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0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内皮素(ET)、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动态血压对左房内径的意义.方法 将167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左房内径扩大(LAE)组49例与非左房内径扩大(NLAE)组118例,对照组为健康检查正常者110例,经测定血ET、Ang-Ⅱ、动态血压参数、彩色超声心动图等进行比较.结果 (1)Age、Sex、BMI、cSBP、cDBP、HR、BUN、Cr、TG、ApoB、LDL-C、Glu、动态血压节律、血压水平分类在LAE组与NLAE组间齐同,差异均元统计学意义(P>0.05).(2)LAE组与NLAE组比较,超声左心结构各参数均显著增大(P<0.01)[RWT(49.17±11.23)%比(46.00±8.93)%(P<0.05)],Ang-Ⅱ(86.87±26.14)pg/ml比(85.93±22.40)pg/ml、ET(63.49±15.06)pg/ml比(59.90±12.82)pg/ml(P>0.05),nSBP(125.65±20.54)mm Hg比(118.92±18.54)mm Hg、nSBPL(54.33±33.43)%比(42.83±33.43)%、24hPP(58.73±15.41)mm Rg比(54.28±12.85)mm Hg、nPP(55.84±19.08)mm Hg比(50.32±15.27)mm Hg(P<0.05),EF(63.82±13.29)%比(64.48±11.56)%、E/A(1.05±0.38)比(1.06±0.52)(P>0.05).(3)相关分析:LAI与nSBP、nSBPL、24hPP、nPP相关系数分别为r=0.221、0.223、0.208、0.191(P<0.01),与Ang-Ⅱr=0.133(P<0.05)、与ET r=0.026(P>0.05)、与超声左心结构各参数均呈正相关(P<0.01)[与RWT r=0.147(P<0.05)],与EF、E/A呈负相关,系数分别为r=-0.089、-0.053(P>0.05).结论 ET、Ang-Ⅱ、动态血压对左房内径扩大起重要作用,而夜间收缩压水平、负荷和脉压是引起左房内径扩大的主要动态血压成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内皮素(ET)、血栓烷B_2(TXB_2)、动态血压监测(ABPM)参数与早期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将168例EH患者分为EH+T2DM组(68例)和EH组(100例),对照组为体检正常者110例,对ABPM参数、血AngⅡ、ET、TXB_2、β_2微球蛋白(β_2-MG)及尿β_2-MG、白蛋白(ALB)、肌酐(Cr)等进行比较。结果(1)EH+T2DM组、EH组ABPM参数、血AngⅡ、ET、TXB2、β_2-MG及尿β_2-MG、Alb、ALB/Cr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EH+T2DM组与EH组比较,夜间平均收缩压(nMSBP)、24h平均收缩压(24hMSBP)、24h收缩压负荷值(24hSBPL)、夜间收缩压负荷值(nSBPL)、夜间脉压(nP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2)相关分析:血β_2-MG及尿β_2-MG、ALB、ALB/Cr与AngⅡ、ET、TXB_2、ABPM参数均呈正相关,其中尿β_2-MG、ALB与24hM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MSBP)、nMSBP、24hSBPL、白昼收缩压负荷值(dSBPL)、nSBPL相关性较好。结论EH合并T2DM患者有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小板活性增强、收缩压增高,也有早期肾功能损害,它们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治疗时既要控制血压、血糖,又要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控血小板活性。  相似文献   
3.
徐慧春  彭国顺 《河北医学》2009,15(5):529-532
目的:评价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PAF)患者P波离散度(Pd)和最大P波时限(Pmax)的影响,探讨其对房颤预防及治疗作用。方法:68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被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给予缬沙坦治疗,对照组给予非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类及非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s)类降压药治疗,观察药物治疗6个月前后心电图(ECG)中的Pmax和Pd及超声心动图(UCG)中的左房舒张末内径(LA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结果:治疗组Pmax、Pd、LADd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药物治疗6个月后,缬沙坦治疗能降低PAF患者Pmax和Pd,改善患者左房功能。结论:治疗组的Pnlax、Pd和LADd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缬沙坦治疗能显著降低高血压合并PAF患者的Pmax和Pd,改善左房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前期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eart rate turbulence,HRT)现象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5例原发性高血压前期患者(高血压前期组)及39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离线分别计算震荡初始(TO)值及震荡斜率(TS)值。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前期组震荡初始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23±0.70)%vs.(-0.60±0.56)%,P<0.05],震荡斜率值明显降低[(3.23±1.12)ms/RR vs.(5.69±0.93)ms/RR,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前期患者存在室性期前收缩后窦性HRT减弱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硝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68例高血压患者停药2周后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每日30~60mg,共4周;患者用药前后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采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结果:口服硝苯地平后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24h收缩压变异性、白昼收缩压变异性、内皮素含量明显下降。结论:高血压患者血压增高与内皮功能受损有关,硝苯地平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可减少血压变异性,而且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患者出院后延续护理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出院后延续护理在高血压病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12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出院后对其实施延续护理,对照组不实施,1年后收集患者治疗依从情况及血压控制情况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血压控制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高血压病患者出院后实施延续护理,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血压的控制率,降低高血压病并发症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纳络酮防治再灌注损伤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纳络酮的实验研究和广泛的临床应用表明其有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作用。本文对2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过程应用纳络酮防治再灌注损伤的临床效果阐述如下。1资料与方法病例选择:依WHO制定的AMI诊断标准,选择本院急诊AMI24例,男21例,女3例,年龄41~76岁,平均60.1岁  相似文献   
8.
彭国顺  张士晓  徐慧春 《内科》2007,2(2):171-172
目的 评价胺碘酮与缬沙坦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P波离散度和最大P波时限(Pmax)的影响。方法 9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被随机分成胺碘酮加缬沙坦组32例,胺碘酮组31例,缬沙坦组33例。对照组34例为正常健康人,观察药物治疗3个月前后心电图Pmax和Pdis的变化。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Pmax、Pdis治疗前均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药物治疗3个月后,胺碘酮治疗能改善Pmax和Pdis,但胺碘酮加缬沙坦组改善Pmax和Pdis更显著(P〈0.05),缬沙坦组则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AF患者的Pmax和Pdis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胺碘酮加缬沙坦治疗能显著改善PAF患者的Pmax和Pdis。  相似文献   
9.
药用植物五味子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五味子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旨在获得有良好抑菌活性的菌株,以寻找新型抗菌物质。方法以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短小芽孢杆菌、铜绿假单孢菌、单增李斯特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酿脓链球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和白假丝酵母为试验菌株,用菌饼法及纸片法对分离的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抑菌实验。结果从药用植物五味子中分离到36株内生真菌,其中有33株内生真菌对指示菌均表现出不同的抑菌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91.67%;有30株内生真菌的发酵液对指示菌株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占总分离菌株的83.33%。结论药用植物五味子的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中存在着丰富的抑菌天然活性物质,这可为寻找新型抗菌物质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与血浆内皮素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梗死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血浆内皮素的关系。方法对89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及39例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采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结果两组病例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脉压指数(脉压占收缩压比率)相仿,24h收缩压变异性、白昼收缩压变异性、内皮素含量高血压脑梗死组大于高血压组(P值分别为0.01,0.05和0.01),而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及所有舒张压变异性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血浆内皮素参与EH发生、发展,并加重脑血管的损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