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医药卫生   1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微钻石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ATR/FTIR)研究了惊恐肾虚与针刺补肾对小鼠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惊恐肾虚小鼠肾与足表面脂类化合物明显增高,而代表蛋白质与糖类的酰胺Ⅰ带与Ⅱ带、甲基与次甲基峰强度均减弱;针刺涌泉穴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脂类化合物变化不明显,进而说明针刺对惊恐造成的组织损伤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细胞因子IL-1β、IL-6和TNF-α等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针灸治疗UC有着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免疫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免疫学方法制备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应用组织学、、免疫组化、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等方法,从细胞因子及其基因表达调控角度探讨针灸治疗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分子免疫学机制.从针灸对UC大鼠脾脏、结肠黏膜IL-1β、IL-6mRNA表达的影响;针灸对UC大鼠结肠黏膜组织病理学及IL-1β、IL-6、TNF-α表达的影响;针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iNOS、IL-1ra、IL-1β mRNA调节作用;隔药灸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β-EP、VIP、SP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由活化淋巴、单核-巨噬细胞所分泌的促炎性细胞因子IL-1 β、IL-6、TNF-等参与了肠黏膜炎症形成的起始阶段和发展过程,是介导UC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隔药灸可以平衡调节大鼠溃疡性结肠炎中促炎细胞因子(降低IL-1β mRNA、IL-6mRNA及iNOSmRNA的表达)和抗炎细胞因子(上调IL-1ra mRNA表达),从而有效地控制溃疡性结肠炎已启动的炎症和免疫级联反应,促进溃疡的愈合.  相似文献   
3.
温针灸和电针治疗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施茵  张琳珊  赵琛  左晓云 《中国针灸》2005,25(7):465-467
目的:比较温针灸与电针治疗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的疗效.方法:将68例脾虚型单纯性肥胖症(包括脾虚湿阻、肺脾气虚、脾肾阳虚3型)患者随机分成温针灸组(36例)、电针组(32例).两组取穴均以中脘、水分、气海、中极、天枢、水道等为主,对其疗效及体重指标进行观察.结果:温针灸组总有效率为88.9%,电针组为71.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温针灸组与电针组肥胖体重下降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治疗脾虚单纯性肥胖疗效确切且持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结合自身临床实践,阐述了针灸治疗肥胖症的基本原理,探讨了其疗效评价,论述了其临床实施的思路与方法,指出审因论治、辨证论治是其治疗原则,正确选择针灸减肥方法及方案是其临床取效关键.  相似文献   
5.
6.
文题释义:自噬:是一个吞噬自身细胞质蛋白或细胞器并使其包被进入囊泡,并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降解其所包裹的内容物的过程,以此实现细胞本身的代谢需要和某些细胞器的更新。 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主要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以及非编码RNA的调控,这种改变在细胞发育和增殖过程中能稳定的传递。 背景:炎症性肠病是一种与肠道自身免疫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自噬是促进免疫调节的细胞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异常与肠道炎症以及免疫反应关系密切,而表观遗传修饰对炎症性肠病自噬的调控机制尚未阐明。 目的:文章旨在对表观遗传修饰在炎症性肠病自噬中的调控作用作一介绍,以期探讨炎症性肠病自噬的发生机制。 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限1998年1月至2019年4月,检索关键词为“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autophagy,autophagy related genes,epigenetic modification,DNA methylation,histone modification,chromatin remodeling,miRNA”,选择61篇符合标准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表观遗传(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染色质重塑、非编码RNA)可通过修饰炎症性肠病的易感基因ATG、IRGM等来调控肠道炎症、免疫以及自噬,从而介导炎症性肠病的发生和发展。 ORCID: 0000-0003-0627-9236(郭娅静)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7.
介绍方剑乔教授运用巨刺治疗偏头痛、浅刺丛针治疗三叉神经痛、循经叩击并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针药并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痛、经皮电刺激穴位治疗肩关节痛等5则医案,并探讨其对临床各种痛证的辨证思路和诊治方法.  相似文献   
8.
从《伤寒论》辨析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癌前病变,西医治疗远期疗效不佳,病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应用《伤寒论》经方及针灸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较好疗效,本文从《伤寒论》辩治下利思想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辨治方法,以期为临床进一步提高疗效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刮痧配合放痧对轻度(Ⅰ级)高血压病的即刻降压作用。方法:本组轻度(Ⅰ级)高血压患者30例与正常血压者30例进行对照,两组均选取督脉、足太阳经、手阳明经、足阳明经的相关区域和穴位进行3遍刮痧之后再放痧,记录每次刮痧及放痧后的血压值以及每次刮痧后大椎穴区的皮肤温度变化。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4次。结果:第1遍、第2遍刮痧和第3遍刮痧以及放痧后均有明显的降压作用(均P<0.01);且刮痧配合放痧的降压作用最为显著(P<0.01);3遍刮痧后的大椎穴区皮肤温度均有显著性升高(均P<0.01)。结论:单纯刮痧或配合放痧对轻度(Ⅰ级)高血压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刮痧的这种降压效应可能与其对体表经络、穴位的温热刺激有关。  相似文献   
10.
《外台秘要》论灸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台秘要》一书是由唐代王焘所编著,被誉为中医学鼎盛时期的隋唐继《千金》、《肘后》之外的三部代表性作品之一。全书40卷,共分1104门(可能部分散失),载方6000余首,每篇首列病候,次叙各家方药,论著详尽,次序分明,主要按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临床各科分述,另外还专设灸法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