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8F-FDG PET显像在鼻咽癌诊断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18F-FDG PET显像在鼻咽癌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35例鼻咽癌PET与同期CT、MRI、骨ECT诊断结果比较分析,全部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结果:35例鼻咽癌PET与临床和CT、MRI、骨ECT诊断相符31例(88.6%),诊断不符4例(11.4%),其中真阴性2例和假阴性2例,1例ECT疑为多处骨转移,PET未发现核素浓聚改变,随访排除了骨转移;1例MRI疑为复发,PET未发现核素浓聚改变,病理及随访排除了复发;1例CT诊断肝转移,1例MRI诊断桥脑转移,PET均未发现核素浓聚改变.PET检测出CT、MRI和ECT未发现的转移灶6例(17.1%).结论:18F-FDG PET对鼻咽癌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在诊断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方面优于CT和MRI;诊断肝、脑转移有假阴性表现,提示PET应结合CT、MRI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我国华南、西南各省高发。好发年龄为40岁~59岁,男女比例为2.5~4:1。鼻咽腔是被颅底、颈椎、软腭背侧、鼻腔后端围绕的一个深在腔隙。颅底中线及中线旁结构如蝶窦、海绵窦、斜坡、岩尖等刚好在鼻咽顶壁及顶侧壁上方,并有破裂孔、卵圆孔等天然孔道相通。因此,鼻咽癌伴颅底、颅内受侵多见,主要破坏颅底骨质、副鼻窦和颅内其他组织,是肿瘤T分期较晚表现。临床工作中,所见初次就诊鼻咽癌患者很多已出现颅底颅内受侵表现。因此,正确判断鼻咽癌有无颅底骨质破坏及颅内侵犯对临床诊疗极其重要。本文总结了我院2004年1月至2005年12月初诊鼻咽癌时于治疗前行鼻咽CT及鼻咽MRI检查的43例病例,予以分析比较CT及MRI检查对鼻咽癌颅底、颅内侵犯的判断。  相似文献   
3.
1964年4月至1981年12月本院经病理确诊行放射治疗的原发性肺癌90例;其中单纯放疗49例,术后放疗41例。治疗后的1、2、3、和5年生存率在单纯放疗组分别为32.7%、14.3%、6.1%和5.0%,而在术后放疗组各为53.6%、31.7%、21.9%和16.7%;术后放疗组明显优于单纯放疗组(P<0.05)。文章讨论了病期、放疗剂量、放疗对原发灶的控制率等对预后的影响,认为只要患者一般情况可以耐受手术,对于有淋巴转移的病例,术后补充放疗可比单纯放疗有较高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犯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鼻咽癌咽旁间隙受侵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1993年1月至1995年12月经病理确诊、CT扫描证实有咽旁间隙侵犯的鼻咽癌348例,按咽旁受侵犯程度分为咽旁前间隙受侵和咽旁后间隙受侵,对5年局部控制率、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5年生存率及影响预后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咽旁前和咽旁后间隙受侵犯者的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47.1%和29.3%(P<0.01);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47.6%和28.0%(P<0.01);5年生存率分别为58.1%和43.9%(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咽旁前间隙受侵犯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咽旁后间隙受侵犯者,咽旁后间隙受侵是鼻咽癌患者预后差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47例鼻咽癌外照射配合咽旁间隙插植后装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照射配合咽旁间隙插植治疗鼻咽癌的价值。方法:初治的鼻咽癌患者常规行外照射68~70Gy后复查CT或MRI,有咽旁间隙残留的98例,随机分成2组。一组行咽旁间隙插植后装补量(插植组),共47例。插植的方法是在模拟定位机引导下,经颌下插入1~3根施源管至咽旁区。后装机采用核通公司生产的192Ir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机,补量12~15Gy/4~6次/2~3d(2次/d,2.5~4Gy/次,每次间隔>6h);另一组行耳后野补量12~14Gy(对照组),共51例。结果:插植组与对照组3年总生存率及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插植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晚期放射反应中的口干及张口受限等,插植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做为鼻咽癌咽旁间隙的补量,咽旁间隙插植后装治疗可显著提高咽旁间隙区残留的局部控制率,且晚期放射反应显著低于耳后野补量照射,具有较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8F—FDG PET显像在鼻咽癌诊断治疗中的价值。方法:35例鼻咽癌PET与同期CT、MRI、骨ECT诊断结果比较分析,全部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结果:35例鼻咽癌PET与临床和CT、MRI、骨ECT诊断相符31例(88.6%),诊断不符4例(11.4%).其中真阴性2例和假阴性2例,1例ECT疑为多处骨转移,PET未发现核素浓聚改变,随访排除了骨转移;1例MRI疑为复发,PET未发现核素浓聚改变,病理及随访排除了复发:1例CT诊断肝转移,1例MRI诊断桥脑转移,PET均未发现核素浓聚改变。PET检测出CT、MRI和ECT未发现的转移灶6例(17.1%)。结论:^18F—FDG PET对鼻咽癌定性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在诊断淋巴结和远处转移方面优于CT和MRI;诊断肝、脑转移有假阴性表现,提示PET应结合CT、MRI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8F-FDG PET与99Tcm-MDP显像对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93例肿瘤患者2周内行18F-FDG PET和99Tcm-MDP显像,比较分析两种显像结果。结果 93例肿瘤患者PET和MDP诊断骨转移64例。64例骨转移患者中PET和MDP阳性43例,PET阳性而MDP阴性16例,PET阴性而MDP阳性5例。18F-FDG PET和99Tcm-MDP显像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92.2 %,75.0 %(P<0.05);特异度分别为93.1 %,79.3 %(P>0.05);准确度分别为92.5 %,76.3 %(P<0.01)。结论 18F-FDG PET诊断肿瘤骨转移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显著高于99Tcm-MDP显像。18F-FDG PET对骨转移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颈动脉鞘区侵犯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鼻咽癌颈动脉鞘区侵犯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1例鼻咽癌患者均作增强CT扫描。结果201例鼻咽癌中颈动脉鞘区侵犯157例.占78.11%。根据肿瘤浸润程度分为部分侵犯和完全侵犯,各占50.3%(79/157)和49.7%(78/157)。完全侵犯有移位、包绕、消失和超越等4种形态改变。颈动脉鞘区侵犯与颈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放疗后1个月咽旁肿瘤残留率明显增高。结论‘’九二分期”中“部分侵犯”和“占据”缺乏判断标准。提出“部分侵犯”和“完全侵犯”判断标准.并建议将“占据”改为“完全侵犯”。  相似文献   
9.
18F-FDG PET-CT显像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价值.方法 对2004年2月至2005年5月91例NSCLC和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PET-CT检查结果、临床诊断和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91例NSCLC病灶标准摄取值(SUV)均阳性,PET-CT均能正确诊断.10例肺良性病变,SUV阳性3例,包括结核2例和炎性假瘤1例,SUV阴性7例.PET-CT正确诊断9例,1例结核患者PET-CT误诊为肺癌.PET-CT显像诊断NSCLC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100%、90%和99%.91例NSCLC根治手术治疗48例.纵隔淋巴结转移30例,PET-CT正确诊断28例,假阴性2例.纵隔淋巴结无转移18例,PET-CT正确诊断17例,假阳性1例.PET-CT显像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3%、94.4%和93.8%.远处转移33例,PET-CT均能正确诊断.结论 PET-CT显像融合了功能代谢和图像解剖,对肺原发灶和其他脏器的转移能作出正确的诊断.对NSCLC诊断的准确性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年鼻咽癌放射治疗远期疗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主要致死原因。方法对1997年1月—1999年6月,我院首程治疗随访5 a以上的118例青年鼻咽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5 a生存率与性别,临床分期,T、N分期的关系。结果总5 a生存率(OS)为61.9%(73/118)。其中男性5 a生存率62.3%(43/69),女性5 a生存率61.2%(30/49),Ⅰ~Ⅱ期5 a生存率70.7%(41/58),Ⅲ期5 a生存率58.7%(27/46),Ⅳ期5 a生存率35.7%(5/14)。局部区域复发率12.7%(15/118),远处转移率12.7%(15/118),因复发和远处转移死亡占总死亡数的46.8%(22/47)。5 a生存率与临床分期、N期别相关(P均<0.05),与性别无关(P>0.05),远处转移与N期别明显相关,但N1(7/42)与N2(6/45)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临床分期与N期别是影响青年鼻咽癌放射治疗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远处转移和局部区域复发是青年鼻咽癌致死的重要原因,早诊断(尤其应重视颈部肿大淋巴结是否为转移癌),早期根治性放射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