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9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束缚应激时大鼠海马CA1区L-ENK的变化以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方法:用特制束缚架连续束缚7d与21d,每天3h的方法制作大鼠束缚应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图像分析检测中枢(海马CA1区、齿状回、大脑皮层)L-ENK的变化。结果:大鼠海马CA1区L-ENK免疫反应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密度、积分光密度、平均总面积、面密度和数密度等在造模7d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到造模21d时大鼠海马CA1区L-ENK有极显著性增强;7d与21d两模型组、四君子汤组及金匮肾气丸组大鼠CA1区L-ENK免疫反应积分光密度与逍遥散组比较显著增强,而逍遥散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则没有明显差异;可见逍遥散组对大鼠海马CA1区L-ENK的积分光密度有显著的影响。结论:逍遥散、四君子汤和金匮肾气丸对慢性束缚应激时海马CA1区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而以逍遥散作用为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母婴分离小鼠给予慢性神经疼痛应激后的行为、痛阈改变,以及血清和中枢抑郁、疼痛相关指标的变化,以温阳方、解郁方、及温阳解郁方进行干预探讨温阳解郁法抗抑郁、改善疼痛敏感的可能机制。方法 以小鼠出生日为PD0,小鼠在出生后随机分为对空白组和母婴分离组,母婴分离组在PD5~14进行8 h·d-1的母婴分离,离乳后将其分为母婴分离组、温阳组、解郁组、温阳解郁组和氟西汀组,每组15只,同时以15只未经母婴分离的同期雄性仔鼠作为空白组。空白组、母婴分离组小鼠于PD21~90以普通发育饲料喂养,余组分别以温阳方二仙汤、解郁方逍遥散、温阳解郁方及氟西汀药混饲料喂养(用药剂量分别为5.84、12.00、16.68 g·kg-1及2.60 mg·kg-1)。于PD91行坐骨神经结扎手术,建立母婴分离+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采用旷场实验观察各组小鼠抑郁样行为,测量机械痛阈和温度痛阈检测各组小鼠疼痛敏感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皮质酮(CORT)、P物质及β-内啡肽(β-EP)含量,免疫组化检测杏仁核糖皮质激素受体(GR)和下丘脑β-EP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杏仁核糖皮质激素受体基因(Nr3c1)、FK506结合蛋白5基因(FKBP5)、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基因(GRM5)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mRNA的表达量。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母婴分离组小鼠5 min旷场中心停留时间和运动总距离均显著减少(P<0.01),机械痛阈显著降低(P<0.01)。血清CORT和β-EP均显著上升(P<0.01),FKBP5 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1)。下丘脑β-EP表达上升,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与母婴分离组比较,各给药组5 min旷场中心停留时间均明显增加(P<0.05,P<0.01),温阳组、温阳解郁组和氟西汀组小鼠在5 min旷场运动总距离明显增加(P<0.05,P<0.01),各给药组痛阈均不同程度上调。解郁组小鼠血清CORT显著下降(P<0.01),β-EP明显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DNF mRNA显著上升(P<0.01)。温阳组小鼠Nr3c1及GRM5 mRNA均明显下降(P<0.05,P<0.01)。温阳解郁组小鼠血清CORT明显下降(P<0.05),Nr3c1、GRM5及BDNF mRNA均下降(P<0.05,P<0.01),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各给药组下丘脑β-EP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温阳组、解郁组和温阳解郁组小鼠杏仁核GR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温阳解郁方可通过增强杏仁核GR表达、抑制杏仁核区神经可塑性及兴奋性达到抑制中枢疼痛敏化和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功能,缓解抑郁行为和改善躯体疼痛过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温方(四神丸)、清方(白头翁汤)、温清并用方(连理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作用机制,比较温、清、温清并用方对UC大鼠的作用差异。方法 将9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法复制UC模型,将造模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柳氮磺吡啶,SASP),四神丸组,白头翁汤组和连理汤组,共5组。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2 mL·d-1蒸馏水灌胃,四神丸、白头翁汤和连理汤组分别给予1.76,1.40及2.13 g·kg-1·d-1的对应中药灌胃,SASP组给予SASP 0.4 g·kg-1·d-1灌胃,各组给药量为2 mL·d-1,干预14 d。对各组大鼠结肠黏膜损伤程度评分及病理、细胞因子芯片进行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浆游离甲状腺激素(FT3),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皮质酮(CORT)及结肠组织神经降压素(NT),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生长抑素(SST)含量。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UC大鼠结肠质量长度比及黏膜损伤评分显著升高(P<0.01);出现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肠绒毛紊乱甚至消失等现象;组织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2α/β/3(CINC-1/2α/β/3),白细胞介素-1α(IL-1α)及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等因子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浆CORT,GLP-1含量显著降低(P<0.05),组织SP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结肠黏膜损伤减轻,连理汤、四神丸组大鼠IL-1α,IP-10,脂多糖诱导性C-X-C趋化因子(LIX),L选择素(L-selectin)等因子含量显著降低(P<0.05),白头翁汤组大鼠CINC-3,白细胞介素-17(IL-17)等因子含量显著降低(P<0.05),SASP组大鼠CINC-1/3,IL-1α,IP-10等因子含量显著降低(P<0.05);连理汤大鼠血浆FT3含量显著升高,连理汤、四神丸及白头翁汤大鼠血浆GLP-1含量显著升高(P<0.05);四神丸及白头翁汤大鼠结肠组织VIP含量显著降低(P<0.05),SASP大鼠结肠组织SST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 连理汤、四神丸、白头翁汤对UC的干预较为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因子网络实现对炎症反应的抑制及免疫平衡实现的,且连理汤作用较为明显,四神丸次之,白头翁汤再次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母婴分离/束缚应激诱发焦虑抑郁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激活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情况,探讨温阳解郁方抗焦虑抑郁的机制。方法 84只雄性C57BL仔鼠于出生后第0天(PD0)随机分为空白组、束缚应激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取母婴分离结合束缚应激制备焦虑抑郁模型,将造模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温阳组、解郁组、温阳解郁组和氟西汀组。在离乳第21天(PD21)至成年第90天(PD90),空白组、束缚应激组和模型组饲喂正常饲料,其余饲喂药混饲料(温阳组、解郁组、温阳解郁组和氟西汀组用药剂量分别为5.85,12.03,16.71 g·kg-1及2.60 mg·kg-1)。采用旷场实验,O迷宫和社会交互实验评估模型组小鼠焦虑抑郁状态;免疫组化法(IHC)观察海马小胶质细胞及离子钙接头蛋白-1(Iba-1)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IL-1β,IL-6,TNF-α,Iba-1,糖皮质激素受体(GR)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5 min运动总路程和中央区活动时间显著减少(P<0.01),开臂活动时间与活动总路程明显减少(P<0.05,P<0.01),训练探察时间和辨别探查时间显著增加(P<0.01),Iba-1蛋白及mRNA表达,IL-1β,IL-6,TNF-α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GR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IHC结果显示小胶质细胞的过度激活。与模型组比较,温阳解郁方及氟西汀组小鼠5 min运动总路程和中央区活动时间显著上升(P<0.01),开臂活动时间显著上升(P<0.01),训练探察时间和辨别探查时间明显降低(P<0.05,P<0.01);Iba-1蛋白及mRNA表达,IL-1β,IL-6,TNF-α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GR 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升(P<0.01),IHC结果表明小胶质细胞的形态恢复;温阳组和解郁组小鼠开臂活动时间显著上升(P<0.01),辨别探查时间明显降低(P<0.05),Iba-1蛋白及mRNA表达,IL-6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温阳组小鼠GR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TNF-α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解郁组小鼠5 min运动总路程显著上升(P<0.01),训练探察时间明显降低(P<0.05),IL-1β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IHC结果表明两组小胶质细胞有所恢复。结论 温阳解郁方的综合疗效和药理作用优于温阳方和解郁方,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母婴分离/束缚应激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的激活,降低IL-1β,IL-6,TNF-α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增加海马GR表达,从而改善小鼠的焦虑抑郁样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LPS诱导小鼠海马小胶质细胞激活和炎症因子、炎症介质的含量,探讨逍遥散对海马神经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75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C)、模型组(LPS)、逍遥散组(XYS)、氟西汀组(FIU)和阿司匹林组(ASP)。各组给予相应饲料饲养7天后腹腔注射1 mg·kg-1的LPS溶液造模,观察各组小鼠一般情况;旷场、O迷宫实验评估小鼠行为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海马组织中TNF-α、IL-6、IL-1β及iNOS的含量;免疫组化法(IHC)观察海马小胶质细胞及离子钙接头蛋白-1(Iba-1)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核因子-κB(NF-κB)、toll样受体4(TLR4)、c-Jun氨基末端激酶3(JNK3)、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1(ERK1)、RAF原癌基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Raf-1)、酪氨酸蛋白激酶(PTK)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NC比较,LPS组小鼠扎堆蜷缩,毛发稀疏无光泽,便溏,眼周有白色分泌物;旷场、O迷宫实验中周围区运动距离、中央区运动距离,开放臂运动...  相似文献   
7.
《素问·咳论》首先论述了寒邪从皮毛、胃两条途径侵肺而致内外合邪,导致咳嗽;总结咳嗽病机时又强调曰“此皆聚于胃,而关于肺”。各注家对此注解有异,如王冰从中上焦关系进行解释,认为两焦受病,邪气熏肺而肺气满逆,故而咳嗽涕唾;《医宗金鉴》则把主要病机归为胃有邪而浊,进而影响致肺;《太平圣惠方》根据前后文义把所属之邪定为寒气;《医学三字经》则认为是不能输布之水谷之气,随热化痰,随寒化饮,痰饮为患,致肺喘咳;《内经讲义测直接认为水饮聚于胃而关于肺,并认为本句经文含义可相当于“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  相似文献   
8.
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通过动物行为学、宏观表征、尿D-木糖排泄率确证慢性束缚应激方法 造成大鼠肝郁脾虚证模型.方法 60只大鼠随机等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和逍遥散组.通过以下三方面对此模型评价:①对大鼠宏观表征、食量、体重、粪便变化及反映小肠吸收功能的尿D-木糖排泄率检测;②利用Noldus公司的行为学设备(The Observer 5.0分析软件),对大鼠旷场实验进行分析,了解大鼠的焦虑、抑郁程度,验证模型是否成功;③以方测证:逍遥散的调节作用.结果 模型组大鼠由初次束缚时反抗不安,逐步转变为神态倦怠、烦躁、毛发枯黄散乱无光泽、大便稀溏等;模型组大鼠体重增长缓慢;尿D-木糖排泄率逐渐降低;第7天开始穿格数、站立次数、修饰次数均有下降趋势,第21天达到最低点.而逍遥散有显著的治疗调节作用.结论 本实验利用慢性束缚方法 造成大鼠肝郁脾虚证模型,模拟郁怒日久、木郁乘土、肝郁脾虚的病理演变过程,成功复制出大鼠肝郁脾虚证模型.  相似文献   
9.
抑郁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属中医“郁证”的范畴,中医治疗主要以疏肝解郁为主,近年来的临床及临床前研究发现温阳法亦有良好的疗效。“态靶结合”将宏观“调态”和微观“打靶”相结合,发挥了中医整体观和西医精准化治疗的优势。从该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和躯体特征与阳虚证相似,表现为“不足、低下”等表现,具有“阳虚”偏态,而以温阳为治疗大法的中药及针灸等治疗手段均可以纠正抑郁症的“偏态”。现代科学研究认为抑郁症有多种理化指标的变化,如单胺神经递质减少、细胞因子水平增加、神经内分泌失调等,而多种温阳类中药复方的临床前研究均已证明其可以调节抑郁症的相关症状及理化指标,具有微观“打靶”的作用。本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研究温阳法在治疗抑郁症中的重要性,在动物实验中通过与单纯的解郁法相比,温阳及温阳解郁法在行为学、神经炎症、突出可塑性等方面均具有更好的疗效。因此本文基于“态靶结合”对其治疗抑郁症的理论依据进行梳理,希冀对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逍遥散和6-氰基-7-硝喹啉-2,3-双酮(CNQX)对慢性束缚应激所致肝郁脾虚证大鼠中枢AMPA受体及其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逍遥散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0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A组)、假手术组(B组)、模型组(C组)、逍遥散组(D组)、CNQX组(E组)和逍遥散+CNQX组(F组)。C、D、E、F组大鼠通过连续21d慢性束缚应激建立肝郁脾虚证候模型,D、F组大鼠每天束缚前灌服逍遥散5.32g/kg,E、F组大鼠隔天右侧杏仁核区微量注射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AMPA)受体拮抗剂CNQX 0.5μL。各组动物第22d处死,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CA1区、CA3区、基底外侧杏仁核(BLA)谷氨酸受体2/3(GluR2/3)、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敏感性的融合蛋白(NSF)、PKC作用蛋白1(PICK1)水平。结果:模型大鼠GluR2/3在海马CA1、CA3区明显减少,BLA区明显增加;NSF在海马CA1、CA3区有减少趋势;PICK1在海马CA3区明显增加。CNQX和逍遥散对模型大鼠GluR2/3 PICK1在海马的变化均有调节作用。逍遥散联合CNQX作用于慢性束缚应激大鼠与单独使用逍遥散或CNQX后呈现一致性。结论:调节AMPA受体及其相关蛋白在海马各区和杏仁核的兴奋性至少是逍遥散调节突触可塑性、进一步治疗应激和抑郁的作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