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5篇
医药卫生   2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类包含了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疾病的临床病理综合征,现已成为慢性肝病最主要的病因,其与肝脏脂质代谢紊乱和炎症密切相关,并可进展为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细胞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在未来数十年,NAFLD将取代病毒性肝炎成为肝脏移植的最常见适应证。目前针对NAFLD的治疗药物仍在动物或临床研究阶段,尚无已批准上市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其治疗主要是改善生活方式和运动治疗。本文主要就NAFL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特别是NAFLD的药物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NAFLD的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评价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接受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过程中HBsAg的动态变化对血清学转换的预测价值。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数据库中关于HBsAg水平与HBeAg阳性的CHB患者在接受NAs治疗过程中发生血清学转换关系的临床研究。应用RevMan5.2软件。结果研究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467例CHB患者。HBeAg阳性患者发生HBsAg应答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64.3%,显著高于未发生HBsAg应答组的19.8%(P0.0001);HBsAg应答组HBsAg消失率为30.5%,显著高于未发生HBsAg应答组的0.4%(P0.05);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HBsAg基线水平为(3.4±0.6)lg IU/mL,与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的(3.7±0.4)lg IU/mL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HBeAg阳性患者在NAs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sAg早期快速下降是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有效预测因素,甚至对HBsAg的消失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纤溶酶原(PLG)缺陷症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变异分析,探讨其发病的分子机制。方法: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4人)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溶酶原活性(PLG:A)、纤溶酶原抗原(PLG:Ag)、抗凝血酶活性(AT:A)、蛋白C活性(PC:A)及蛋白S活性(PS:A)等指标以明确诊断。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PL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侧翼序列、5’和3’非翻译区及家系成员相应的突变位点区域,用反向测序予以证实。应用ClustalX-2.1-win软件将突变氨基酸进行同源物种序列保守性分析;利用PolyPhen-2、PROVEAN、SIFT和MutationTaster 4个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突变氨基酸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用Swiss-PdbViewer软件对突变位点进行蛋白质模型和氨基酸相互作用分析。结果:先证者和其祖父、父亲PLG:A均降低为正常值的50%左右,PLG:Ag含量正常,结果分别为45%、95%,64%、94%和64%、104%;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PLG基因第15号外显子存在c.1858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Ala601Thr;其祖父和父亲具有同样的基因突变。Ala601在其11个同源物种间高度保守;4个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结果一致,均为有害突变,可引起相应疾病。结论:该先证者的PLG基因第15号外显子存在c.1858G>A(p.Ala601Thr)杂合错义突变;祖孙三代均为Ala601Thr杂合子,突变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且与该家系PLG活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4.
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广泛存在于古细菌及细菌中是细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系统。近年来以该系统为基础,经过人工改造形成的一种新型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在基因工程领域的应用越发广泛;该技术与前两代编辑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实用价值较高等优点。自2012年在基因研究领域成功应用后,已成为当前关注度较高的基因编辑工具;该技术在多种真核生物的基因修饰中已得到成功应用,但在病原微生物上却报道较少。本文将从CRISPR/Cas9系统的结构、作用机制及其在病原微生物基因功能研究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为其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慢性丙型肝炎(CHC)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胰岛素抵抗(IR)对干扰素治疗CHC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Ovid、ScienceDirect、Embase、万方、维普数据库1970年至2015年1月发表的关于CHC合并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及IR与CHC抗病毒治疗效果关系的文献。应用RevMan 5.2 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本研究纳入22篇合格文献,全部为英文文献。关于CHC合并2型糖尿病临床特征文献11篇,IR对干扰素治疗CHC病毒学应答产生影响文献11篇;CHC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BMI)显著高于单纯CHC或单纯糖尿病患者[P=0.0001,SMD=0.30,95%CI(0.15,0.45),P=0.04,SMD= 0.17,95%CI(0.01,0.34)],CHC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家族史显著多于单纯CHC或单纯糖尿病患者[P=0.01,RR=1.07,95% CI(1.02,1.13)];CHC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感染HCV基因1型的比例显著低于单纯CHC患者[P=0.01,RR=0.82,95%CI(0.71,0.95)],但两组感染2型或3型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25,RR=1.16,95%CI(0.90,1.50),P=0.92,RR=1.06,95%CI(0.30,3.78)]);干扰素治疗CHC患者获得非持续病毒学应答(NSVR)组HOMA-IR水平和IR发生率显著高于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组[P<0.0001,SMD=0.80,95%CI (0.63,0.97),P<0.0001,OR=2.0,95%CI(1.59,2.52)]。结论 CHC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为高龄、高BMI水平和多伴有糖尿病家族史。感染基因1型CHC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机会小,而合并IR会降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后SVR发生率,是影响干扰素治疗CHC疗效的重要不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1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采用烧山火针刺手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容积、膀胱功能平衡状态评分和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病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系统评价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接受核苷(酸)类药物(NAs)治疗过程中HBsAg的动态变化对血清学转换的预测价值。 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数据库中关于HBsAg水平与HBeAg阳性的CHB患者在接受NAs治疗过程中发生血清学转换关系的临床研究。应用RevMan 5.2 软件。 结果 研究共纳入10篇文献,包括467例CHB患者。HBeAg阳性患者发生HBsAg应答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为64.3%,显著高于未发生HBsAg应答组的19.8%(P<0.0001);HBsAg应答组HBsAg消失率为30.5%,显著高于未发生HBsAg应答组的0.4%(P<0.05);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HBsAg基线水平为(3.4±0.6) lg IU/mL,与未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患者的(3.7±0.4) lg IU/mL比,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 HBeAg阳性患者在NAs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sAg早期快速下降是患者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的有效预测因素,甚至对HBsAg的消失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一个遗传性蛋白C(PC)缺陷症家系进行实验室表型检测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共3代6人)进行血浆蛋白C活性(PC:A)、蛋白C抗原(PC:Ag)含量及其他相关凝血指标检测。采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先证者蛋白C基因(PROC)9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发现突变位点,再对其家系成员进行该位点的突变检测。用ClustalX-2.1-win软件分析氨基酸突变位点的保守性;用PolyPhen-2在线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危害程度;用Swiss-PdbViewer软件和PIC程序进行蛋白模型分析。结果:先证者、其儿子和二姐的血浆PC:A与PC:Ag均平行下降,介于39%~58%。这3人的PROC基因第9外显子携带c.997G>A杂合错义突变(p.Ala291Thr)。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提示:p.Ala291Thr为有害突变;Ala291在同源物种间不高度保守;蛋白模型分析显示:p.Ala291Thr突变导致Thr291与Pro327之间新增一氢键,改变了氨基酸的空间构型,使PC的稳定性下降。结论:该先证者PROC基因第9外显子存在c.997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Ala291Thr;p.Ala291Thr为未报道过的新突变,是该家系遗传性PC缺陷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ACY1215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细胞线粒体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ACY1215处理组。以脂多糖(LPS)联合D-氨基半乳糖(D-Gal)注射建立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药物干预组在建立急性肝衰竭组前2 h给予ACY1215(10 mg·kg-1)注射。造模48 h后处死动物,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肝组织学变化,采用梯度离心法分离肝细胞线粒体,采用荧光酶标法测定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MPTP),采用ELISA法测定线粒体细胞色素C(Cytc)含量,常规测定血清ALT、AST和总胆红素(TBil)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ACY1215处理组肝组织学破坏程度减轻,电镜显示肝细胞线粒体肿胀减轻;急性肝衰竭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和TBIL水平分别为(5114.1±252.6) U/L、(2909.8±31.7) U/L和(97.6±1.4)μmol/L,均显著高于正常组大鼠的(56.0±4.4) U/L、(130.4±12.6) U/L和(7.4±0.7)μmol (P均<0.05),但处理组ALT、AST和TBIL水平均较模型组减低,分别为(799.4±11.2) U/L、(401.0±5.6) U/L和(28.0±1.2) μmol /L(P均<0.05);急性肝衰竭模型组大鼠MPTP相对荧光值(RFU)为(96822.0±16733.1) RFU/mgprot,较正常组大鼠的(156300.0±24043.3)RFU/mgprot显著升高(P<0.05),也显著高于处理组的(127150.0±12337.6) RFU/mgprot(P<0.05);模型组大鼠线粒体内Cytc为(0.17±0.03) ng/mgprot,较正常组大鼠线粒体内的(0.39±0.10) ng/mgprot显著减少(P<0.05),也低于处理组的(0.32±0.06) ng/mgprot (P<0.05)。结论ACY1215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脏线粒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肝细胞线粒体MPTP的开放,从而减少了Cytc进入到细胞质内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长留针配合温针灸法治疗中风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本科住院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头穴丛刺长留针配合温针灸关元、气海、八髎穴。对照组头穴丛刺长留针的基础上针刺关元、气海、八髎穴。结果:头穴丛刺长留针配合温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有良好的效果,与对照组疗效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结论:头穴丛刺长留针配合温针灸治疗中风后尿潴留治愈率高,且未发现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