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5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四君子汤加大黄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中药四君子汤加大黄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建立腹腔感染脓毒症致肠黏膜屏障损害大鼠模型,治疗组大鼠每日灌喂中药2次。于造模后72h无菌条件下取大鼠肝、脾、肠系膜淋巴结行细菌培养,并取肝、肾、脾、小肠等脏器标本进行光镜观察。[结果]治疗组脏器细菌易位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其肝,肾、脾、小肠等脏器光镜下炎症性病理损害均明显轻于模型组,肠黏膜炎症病理损伤指数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四君子汤加大黄能降低脓毒症大鼠肠黏膜通透性,防止肠道细菌易位,对肠黏膜屏障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鉴别大肠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表面网状微血管结构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常规内镜检出大肠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144处(102例),记录NBI—ME观察病变表面微血管结构(CP)形态和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病变黏膜表面腺管开口(pit)形态。分析pit周围CP形态变化,比较两者形态间的关系。所有病变经内镜或手术治疗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常规内镜鉴别病变是否为肿瘤性的准确率75.7%、敏感性85.1%、特异性40.0%,明显低于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P〈0.005),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间则未见差异。CP分型与pit分型对照,CP—Ⅰ型、Ⅱ型、Ⅳ型、Ⅵa型分别与pitⅠ型、Ⅱ型、Ⅳ型、Ⅴ1型间一致性达100%。144处病变中,内镜治疗129处,手术治疗15处。组织病理学检查:非肿瘤性30处(增生性息肉17处、炎症性息肉13处);肿瘤性114处(腺瘤95处、腺癌19处)。结论初步显示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作为当前鉴别大肠病变是否为肿瘤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四君子汤加味对胃肠道手术后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探讨中药四君子汤加味对胃肠道手术后病人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及机理.方法:将40例胃肠道手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肠内营养组和肠内营养加中药研究组.观察术前1 d、术后1 d和术后8 d的病人的营养指标(血清转铁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免疫指标(IL-2、IL-6、sIL-2R),肠粘膜通透性指标(循环D-乳酸)的变化.结果:研究组病人术后8 d前白蛋白、视黄醇结合蛋白、IL-2等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肠内营养组(P<0.05),IL-6、sIL-2R、D-乳酸等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肠内营养组(P<0.05).结论:四君子汤加味可改善术后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机能,降低肠粘膜通透性,对肠粘膜屏障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影像检测结果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内镜成像技术和计算机图像软件定量分析UC患者结肠黏膜变化。159例UC患者分为EUS组、NBI内镜组和AFI内镜组。EUS组评估炎症深度分UC-M、UC-SM、UC-SMdeep、UC-MP和UC-SE;NBI内镜组分析炎症程度的黏膜表面微血管类型(CP)改变分UC-CPI、UC-CPII、UC-CPIII和UC-CP0;AFI内镜组获取的RGB值进行荧光强度(G/R比值)分析。结果EUS组湿热证患者肠壁UC-M、UC-SM和UC-SMdeep厚于脾虚证患者;脾虚证患者肠壁UC-MP和UC-SE厚于湿热证患者(P〈0.05)。NBI内镜组湿热证患者多见UC-CPII和UC-CPIII,脾虚证多见UC-CPI和UC-CP0(P〈0.05)。AFI内镜组患者脾虚证R成分明显低于湿热证,脾虚证G成分明显高于湿热证;湿热证G/R比值明显低于脾虚证(P〈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脾虚证与活动期(轻度)和缓解期之间及湿热证与活动期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门静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门脉高压患者门脉系统血管的显示情况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判断其在诊断以及内镜下治疗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通过门脉CTA对186例门脉高压的患者进行筛查,对伴有单支流人道的孤立性胃静脉曲张患者行内镜下粘合剂联合硬化剂治疗,治疗后门脉CTA随访,图像重建后通过血管分析软件测量主要血管,包括流人道胃左静脉(LGV)或胃脾分流道(GSS)、门静脉主干(MPV)、肠系膜上静脉(SMV)和脾静脉(SV)的横截面积来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筛查出伴有单支流人道的胃静脉曲张患者32例,内镜治疗前主要血管的横截面积:LGV/GSS(89.31±74.10)mm^2,MPV(176.82±64.78)mm^2,SMV(123.89±40.21)mm^2,SV(113.61±56.60)mm^2;治疗后LGV/GSS(71.78±70.33)mm^2,MPV(203.12±64.53)mm^2,SMV(148.55±51.17)mm^2,SV(137.71±57.18)mm^2。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脉CTA是一种有效的筛查和内镜治疗后疗效评估的工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