,后世对此语亦有一些阐发,但表述均不够清晰。根据《内经》《难经》并结合历代医家释义及相关研究进行分析,认为"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可从时间针灸学、体质、得气等角度来认知。"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提示针刺顺应四时之气,是得气的外在环境基础;重视患者体质,辨体针刺是针刺得气的内在环境基础,而以病机为核心的针刺辨治思路则强调病位深浅、病性阴阳、病程长短在得气中的关键作用。因此,临证针刺只有重视得气,达到"气至",才能尽可能地做到"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相似文献   
10.
校诂,就是校勘训诂方法;注释,就是医理阐释方法。校勘训诂偏于文理考证,医理阐释偏于医理的考证。校诂方法与注释方法既是统一的关系,又是矛盾的关系。笔者认为,贯穿于医学文献研究的主体矛盾就是考证经典的静态“原典义”和动态“诠释义”的关系问题,研究这一对矛盾也是体现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