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冀  王晓宇  孙杨  郭秀英  庞胤 《解剖学报》2014,45(2):181-184
目的观察肝性脑病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脑海马CA3区神经元的变化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探讨海马CA3区神经元的形态学改变及一氧化氮(NO)在肝性脑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雄性大鼠50只,实验开始前所有动物均进行莫里斯水迷宫测试,之后将动物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9周后建立CCL4肝性脑病模型,分别取两组大鼠海马组织进行尼氏染色及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黄递酶(NADPH-d),染色。结果尼氏染色发现,实验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数目减少、染色较浅,胞质内尼氏体减少或消失;NADPH-d染色发现,实验组可见粗大轴突着色,树突联系广泛;对照组则少有粗大轴突着色,树突间联系不如实验组广泛。实验组NOS阳性神经元染色较对照组深,为紫蓝或深蓝色(强阳性及阳性),且阳性神经元数目较多;而对照组染色浅淡,呈浅蓝或与背景同色,为弱阳性。结论肝性脑病时海马受到损伤,NO可能介导了神经元的损伤并参与了肝硬化和肝性脑病的发病,血氨升高是肝性脑病(HE)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高水平判断移动反应能力(AJLR)的Heath-Carter法体型分类。方法:对某部队418名男战士,使用TKH-03型人体判断移动反应测试仪测量判断移动反应时(TJLR);采用国际通用的Heath-Carter方法测量体型。结果:418名男战士TJLR均值为(29.9±3.8)s,总体评价为中等;体脂正常者TJLR为(29.4±3.0)s,肥胖前期和肥胖者为(30.7±4.3)s,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JLR优良者135人,占32.3%,均值为(26.3±1.2)s,体型均值为2.3±0.7-5.1±1.2-2.4±0.9,SAM(体型位置均数)为1.4,优良者中有125人体型集中于中胚层体型,占92.6%;内、中、外三因子是影响TJLR的主要因素,TJLR值越小,内、外因子值越小,而中因子值越大。结论:高水平AJLR的体型分类高度集中于中胚层体型,TJLR与中因子值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BACKGROUND: The hip is a complicated structure and irregular in shape. It is hard to measure stress distribution and transmission.  相似文献   
5.
张海峰  庞胤  孙杨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2):105-106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采用严格先进的制作流程,经过科学的设计精心的选材、一系列细致的加工,制作了大量精美的人体解剖标本,并构成系统、局部、断层等多个系列。人体解剖标本制作既能丰富教学资源,同时又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对颅底卵圆孔穿刺定位问题研究较多,但多数定位方法对术者的个人经验要求较高,缺乏个体化的量化参数。目的:建立颅底卵圆孔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探索经皮穿刺颅底卵圆孔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合理手术穿刺路径及穿刺深度,探索个体化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方法:获取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头颅的CT图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0.01,生成颅骨及皮肤三维可视化模型,利用模型设计卵圆孔穿刺的路径,绘制颅底卵圆孔穿刺定位仪的初步模型。结果与结论:采用CT扫描图像,通过MIMICS软件,建立了颅底卵圆孔穿刺路径的三维可视化数字模型。为临床教学提供了可靠的解剖资料,同时也为颅骨卵圆孔穿刺的手术模拟奠定了基础。在颅底卵圆孔穿刺路径三维模型基础上确定了"进针点"、"靶点"、"中点"等3个穿刺参照点,确定了由上述3点围成三角形所在平面为"定位平面",以此为主要参数设计的定位仪,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定位精度高,医患在射线下暴露时间短,在模拟层面,实现了颅底卵圆孔穿刺进针深度、进针方向的精确化、个体化。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建立正常脊柱腰段三维有限元模型,为生物力学研究及腰椎损伤研究提供可靠模型。 方法采集1名健康成年男性脊柱腰段CT和MRI断层影像数据,应用Mimics软件依据CT数据对全部腰椎骨及骶骨上部进行三维模型重建,依据MRI数据对L1~L5椎间盘髓核进行三维模型重建。将椎骨与髓核进行空间配准,在此基础上建立椎间盘、关节囊和韧带的三维模型。在Ansys中划分网格并定义材料属性,对模型施加运动性载荷模拟脊柱腰段处于前屈、后伸、侧弯和扭转等运动工况下的生物力学特征,验证模型的有效性。 结果建立了完整的脊柱腰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包含椎骨、椎间盘、骶骨上端、韧带、关节囊等重要结构,总节点数为104 190个、总单元数为339 165个。模型通过有效性验证,运动工况下的角位移范围和椎间盘的应力分布特点符合腰椎的生物力学特性。 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仿真度高,可用于脊柱腰段的生物力学研究以及模拟疾病和手术对腰椎生物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关节镜下应用自体四股腘绳肌腱(semitendinosus/gracilis,ST/G)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重建术治疗ACL损伤,探讨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和不同康复训练方式术后的疗效对比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ACL损伤患者共80例(80膝),按照手术方式及康复训练方式不同分为4组,每组20例(20膝),包括保残专业康复组,保残常规康复组,非保残专业康复组,非保残常规康复组。比较末次随访时4组膝关节功能评分、稳定性试验和本体感觉测量结果。 结果 术后患者随访时间均为12个月。4组术后末次随访时Lysholm和IKDC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01),且四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术后四组患侧与健侧位置觉差异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基于Lysholm、IKDC评分中末次随访与术前的差值增量、患侧与健侧位置觉差异为因变量,以手术方式和康复训练方式为自变量行双因素方差分析,两自变量对膝关节功能评分和本体感觉恢复影响具有显著性(P<0.001),并且保残组两评分增量显著高于非保残组(P<0.001),专业康复组两评分增量显著高于常规康复组(P<0.001),而保残组位置觉差异显著低于非保残组(P<0.001),专业康复组位置觉差异显著低于常规康复组(P<0.001)。 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四股ST/G保留下止点残端重建术是治疗ACL损伤的理想手术方案,术后实施分时段、个体化专业运动疗法康复,能够促进膝关节功能和本体感觉恢复,有助于患者尽早康复和重返运动。  相似文献   
9.
背景: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机械性能及可降解性,对细胞的黏附、增殖及血管生成极为有利。目的:观察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复合支架材料对人牙髓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牙髓细胞,接种在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接种前及接种后第1,3,7,14,24天,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采用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与结论:(1)与接种前比较,接种于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01);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增殖能力逐渐增强;(2)与接种前比较,接种于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增强(P<0.01);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迁移能力逐渐增强;(3)与接种前比较,接种于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上清液中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增加(P<0.01);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支架材料上的细胞上清液中碱性磷酸酶水平逐渐增强;(4)结果表明,胶原-生物活性玻璃-聚己内酯复合支架材料可促进人牙髓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人们在对一氧化氮(NO)的生物学作用的研究中发现,NO及其限速酶--一氧化氮合酶(NOS)尤其是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在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