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4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李振华教授调理脾胃用药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振华教授,生于1924年,河南省洛宁县人。著名中医脾胃学专家,全国片批名老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原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曾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从事中医临床与教学六十余载,长于内科杂病,晚年潜心于脾胃学说研究,著有《中国传统脾胃病学》等,并负责研究河南省重点科研项目“脾胃气虚本质的研究”及“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且均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成果奖。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李老整理总结出调理脾胃的用药规律。提出通过药物件味归经,以及药效应用与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相结合的川药大法。  相似文献   
2.
医德为先 防治结合——记儿科名医王仆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江雁 《北京中医》2006,25(3):140-141
王仆诚(1877-1961),原名联福。早年在药店学习医药。1903年起开业行医,擅治小儿疾病,驰誉成都,人称之为“王小儿”。1953年,四川省行署授予他“中医专家”的光荣称号。1955年,奉调到京,参加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建院初期的医疗和教学工作。一生崇尚“为医者以德为先”,对待患者尽心竭力。在中医儿科的临证工作中历来主张防重于治。并根据中医理论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治护理方法,一生造诣颇深。  相似文献   
3.
徐江雁 《北京中医》2006,25(12):715-717
高凤桐(1887—1962年)字云麟,北京市人。早年师从名医吴希之、焦茂斋、杨浩如等。学习中医内科与针灸。凡经典著作及历代名著,几皆研读;尤对叶氏温病学派著作,研究较深。解放前,供职于北京外城官医院多年,并任北平国医学院教授与北平中医考试委员。解放后在参加北京市中医门诊部及北京医学院等工作中。积极拥护党的中医政策。提倡中医与现代医学结合。高氏精通中医药及针灸,对何时宜药,何时宜针,何时针药并用,何时先药后针,何时先针后药,临证运用十分精当。临证重视辨证,认为只有辨证准确,方可言立法选药;重视脾胃,认为只有脾胃充盛,五脏方可不虚。强调医者医人。临证不得只看到疾病。而忽视了每一患者个体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徐江雁 《北京中医》2006,25(10):587-589
孔伯华(1885—1955年),名繁棣,山东省曲阜县人。少时随祖父宦游,秉承家学,14岁时,因母病医药无效,就定下“不求科考举子业、专攻医学志在济人”的决心。1910年受京师之邀来到北京,在京悬壶应诊,投无不效,名噪京师,被人称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孔伯华在临床及学术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擅长治疗温病,由于善于运用石膏,人们又称其为“石膏孔”。对《内经》病机十九条关于火与热的论述有独特的发挥,他推崇金代刘河间“寒能胜热、辛凉解表”及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重视脾胃的功能,强调重视肝脾关系,认为脾湿与肝热是湿热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在认识上形成了“湿热彰盛”的湿热病学说。孔伯华一生忙于治病救人,无暇著述,去世后由后人将其经验整理为《孔伯华医集》出版。  相似文献   
5.
徐江雁 《北京中医》2006,25(11):650-652
黄竹斋(1886—1960年),字吉人,晚号中南山人,又号诚中子。幼时刻苦自学,苦读经史、数理知识,尤喜中医,对中医学术矢志钻研,尊崇仲景学说,以继承和发扬中医学为己任,曾任西安中医专科学校校长。1954年被聘任为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1955年奉调赴京,受聘为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后任该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在仲景学说、针灸学、文献医史等研究方面,著述50多种,成绩甚著。他针药并用治疗中风病,疗效显著。其倡三阳三阴钤百病之说,以现代生理学理论,解释三阴三阳,阐发仲景六经辨证;以六气解六经之属性,用开阖枢释六经之功用。其学术观点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B细胞淋巴瘤-2(Bcl-2)相关X蛋白(Bax)/胱天蛋白酶-3(Caspase-3)/消皮素E(GSDME)通路探讨丹酚酸F改善高糖诱导的肾小管上皮细胞(HK-2)损伤的机制。方法 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2.5、5、10、20 μmol·L-1)丹酚酸F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相对活力的影响及给予丹酚酸F不同干预时间条件下HK-2细胞的相对活力;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试剂盒分别检测细胞培养基上清中LDH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含量;流式细胞术结合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ITC)/碘化丙啶(PI)和Hoechst 33342/PI染色检测丹酚酸F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PI阳性率的影响;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评价丹酚酸F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中Bax、Bcl-2、细胞色素C(Cyt C)、胱天蛋白酶-9(Caspase-9)、Caspase-3、GSDME蛋白表达及激活情况的影响。2,7-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荧光探针法(DCFH-DA)及线粒体膜电位(JC-1)考察丹酚酸F对高糖诱导的HK-2细胞中活性氧(ROS)产生及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1),乳酸脱氢酶、炎症因子IL-1β、PI阳性细胞比例均显著升高(P<0.01);Bax、Cyt C、Caspase-9、Caspase-3、GSDME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1),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P<0.01),HK-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ROS产生过量蓄积。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F组有效改善高糖诱导所致HK-2细胞的损伤(P<0.05),明显降低细胞培养基上清中LDH及IL-1β含量(P<0.05,P<0.01),显著减少PI阳性细胞的比例(P<0.01);丹酚酸F组降低Bax、Cyt C、Caspase-9、Caspase-3、GSDME蛋白表达,明显升高Bcl-2蛋白表达(P<0.05,P<0.01),HK-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的升高,ROS的过量蓄积减少。结论 丹酚酸F通过减少ROS的产生,改善线粒体膜电位失衡,抑制Bax/Caspase-3/GSDME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发挥改善高糖诱导所致HK-2细胞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金元时期不仅是中医学创新的时期,也是中医与其他民族医药进行广泛交流融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元朝的统一,结束了辽、宋、金、西夏的分裂局面,使国内各民族之间交流加强,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繁荣。横跨欧亚的征战,客观上加强了中国与欧亚各国备民族的交流.医药文化的交流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医药方面采取的兼收并蓄方略促使汉、蒙、藏、回、维等  相似文献   
8.
徐右丞,出生于中医世家,幼承家学,苦研歧黄.青年时奔走革命,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医药顾问.民国初期来京开业行医.徐氏擅治肿瘤及杂病:处方多采温病方为主,兼用伤寒之方,既用汤方,又用成药,且内服外用兼施;巧用四物加减:凡病涉血证,无论阴证阳证、兼寒兼热、兼虚兼实、兼表兼里,每治以四物汤加减,曲尽其妙.  相似文献   
9.
目前,治疗移植排斥反应通常运用免疫抑制疗法,但由于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是非特异性的,且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大,如环孢素A等,因此在免疫抑制的治疗过程中,虽然使得异体器官长期存活,却严重降低了受体对感染和肿瘤的抵抗能力.因此,高效、低毒、能够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药物是治疗中的首选.中药苏木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作用,作用较雷公藤为强,其毒副作用远较雷公藤为低.在针对器官移植的众多研究中,诱导受体产生对同种的特异性免疫耐受则是最理想的途径.笔者用苏木水提物联合亚致死剂量照射的方法成功地在小鼠到大鼠的骨髓移植中诱导了供者特异的免疫耐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赵炳南先生是中医界治疗皮肤病的大家,赵老治疗皮肤病,善于调和阴阳,使用的基本方药是"四藤",即天仙藤、鸡血藤、首乌藤和钩藤。他除了运用活血化瘀法外,还兼顾心肝火盛、脾湿内阻,自创清肝利胆、清心泻火、疏风除湿之法,创建"三心方"(莲子心、连翘心、生栀子)。临床治疗急性湿疹、急性皮炎、带状疱疹、过敏性皮炎、药疹等急性炎症皮肤病(热盛型),每取良效。赵老晚年治疗皮肤病的经验炉火纯青,整体治疗观在临床治疗中更加突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