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7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是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科学有效的计划编制能够促进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可持续发展。根据计划编制的目标性、首位性、强制性、弹性、持续性和创新性等主要特性,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计划导向性明确但缺乏对需求的评估,整体计划的编制缺乏系统性,未与不同时期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建议增强计划编制的系统性与可持续性、强化计划编制的弹性、提高计划编制与需求的匹配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老年晚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敏感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患者应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EGFR-TKI)继发耐药后应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death 1, PD-1)抑制剂免疫治疗的疗效和耐受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65岁及以上晚期EGFR敏感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EGFR-TKI继发耐药后应用PD-1抑制剂免疫治疗患者37例,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等情况。按照年龄是否小于或大于等于70岁,将患者分为两组。分析治疗效果以及耐受性,并评价其与患者年龄分组以及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37例老年患者中疗效评价显示客观缓解率为27.0%,疾病控制率达到86.5%。患者接受免疫治疗1~30个周期,免疫治疗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FS)波动于...  相似文献   
3.
多系统萎缩是一种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小脑性共济失调等症状,并分为MSA-P型和MSA-C型2个亚型。当前此病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尚无针对性治疗方法;中医学对此病的辨证论治不完全相同,但都能有效缓解其发病症状。此文报道郝风玲教授以杞菊六味汤加减治疗MSA-C型多系统萎缩1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证经验和临床运用,总结出延胡索具有以下特点:临床用量范围多为3~90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选取相宜用量,如治疗原发性痛经、不孕症、月经不调、输尿管结石伴肾积水、类风湿性关节炎、儿童癫痫、带状疱疹等旨在发挥活血化瘀功效时,用量多为3~90 g;治疗胆囊炎、胰腺炎、胆石症、药物成瘾等疾病,旨在发挥行气止痛功效时,用量多为6~6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活血化瘀多配伍乳香、没药、三棱、莪术;行气止痛多配伍柴胡、香附、川楝子。  相似文献   
5.
通过搜集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总结出款冬花具有以下特点:用量多为6~41.4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润肺化痰、下气止咳治疗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干燥综合征等免疫系统疾病,为6~41.4 g;化痰下气治疗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为20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润肺化痰常配伍炙百合、炙紫菀、黄芪;下气止咳常配伍贝母、白果、射干等。  相似文献   
6.
理中丸(汤)出自《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中干姜大辛大热,温脾暖胃,助阳祛寒,为君药。臣以甘温之人参,益气健脾,补虚助阳。佐以甘温苦燥之白术,既健脾补虚以助阳,又燥湿运脾以助生化。甘草与诸药等量,辛热甘苦合法,温补并用,补中寓燥,可温中阳,补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李冀教授临床辨证取法于古方而不泥于古方,提出“医之道,悟也;方之用,变也”之大医要旨,正如老师所言“方无至方,方以效论”。现以侍诊所见老师运用理中丸之法“变”,释析理中汤之常与变,总结李冀教授运用理中丸之经验。  相似文献   
7.
通过总结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太子参及其用量经验,得出汤剂中太子参临床用量范围为6~45 g,常用剂量为10~30 g,丸剂用量为0.9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寻求最佳用量,如养阴生津治疗冠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顽固性失眠时,汤剂为10~30 g,丸剂为0.9 g;益气健脾治疗慢性胃炎、肝硬化、贫血、经期延长、哮喘、干燥综合征时,为6~45 g.根据疾病、证型及症状,配伍相应中药,如养阴生津常配伍麦冬、五味子等;益气健脾常配伍茯苓、白术、黄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