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4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为目前医学界难治性疾病之一 ,由于其在我国发病率高 ,对群众健康影响面广 ,危害性大 ,因而对其治疗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概述与分析了目前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治法及用药 ,为从事乙肝治疗的医务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1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乙肝的方法主要是根据疾病病机确立的 ,并依据患者的综合情况而调整 ,即体现出辨证施治的原则。由于中医认为乙肝的主要病机与湿、热、毒、瘀有关 ,慢性乙肝患者又常见脾虚气弱、肝肾阴虚、气阴两虚等状态 ,故治疗乙肝常用以下方法。1.1 清热祛湿 :绝大多数医者认为 ,慢性乙肝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作者在日本产业医科大学工作中的实践和观察,介绍了中医经方在日本现代化医院中的应用状况,并以此引出作者对中医药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 传统认为,温病由感受“温邪”所致,伤寒由“寒邪”侵袭而发,所谓“寒邪”、“温邪”皆指四时非时之气.从临床实际来看,朱皆如此。温病伤寒的发生虽与气候因素有一定关系,如冬季多伤寒、夏季多温病,但并非皆受气候因素影响,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可有伤寒,寒冷的冬季可有温病。因而有人提出“寒邪”与“温邪”并不是指反常气候,其实质就是致病微生物。  相似文献   
4.
江红兵 《山西中医》2000,16(1):10-11
通过分析湿温兼阴虚证的形成,辨证要点,阴虚对湿温病演变的影响,湿温兼阴虚证的治疗,探讨了湿温兼阴虚证的辨证施治规律,论述与湿温本证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江红兵 《山西中医》2000,16(3):12-13
从温病阳虚证的形成因素,临床特征,治疗特点,3方面论述了本证的辩证论治规律。  相似文献   
6.
科学研究对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若选择不适宜某学科的科研方法则不但不能对该学科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反有可能使该学科之发展步入误区.作为古老的传统中医,目前虽日益受到重视,但有关的许多研究方法则偏离了中医的本质,其研究结果不但没有反映真实的中医,反而使人们对中医产生误解,从而阻碍了中医的发展.因此,对目前中医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找出适宜的研究方法对今后中医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湿热性疾病,不当用养阴之品而用之,易致疾病缠绵或加重;当用之时不用,也可影响疗效。因此把握好湿热性疾病养阴药的使用十分重要。本文通过探讨清代名医薛生白佳作《湿热病篇》运用养阴药之规律,揭示了湿热性疾病养阴药应用的指征及择药特点。  相似文献   
8.
<正> 温病的发生及发展除了受病邪等因素的作用外,也受体质因素的影响。不同状态的体质对温邪的易感性不同,病温后,疾病发展变化也无差异。一、体质与湿病的发生在某些传染性很强的温病流行之时,并非每个接触疫源的人皆罹患温病,这说明温病的发生除了与导致温病的病邪有关外,还与个体抗病能力的差异有关。《灵枢·百病始生》篇谓:“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  相似文献   
9.
基础医学院是学院本部主要的教学部门之一 ,承担学院各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及各类成人高教的中、西医基础学科的教学工作。基础医学院的前身是 1972年由学院各中医、西医基础学科教研室组成的基础部 ,1995年曾更名为医学系 ,2 0 0 0年 10月学院正式命名为基础医学院。在学院党委、学院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 ,基础医学院发生了较大变化 ,现将目前概况及今后 5年的发展展望汇报如下 :1 目前概况  基础医学院现设综合办公室与学生工作办公室各 1个 ,12个教研室 ,2 1门学科。有中医医史文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基础等 3个硕士学…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为目前医学界难治性疾病之一,由于其在我国发病率高,对群众健康影响面广,危害性大,因而对其治疗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概述与分析了目前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的主要治法及用药,为从事乙肝治疗的医务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