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剂量苯磺酸瑞马唑仑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循环系统的影响。 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在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附属信阳医院(信阳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需要镇静并且满足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机械通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三组,先分别给予舒芬太尼预镇痛,镇痛目标为重症监护疼痛观察工具(CPOT)评分<2分,然后分别给予负荷量苯磺酸瑞马唑仑0.10 mg/kg、0.15 mg/kg、0.20 mg/kg在10 min内匀速泵入,再以0.05~0.5 mg·kg-1·h-1静脉泵入维持。根据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标准,维持目标的镇静深度-2~0级。对比三组患者用药前(T0),用药后5 min(T1)、10 min(T2)、15 min(T3)、45 min(T4)、90 min(T5)、180 min(T6)RASS评分、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氧合指数(OI)变化,比较呼吸循环系统不良事件(呼吸系统:呼吸抑制;循环系统:低血压、心动过缓)的发生率。 结果最终纳入98名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等一般资料及用药前呼吸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T2时A、B、C组镇静有效率(RASS≤1分)分别为67.7%(21例)、87.9%(29例)、100%(34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5,P<0.01);三组镇静不足(RASS≥2分)发生率分别为32.3%(10例)、12.1%(4例)、0%(0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镇静过深(RASS≤-3分)的发生率分别为3.2%(1例)、15.2%(5例)、47.1%(16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99,P<0.01);在维持剂量时期(T4、T6)三组约有46.9%(46例)患者维持剂量低于0.1 mg·kg-1·h-1;34.7%(34例)的患者维持剂量在0.1~0.2 mg·kg-1·h-1;18.4%(18例)的患者维持剂量高于0.2 mg·kg-1·h-1。HR下降幅度(T2 vs T0)分别为13.8%、19.6%、29.7%,T3时三组患者HR仍有下降。组间分析提示A组vs B组(T2、T3)、A组vs C组(T1、T2、T3)、B组vs C组(T2、T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给药后MAP的均值也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完全泵入负荷剂量苯磺酸瑞马唑仑后(T2 vs T0)MAP下降幅度分别为12.9%、14.4%、22.8%。组间分析提示与C组比较,A组(T1、T2)和B组(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虽然RR均值和OI均值均有变化,但是仅在T2时A组同C组R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在T1~T6时O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中给于0.15 mg/kg负荷量在10 min泵入可达到较为理想的镇静效果。对于部分RASS评分≥3分的患者可以适当增加负荷剂量。短期内大剂量泵入苯磺酸瑞马唑仑可导致患者呼吸及循环系统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因此在ICU患者镇静中应避免高负荷量快速泵入。  相似文献   
2.
电项针治疗颈性眩晕5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项针治疗颈性眩晕56例,设立对照组31例,从电项针治疗减轻眩晕角度探讨其机理.结果表明治疗组痊愈率、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比较,以治疗组为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此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银屑病亦称“牛皮癣”,是一种具有特征性皮损的慢性、易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病[1],多由风湿热之邪阻滞肌肤、血虚生风生燥而成,是临床较为常见的顽固性皮肤病,临床上其治疗方法多以口服药物为主,辅以外用药,疗效不甚理想。笔者采用针刺放血拔罐结合耳背割治法[2]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例,收到较好的效果,现简述如下。1基本资料患者,男,56岁,工人。银屑病史20余年,加重5年。该患20多年前偶然发现右肘部出现脱屑、瘙痒,未予重视。随后,双侧肘部、腰背部、头皮部相继出现病变。患者曾于家中自行外涂激素类擦剂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反复发作,近年来症状明显加重。症见头皮厚积银屑,双侧肘部、腰背部皮肤泛发潮红,伴大量白色片状脱屑,皮质硬厚,干枯皱裂,并伴有出血,且较干燥,瘙痒难耐,怕冷,饮食少,夜寐差,二便尚可,舌黯红、苔根黄,脉尺弱。既往高血压病史3年,脑梗死病史1年,糖尿病病史1年,否认有家族遗传病史。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2治疗方法2.1针刺拔罐法患者俯卧位,要充分暴露背部,精神放松。选取大椎穴、双侧委中穴,局部常规消毒后,取三棱针点刺,而后施以拔罐,留罐10 m in,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后休息1周。2.2耳背割...  相似文献   
4.
针刺与中药并用治疗脑炎后脑积水47例,设立对照组29例,从针刺腧穴及口服中药消除及减轻脑积水角度探讨其机理。结果表明:治疗组痊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均能减轻脑积水。两组比较:以治疗组为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5.
针刺与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针刺与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方法:对视神经萎缩患者分别采用单纯针刺、中西医结合两种方法并对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单纯针刺与中西医结合疗效均超过50%,中西医结合疗效优于单纯针刺(P<0.01),基础视力>0.1患者疗效优于基础视力≤0.1患者(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视经萎缩疗效显著,适于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辩证分型在亚健康状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79例亚健康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中医辩证理论为依据,将亚健康状态患者分成心、肝、脾、肺、肾五系症候,采用针刺不同的穴位及操作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双侧肾俞、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治疗组40例,治愈9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2.5%。对照组39例,治愈4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64.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辩证分型在亚健康状态治疗中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对近10年来有关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报道进行了综述,例举了各种针灸疗法,包括单一疗法及综合疗法,并结合临床机理研究证明针灸疗法是治疗DPN的有效方法。同时以期寻找出针灸治疗DPN的规律性特点,为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并提出了现存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和分析ICU有创机械通气患者采用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舒芬太尼的镇静效果。方法:将2020年5月—2022年12月在龙岩人民医院ICU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10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联合舒芬太尼,观察组采用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舒芬太尼。对比两组镇静前及给药后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麻醉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情况,以及机械通气时间、停药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ICU住院时间、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一秒率(FEV1/FVC%)与最大呼气峰值流速(PEF)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镇静前(T0)RA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给药后30 min(T1)、给药后4 h(T2)、给药后12 h(T3)及给药后24 h(T4)RASS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前生命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1 min、3 min、10 min、20 min、30 min H...  相似文献   
9.
夹脊穴电针为主治疗脊髓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夹脊穴电针为主治疗急性脊髓炎恢复期的疗效。方法:将66例急性脊髓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夹脊穴电针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取穴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夹脊穴电针为主治疗急性脊髓炎恢复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