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27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的影响。方法60例NVA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50mg/d,同时口服通心络胶囊3粒/次,3次/d;对照组30例,给予单纯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50mg/d。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疾病治疗,观察服药期间症状、体征及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血栓素B(2TXB2)、有无左心房血栓形成及栓塞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均无脑卒中发生。对照组有1例患者发生左股深、浅静脉内血栓栓塞。治疗组TXB2、FIB明显降低,PT、TT、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在改善NVAF患者血栓前状态指标方面优于单纯用阿司匹林,能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和美托洛尔在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疗效差异。方法随机抽取63例患者,分别患有轻到中度CHF和中到重度COPD,在治疗前和治疗中进行肺功能试验、12导联心电图和N端脑利钠肽检查。结果 31例患者达到两种药物的目标剂量,19例在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比索洛尔19%,美托洛尔42%,P=0.045);8例患者因不良反应而停药(比索洛尔组:2例因低血压,1例因心动过缓;美托洛尔组:2例因低血压,3例分别因哮喘、呼吸困难和水肿)。比索洛尔组比美托洛尔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量显著增加(比索洛尔组:1 561±414ml vs 1 698±519ml,P=0.046;美托洛尔组:1 704±484ml vs 1 734±548ml,P=0.441)。两种药物均降低了心率(比索洛尔组:75±14 vs 68±10,P=0.007;美托洛尔组:78±14 vs 72±12,P=0.016)。然而均未对N端脑利钠肽产生影响。结论β受体阻滞剂常引起不良反应,只有49%的患者可耐受目标剂量。研究表明,比索洛尔比美托洛尔能够较好改善肺功能状态且引起的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魏峥  廖志山  孙冠珠  张敏 《河北中医》2007,29(10):934-936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对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研究标准的NVAF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基础疾病治疗,治疗组予肠溶阿司匹林150 mg,每日1次口服,同时予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予肠溶阿司匹林150 mg,每日1次口服.观察服药期间症状、体征及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血栓素B2(TXB2)及左心房血栓形成、栓塞发生情况.以脑中风发病率及凝血指标作为疗效判定依据.结果 治疗组无脑栓塞发生;对照组发生左股深、浅静脉内血栓栓塞1例,发生脑栓塞1例.治疗组TXB2、FIB明显降低,PT、TT、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心络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在预防NVAF患者血栓栓塞方面优于单用阿司匹林,能有效预防血栓栓塞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4.
健脾滋肾活血法干预糖耐量低减38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健脾滋肾活血法(中药复方抑糖合剂)对糖耐量低减(IGT)患者的影响,并探讨本法治疗IGT的作用机理。方法:将120例IGT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0例。3组均控制饮食和体育锻炼,中药治疗组采用中药复方抑糖合剂(组成:山药、山楂、黄芪、茯苓、山茱萸、桃仁等)治疗,西药对照组给予拜糖苹治疗,空白对照组不予药物治疗。治疗6月为1疗程,观察2疗程,治疗中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分别有2、2、1例患者退出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体重、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的餐后2小时血糖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血清胰岛素含量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中药治疗组与西药对照组餐后2小时血糖及血清胰岛素含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的ISI明显降低,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中药治疗组的ISI仍高于西药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治疗后糖尿病转化率及停留在IGT率2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西药对照组正常糖耐量转化率2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药治疗组正常糖耐量转化率为78.9%。结论:健脾滋肾活血中药抑糖合剂可改善IGT患者的糖耐量异常、血脂紊乱,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其作用机理与其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胰岛素泵短期强化治疗初发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随访观察其转归2年,并深入探讨本法治疗糖尿病的机制.方法:筛选的1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CSII治疗组、对照组,均予控制饮食和体育锻炼,CSII治疗组应用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法(CSII)输注诺和锐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予格列齐特口服治疗,一个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血清胰岛素、血清C肽、胰岛素敏感性指数等指标,并随访观察其转归2年.结果:CSII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餐后2h血糖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叉(P<0.01);两组治疗2周前后生化指标变化,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差异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且CSII治疗组的数值改善更明显:两组治疗2周前后C肽变化,C肽释放曲线明显改善,其中两组治疗前后空腹C肽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CSII治疗组C肽值较高,餐后1、2 h C肽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CSII治疗组的ISI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CSII治疗组1年后糖尿病转化率为49%,而对照组为83%,CSII治疗组2年后糖尿病转化率为61%,而对照组为91%.结论:胰岛素泵精细调控血糖短期强化治疗初发型2型糖尿病能有效保护胰岛B细胞,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重建血糖对饮食控制及药物治疗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并可诱导出较长的病情缓解期,从而使初发型2型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得以逆转.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低舒张压的收缩期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32例低舒张压的收缩期高血压(SBP>140 mmHg,DBP<70 mmHg)患者辨证分型,分为血瘀证、痰浊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常规检查颈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并进行评分。结果血瘀证和痰浊证组颈动脉病变程度显著高于其他证型(P<0.05)。结论血瘀证及痰浊证是低舒张压收缩期高血压的多发证型;低舒张压收缩期高血压可作为心脑血管病预后提示之一。血瘀证和痰浊证是低舒张压收缩期高血压的危险证型。  相似文献   
8.
严世芸教授运用虫类药治疗疑难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世芸教授为国内著名中医临床家、文献学专家,全国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班导师.为近代著名中医临床家、中医教育家严苍山之子,得当代著名老中医张伯臾先生真传,潜心于中医各家学说研究数十年,学术造诣深厚,临证擅长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各种疑难杂证,精研岐黄、博采名家,并结合现代医学知识,运用中医药治疗临床各种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见解.笔者有幸从师侍诊,于其博大精深中觅得一鳞半爪,现就其运用虫类药物的部分经验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9.
从 2 0 0 0年 2月~ 2 0 0 1年 9月 ,笔者用全息针灸配合吸氧治疗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 ) 32例 ,临床观察效果明显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32例中 ,男 19例 ,女 13例 ;年龄 4 5~ 72岁 ,平均 5 6岁 ;病程 1个月~ 12年 ,平均 4年。心绞痛分类 :劳累型心绞痛 2 8例 ,自发型心绞痛 4例。诊断标准依据 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提出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纳入标准为 4 5岁以上 ,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 ,并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而心绞痛发作每周至少2次以上者。 (1)心绞痛典型 (稳定型…  相似文献   
10.
"木郁达之"为《内经》"五郁"治法之一,五郁之说是《内经》五运六气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五郁"一词,首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五郁,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