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止血芳酸引起过敏性休克,临床所见不多,文献报道亦属少见。现将我们临床所见静脉推注止血芳酸引起过敏性休克1例,作一报道。 女,46岁,于1991年10月12日因月经周期紊乱,流血量过多,在本院妇产科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给予止血芳酸0.3克加入25%葡萄糖20ml内缓慢静推,约推至10ml时,病人出现胸闷、气急、口唇紫红、烦燥不安、恶心呕吐、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继之神志不清,脉博细弱、血压测不出、双肺2分钟未闻及呼吸音,心音低钝、心率130次/min。立即给以吸氧、去甲肾上腺素1ml,非那根25mg肌注,10%葡萄糖酸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痰瘀病机要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机复杂,笔者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及临床观察,提出肺脾功能失调、痰瘀阻络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主要病机之一。其中痰瘀作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理产物与致病因素,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入溃疡性结肠炎痰瘀病机要素的研究,对探寻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其一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异基因脐血干细胞(h UCBSCs)穴位移植对类风湿关节炎大鼠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的干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先进行脐血CD34+细胞分选,将10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对照组、h UCBSC尾静脉注射治疗组、h UCBSCs外关穴注射治疗组、甲氨喋呤(MTX)灌胃治疗组,每组20只。采用邓安梅法建立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模型。于大鼠免疫后第31天(除正常组及模型组用等体积蒸馏水)向外关穴、尾静脉注射0.5 m L氯化钠注射液和0.5m L h UCBSCs悬液(含干细胞2×107/m L),4周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外周血CD4+CD25+细胞的百分含量及其在CD4+T淋巴细胞中所占的比例进行检测。结果:h UCBSCs外关穴注射治疗组外周血CD4+CD25+细胞的百分含量及其在CD4+T淋巴细胞中所占的比例与甲氨喋呤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 UCBSC尾静脉注射治疗组与甲氨喋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 UCBSCs外关穴穴位注射治疗可能通过上调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抑制关节炎症和关节骨破坏吸收,有助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昆仙胶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昆仙胶囊组(治疗组)及来氟米特组(对照组),每组28例。治疗组予昆仙胶囊2粒,日3次,口服,对照组予来氟米特片(妥抒)20 mg,日1次,口服。观察期为12周。观察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止痛与消肿时间,采用VAS疼痛评分及DAS28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治疗组有两例患者脱落。两组的VAS疼痛值在4周时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12周时VAS值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的VAS疼痛值在4周、12周时与0周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治疗组在止痛起效时间及消肿起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1)。在4周时,治疗组DAS28积分好于对照组(P0.05),而在8周、12周时两组DAS28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12周时两组的DAS28积分均与4周时、8周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昆仙胶囊在控制类风湿关节炎病情活动方面起效时间快,能较快的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西药组、结合组。西药组患者给予美洛昔康分散片,结合组患者在西药组的基础上给予自拟补肾祛湿通络汤,连续治疗3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Mc Gill疼痛评分、生命质量以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等方面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模拟评分法视觉疼痛(VAS)评分、生命质量以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结合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伏邪致病理论在风湿病辨证论治中的指导意义。方法:对伏邪致病理论源流及发展初步探析,结合现代风湿病的研究进展及目前伏邪致病理论在风湿病辨证论治中的应用成果和个人临床实践经验,对伏邪致病理论在现代风湿病辨证论治现研究浅析。结果:伏邪致病理论与风湿病发生、发展、治疗规律相契合,应用该理论论治风湿病疗效明显。结论:伏邪致病理论在风湿病辨证论治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为风湿病辨证论治提供了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为西药组、结合组。西药组患者给予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口服治疗,结合组患者在西药组的基础上给予加味四妙汤口服,连续治疗2周,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治疗前后的Mc Gill疼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尿酸以及C-反应蛋白的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在疗效、Mc Gill疼痛、中医证候积分、血尿酸以及C-反应蛋白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结合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改善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治疗湿热痹阻型痛风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8.
干燥综合征(简称SS)是以全身外分泌腺受累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自身免疫疾病。从中医角度探讨干燥综合征的病机,认为阴虚为本,瘀血和热毒在干燥综合征的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黄帝内经》及其后世医家关于肾痹理论思想进行粗略整理。肾痹是由骨痹日久不愈,复感寒湿之邪,寒湿之邪循经内传于肾而成。肾痹既有骨节重痛等骨痹的症状,又可出现小腹胀、遗尿等肾气痹阻的表现,说明其病机是寒湿痹阻在肾,甚则已伤肾阳。治疗上以祛风除湿散寒为主,兼以补肾。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机复杂,本文基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及临床观察,提出肺脾功能失调、痰瘀阻络为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主要病机之一。脾虚、肺气不利为发病的内在依据,当致病因素侵袭人体,脾气虚、肺气不利,气机运动失常致瘀血内生;同时肺气不利,肺失宣发肃降,及脾气亏虚,脾失运化,可造成津液代谢障碍、聚湿成痰,痰流大肠,终致痰瘀互结、阻于肠络,血败肉腐、内溃成疡而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