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8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冠状动脉瘘的导管关闭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瘘的形成分为先天性和医源性两种,以瘘血管灌流入的部位是右心还是左心系统分为动静脉瘘和动脉系统瘘。该文报道7例冠状动脉瘘用导管法-栓堵术关闭瘘血管,并探讨其方法、疗效及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背景:在国家最高容许铅浓度范围内作业长期接触铅时,是否仍可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目的:调查分析低浓度铅作业工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和生物学指标的变化.设计:以低浓度铅作业工人为观察对象的检验.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新华医院职业病科及电生理科.对象:以2000-09/2002-10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职业病科职业健康体检的铅作业工人和同地科室人员为调查对象,共106例.接触组为热处理工人66人,对照组为同期同地科室人员40人.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查对接触组和对照组进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和生物学指标血铅、血锌原卟啉、游离原卟啉、血红蛋白的检测.对检测数据进行相对危险度分析.主要观察指标:①接触组和对照组周围神经传导速度.②各项生物学指标变化.结果:进入结果分析106人,对照组40人,接触组66人,接触组中工龄>10年34例,<10年32例.①接触组工龄>10年工人周围神经运动传导速度中正中神经比对照组加快[(50.11±4.76),(47.59±4.86)m/s,P<0.05],尺神经比对照组加快[(63.11±2.58),(61.83±3.03)m/s,P<0.05].②接触组工龄>10年工人血铅高于<10年工人[(0.568±0.28),(0.425±0.31)μmol/L,P<0.05],接触组工龄>10年工人血游离原卟啉高于<10年工人[(2.24±0.32),(2.09±0.27)μmol/L,P<0.05],接触组工龄>10年工人尿铅高于<10年工人[(0.087±0.008),(0.083±0.007)mg/L,P<0.05].接触组工龄>10年工人血锌原卟啉为(1.42±0.33)μmol/L,高于接触组工龄<10年工人[(1.25±0.35)μmol/L,P<0.05]及对照组[(1.22±0.44)μmol/L,P<0.05].接触组工龄>10年工人血红蛋白为(12.26±4.5)g/L,低于接触组工龄<10年工人[(14.55±4.81)μmol/L,P<0.05]及对照组[(14.88±4.30)μmol/L,P<0.05].③接触组工龄<10年工人周围神经感觉传导异常1例,异常率3%(1/32),接触组工龄>10年工人4例,异常率12%(4/34).接触组工龄<10年工人有生物指标超过正常范围1例,异常率3%(1/32),接触组工龄>10年工人5例,异常率15%(5/34).工龄>10年工人神经传导速度、生物指标异常率较工龄<10年工人高,相对危险度分别为4.1,5.3倍.结论:长期接触低浓度铅不仅能使生物学指标有改变,同时会对周围神经系统产生不同程度的损害,以下肢感觉神经、上肢运动神经潜伏期较先受累.工龄大于10年的铅作业工人已存在周围神经病损.由于神经系统再生能力差,损害往往是不可逆的,神经电生理变化是预示神经损害的早期变化,可以此做为预防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3.
1病例特点患者,男,53岁,因头晕4年余,行走不稳、语言不利1年,加重伴排尿困难1周于2005年10月12日入院。患者于2001年前4月出现头晕,站立时明显,卧位减轻或消失伴眼花、耳鸣,尿频,阳痿,曾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之诊断治疗无好转。1年前出现行走不稳,呈慌张步态并伴有四肢震颤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中的发生率约为20%~40%,其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5年生存率〈20%。DN已成为西方国家人群中ESRD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治疗DN,减少尿蛋白,是其治疗的关键环节,对于预防延缓其发展为尿毒症有着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贝尔麻痹(Bell′s麻痹)患者早期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测指标,探讨其在贝尔麻痹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2例贝尔麻痹患者在起病1周内进行双侧面神经运动传导对比检测,比较患、健侧面神经运动传导动作电位潜伏期、波幅,分析其与早期诊断的关系。结果 22例患者双侧面神经各支均引出运动传导动作电位,患侧面神经各支动作电位波幅较健侧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面神经各支动作电位潜伏期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面神经颞支和颊支的运动传导波幅检测可作为面神经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颧支受累较颞支和颊支相对少,它是否能作为损伤程度及预后判定的指标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7.
周敏杰  高希明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2):1853-185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我们应用低分子肝索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电针白环俞、会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分为针药组和中药组,每组45例;分别采用电针白环俞、会阳并口服中药治疗和单纯口服中药治疗,疗程均为4星期。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表(NIH-CPSI)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NIH-CPSI总积分均有下降(P0.05),但针药组治疗后NIH-CPSI总积分下降更明显(P0.05),且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中药组(P0.05)。结论电针白环俞、会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综合症状,临床疗效优于口服中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a基因C870T及二磷酸腺苷受体P2Y1基因A1622G多态性与阿司匹林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3~12月在本院急诊内科病房住院患者中入选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后)190例,通过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将病例分为阿司匹林抵抗(AR)组和阿司匹林敏感(AS)组,对GPⅠa基因C807T及P2Y1基因A1622G的基因位点进行直接测序法检测,然后进行基因频率的对比,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807、G1622与AR的关联性。结果55例(29%)患者存在AR,其GPⅠa基因C807T的T等位基因频率及TC+TT基因型的频率(χ2=12.848,P<0.05及χ2=6.138,P<0.05)和P2Y1基因 A1622G 的 G等位基因频率及 AG +GG基因型的频率(χ2=8.527,P<0.05及χ2=5.346,P<0.05)均显著高于AS组。 Logistic回归分析GPⅠa T807和P2Y1G1622等位基因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显著相关(OR=4.36,95%可信区间为2.86~9.38,P<0.05;OR=3.76,95%可信区间为2.87~10.52,P<0.05)。结论 GPⅠa基因807C>T以及P2Y1基因1622A>G变异与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针刺足三里穴对炎性大鼠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香草酸瞬时电位受体4(TRPV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4只清洁级的雄性SD大鼠驯化7 d后,进行基础痛阈筛选,然后按痛阈结果随机分组为造模组36只、空白组18只,造模组在右足足垫部皮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1 mL,空白对照组注射0.1 mL生理盐水。造模成功的大鼠又按照基础痛阈随机分为模型组18只和针刺组18只,每组按照不同的处理时间又分为ZT8(15:00)、ZT16(23:00)2个时间亚组,每组9只。在2个时间点进行处理,针刺组在相应时间点手针针刺患侧足三里30 min,其间每5 min捻转1 min,频率为120次/min,模型组、空白组捆绑固定30 min,不做其他处理,1次/d,共治疗7 d。在第7天治理结束后检测相应时间点大鼠的痛阈,痛阈检测后取材,提取大鼠腰椎4~6的脊髓及背根神经节,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以及脊髓中TRPV4的表达。结果①在ZT8时间点:模型组大鼠与空白组相比,背根神经节中TRPV4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脊髓组织TRPV4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针刺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背根神经节TRPV4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脊髓组织TRPV4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ZT16时间点: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背根神经节TRPV4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脊髓组织TRPV4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背根神经节TRPV4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脊髓组织TRPV4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炎性痛能够诱发大鼠脊髓和背根局部神经节TRPV4蛋白表达的上调;针刺足三里穴能够调节炎性痛大鼠脊髓与背根神经节TRPV4的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