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石骨症又称 Albers—Schonberg 病,大理石骨,泛发性脆性骨硬化症、硬化性增生性骨病、粉笔样骨等.是一种罕见病.其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或自体骨内破骨细胞缺陷及代谢紊乱有关.因其 X 线表现特殊.本文收集了我院3例,新华医院和精神病院各1例,现报道如下.1 典型病例:男,19岁,学生,主诉:腰痛,春秋为重.查体:腰部第4、5椎棘突压痛,余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不同环境因子对紫苏籽粒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寻找影响紫苏生长发育的环境因子及内在规律。该研究收集了贵州省6个生态区域中紫苏生育期内主要环境因子数据,与15个紫苏品系的产量及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栽培环境对各紫苏品系的产量及品质影响显著。栽培环境对产量构成因素中主穗果数,单株穗数,株高,主穗长度,生育期及千粒重的影响作用依次递减。各环境因子中,纬度与紫苏产量,生育期,株高及单株穗数呈现正相关,与主穗长度及主穗果数呈现负相关。海拔与紫苏生育期呈负相关。紫苏产量随海拔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在海拔为800 m,产量达到最高值。经度除与紫苏株高呈正相关,与主穗长度呈现负相关,对其他产量指标影响趋势不一致。日照长度,积温均温及降雨量3个主要的气相因子对不同紫苏品系产量影响趋势不一致。其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日照时间与株高成负相关,积温与均温与株高呈正相关,与主穗长度呈负相关,降雨量与生育期,株高,单株穗数呈负相关。栽培环境对油脂成分影响作用以油酸,硬脂酸,亚油酸,α-亚麻酸,棕榈酸及含油量依次递减。相关性分析表明含油量与棕榈酸含量及亚油酸含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与亚麻酸含量间呈现正相关。脂肪酸成分间,紫苏种子中α-亚麻酸含量与其他脂肪酸成分均呈现显著负相关,而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之间均呈现显著正相关。不同环境因子对紫苏品质的影响如下:含油量与海拔及日照时间表现为正相关。α-亚麻酸含量与经度,纬度,积温及均温呈现负相关,与海拔,日照时间及降雨量呈现正相关,而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与这些环境因子的相关性与α-亚麻酸含量的情况相反。该研究详细探讨了环境因子对紫苏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紫苏生态种植技术及道地性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通络救脑注射液对成年大鼠侧脑室室管膜下层Vimentin、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的作用。方法:采用Wistar成年雄性大鼠,去除大鼠左侧大脑皮层血管,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去皮层血管对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和迁移的影响,以及通络救脑注射液的作用。结果:通过连续切片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去皮层血管后侧脑室SVZ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Vimentin、GFAP阳性细胞均明显增多,反应增强,表象改变显著。此种损伤刺激引起了相对静止的SVZ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给予通络救脑注射液后促进以上各种阳性细胞表达增多、增强。结论:提示通络救脑注射液可能通过上调内源性促神经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去皮层血管后成年大鼠SVZ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紫苏梗作为传统的中药,其营养价值及应用领域尚未为得到充分挖掘。为了系统地对紫苏梗营养价值进行评价,本研究对油用及药用两类紫苏梗中主要营养及药用成分进行检测。结果:紫苏梗蛋白含量丰富,尤其油用紫苏梗中蛋白质质量分数可达27.485%。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是优良的蛋白质来源。紫苏梗中矿质元素含量均较高,尤其是硒含量,两类紫苏中硒质量分数分别为0.151、0.262 mg·kg~(-1)。紫苏梗中还含有丰富的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两类紫苏梗中迷迭香酸质量分数分别为0.245%、0.338%,均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水平。两类紫苏比较而言,油用紫苏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常见青饲及牧草。其粗脂肪、纤维素、钙、锌、钾、铜、磷等矿物质元素以及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药用紫苏材料,营养价值较高,是较好的食品及饲用原料。药用紫苏梗中迷迭香酸、总黄酮及花青素及挥发油含量等次生代谢产物均高于油用紫苏梗,更宜作为药用开发。结论:本研究系统地评价了紫苏梗营养及药用价值,为其综合开发利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紫苏是我国卫生部首批公布的60种药食两用型植物之一,用途广泛。目前随着紫苏产业的发展,优良品种的选育与应用推广已成为限制其发展的主要瓶颈。该研究报道通过系统选育,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鉴定的方法进行紫苏新品种选育。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根据已有的基因集对检测到的变异进行注释,并与紫苏常见变异数据库比对分析,最后筛选出30个非同义突变SNPs标记作为中研肥苏1号特征性SNP标记,用于紫苏新品种的材料鉴选。Z最终选育形成具有叶籽两用,丰产,高抗,耐瘠等特性,可做绿肥使用的中研肥苏1号紫苏新品种。中研肥苏1号通过北京市植物新品种鉴定,鉴定编号为京品鉴药2016054。分子标记辅助鉴定指导新品种选育,可为药用植物育种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找国产紫苏新的化学型。方法:采用气味排除法,从800份紫苏种质中选出非PK化学型的种质,取叶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紫苏叶挥发油,经GC-MS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初筛获得62份非PK型紫苏种质,鉴定出3种新的单一成分构成化学型或亚型,包括1份PA-Ⅱ型种质,以高含量的D-柠檬烯为特点;3份PT-Ⅱ型种质,具有高含量(-)-胡椒酮,而不含有胡椒烯酮;2份PS型种质,以倍半萜成分为主,有以石竹烯氧化物为主的PS-c型和以(Z,E)α-法尼烯为主的PS-f型;混合化学型中,PAPK型3份,另有6种新混合型,包括PAPT型1份、PAPP型1份、PKPP型1份、PAPS型2份和PPPS型1份。结论:本研究丰富了紫苏属挥发油的化学型类型,为紫苏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珍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