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为中医内科四大证(风、痨、臌、膈)之一。仲景在《金匮》中专列“中风历节”一篇,论中风者计三条,指出了中风的症、因、脉、治以及与痹证等的鉴别。后世医家对中风的论述亦多,在治疗方面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然而对于中风病的某些问题,迄今为止,认识仍有分歧。本文在复习医学文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体会,就有关中风的病名、病因、分型、论治等问题加以综述探讨。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
3.
留针与否针刺胆囊穴对胆囊收缩功能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验证留针与不留针在针刺效应上有无区别,我们在过去针刺对胆囊收缩功能影响工作的基础上,自1983年初至1984年初又观察了留针与不留针两种方法针刺胆囊穴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现小结如下: 一、一般资料共观察150例次,留针组、不留针组和对照纽(不针刺)各50例次。被测者均为未加选择的平时无明显肝胆病止的成年人。其中留针组男20例,女30例,年龄20~73岁;不留针组男31例,女19例,年龄17~73岁,对照组男25  相似文献   
4.
颈肩痛(包括颈椎综合征、肩部软组织疾病及落枕等)和腰腿痛(包括腰椎间盘脱出、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及急性腰扭伤等)系针灸科门诊的常见病。近年来,笔者运用指压方法治疗100例患者(颈肩背痛70例,其中落枕  相似文献   
5.
针刺和超声波刺激胆囊穴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刺胆囊穴治疗肝胆系疾患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肯定。超声波穴位刺激应用于临床国外已有报道,国内亦有应用于头皮针刺激区治疗脑血管意外疾患的临床报告。为了探讨针刺胆囊穴后对胆囊收缩功能可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以及超声波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我们自1979年1月至4月用超声波探查仪探测胆囊  相似文献   
6.
患者樊××,男,31岁,铁道兵战士。1983年9月26日上午于长沙某工地施工时被推土机挤压左下腹致伤,即送湖南某医院救治。在抗休克同时急诊剖腹探查,术中见左髋总动、静脉高度痉挛。术后用扩血管疗法,但左下肢肿胀进行性加重,即行血管移  相似文献   
7.
针刺不同穴位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继“针刺和超声波刺激胆囊穴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的实验研究之后,观察了针刺胆囊穴、足三里、手三里等不同穴位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并以在不加任何刺激的情况下胆囊容积的变化作为对照进行比较,观察穴位有无特异性。现小结如下:一般资料自1979年1月至10月共观察200例次,分成四组,即胆囊穴组、足三里组、手三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被测者均为未加选择的平时无明显肝胆病史的成年人。其中胆囊穴组男性20例,女性30例,年龄20~73岁;足三  相似文献   
8.
针刺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采用超声诊断仪探查胆囊容积的变化作指标,观察了针刺胆囊穴、足三里、手三里等不同穴位对胆囊收缩功能的影响,现小结如下: 一般资料:自1979年1月至10月计观察200例次,共分四组,即胆囊穴组、足三里组、手三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被测者均为未加选择的平时无明显肝胆病史的成年人,探测胆囊容积所用仪器为国产A型超声诊断  相似文献   
9.
临床资料 103例患者均为已婚妇女,其中:25~45岁98例;46~50岁5例。宫颈糜烂程度:Ⅰ°74例,Ⅱ°20例,Ⅲ°9例。有101人作过刮宫手术,最少刮一胎,最多刮七胎。最少孕产过一次;最多孕产过10次。药物组成与制法五倍子150克,黄柏、二花、鱼腥草、野菊花各154克,海螵峭64克,枯矾196克,冰片18克。将五倍子、黄柏、鱼腥草、野菊花、二花烘干研碎,过120目筛。再将枯矾(用明矾煅至质松脆)、冰片研细过筛后,与上药混合拌匀,装瓶备用。治法:用窥阴器暴露宫颈,擦净宫颈分泌物;  相似文献   
10.
“皮部”(即十二皮部)理论是中医经络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皮部”是指经络系统在皮肤的分布。皮肤是人体最大的组织,与内脏有密切的联系,根据祖国医学的观点,皮肤和内脏一样,都是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的。《素问》有“皮部以十二经脉为纪”和“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的记载,说明了皮肤和十二经脉的关系。皮部理论在中医临床的应用较为广泛。观察皮肤色泽的变化进行辨证的方法中医叫做“皮部色诊”;观察皮肤上的丘疹(主要在背部),检查皮下的硬结以及皮肤的异常感觉和导电量的变化也是作为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治疗外感表证使病邪通过皮部而汗解的方法,中医称为“发汗解表法”,这些都是皮部理论在临床的应用。此外,在针灸临床上经常应用的还有按“分经辨证”的“外病内治”法和按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