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医药卫生   6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经皮穿针和逆行髓内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穿针和逆行髓内针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6月-2003年12月对29例肱骨近端骨折分别采用经皮穿针内固定21例,逆行髓内针固定5例,经皮穿针和逆行髓内针固定3例。结果术后无针眼感染、血管损伤、医源性桡神经损伤、螺纹针折断,未出现肱骨头坏死的征象。1例行经皮穿针内固定出现腋神经损伤症状,经治疗2个月后症状消失。29例术后8—12周骨折全部骨性愈合,无延迟愈合。术后3个月参照Neer肩关节百分评分标准,优10例,良1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6.2%(25/29)。结论经皮穿针和逆行髓内针固定治疗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理想办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半月板成形术结合Fastfix及MM-Ⅱ缝合技术在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撕裂中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59例膝关节盘状半月板撕裂患者进行了半月板成型及缝合术。根据撕裂的大小和部位,采用Fast-fix缝合系统及MM-Ⅱ缝合套管针进行缝合。59例随访12~26个月,平均(18.4±3.6)个月。在术前及术后随访时记录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稳定性及Lysholm评分,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的Lysholm评分来评价盘状半月板成型缝合术的近期临床疗效。结果所有病例在末次随访时没有关节交锁及失稳症状,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Lysholm评分从术前(58.8±6.8)分提高至术后(93.3±2.4)分,经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24,P〈0.01)。结论对于膝关节盘状半月板合并撕裂,在进行成型手术后通过Fast-fix及MM-Ⅱ对半月板撕裂进行缝合修复,可获得满意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和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比较研究。方法1998~2005年间共收治45位年龄超过60岁的髋臼骨折患者,其中21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10例行一期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距受伤时间不到2周,平均7d。术后常规给予抗凝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按康复计划进行恢复性功能锻炼,定期随访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本组随访1.5~7年,平均4年;最后随访时,切开复位内固定组Harris评分为69~84分,平均79分,优良率为57%,伴有较高的创伤性关节炎、异位骨化、股骨头骨坏死发生率;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患者的Harris评分为75~90分,平均84分,优良率为80%,仅有髋臼杯轻度移动(〈4mm),无假体松动、深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移位髋臼骨折可以取得比切开复位内固定更好的稳定性,术后恢复快、功能质量高,并发症少,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正混合现实技术是继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之后,出现的全新数字全息影像技术。该技术最核心的特性是打破了数字的虚拟世界与物理的真实世界的界限,从而将数字技术多年的量变积累突破到质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踝关节软骨损伤关节镜术后综合康复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84例行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运动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综合组行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联合运动疗法;运动组只行运动疗法;对照组术后仅行骨科常规的护理治疗,不给予康复干预。分别于手术前后进行踝关节JOA踝关节功能评分,并且在术后6个月时按照Kofoed法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前术后患者JOA功能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按照Kofoed法,术后6月,综合组、运动组的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踝关节软骨损伤关节镜术后的患者应用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联合运动疗法,对缓解关节疼痛和促进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6.
熊光  赵进喜  吴星火  叶哲伟 《骨科》2019,10(6):563-566
目的 分析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bilateral cervical facet dislocations, BCFDs)合并呼吸障碍病人行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4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采用围手术期多学科合作的呼吸道管理并行手术治疗的56例BCFDs合并呼吸障碍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全瘫16例,不全瘫40例。行后路复位加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42例,行前后联合入路椎体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2例,行颈前路复位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例。结果 本组病人随访时间为(68.4±18.6)个月(12~120个月);病人呼吸功能最终均获得明显改善,15例病人因呼吸障碍术后行气管切开(8例全瘫,7例不全瘫);植骨融合时间为(7.5±4.5)个月(3~12个月),融合率为100%。术后2周和末次随访时,40例不全瘫病人的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ASIA)运动功能评分由术前的(44.36±27.46)分分别改善为(56.04±30.48)分和(61.36±25.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01,P<0.05;t=2.889,P<0.05);ASIA感觉评分由术前的(56.24±33.86)分分别改善为(67.64±28.36)分和(68.56±12.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32,P<0.05;t=2.154,P<0.05);神经功能较术前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16例全瘫病人术后均无明显神经功能改善,ASIA评分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病人发生肺炎14例,压力性损伤3例,尿道感染9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6.43%(26/56)。结论 对于BCFDs合并呼吸障碍病人选择合适的手术治疗方案,同时采用围手术期多学科合作的呼吸道管理,可提高BCFDs合并呼吸障碍病人的临床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评价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骨折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中外文文献,根据具体的纳入标准筛选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共有12篇临床研究(外文10篇,中文2篇)、1 816例患者纳入最终统计分析。结果研究分析发现,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发生率为6.5%~26.3%,其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骨密度、骨水泥外渗、椎体后凸角等,但存在争议。结论椎体后凸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骨质疏松症和骨水泥外渗,提高椎体后凸成形术技术水平,规范化的抗骨质疏松治疗是降低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刀松懈术联合手法对脊柱侧弯的治疗有效性,并做随访记录。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9月期间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脊柱侧弯患者34例,并分为2组,观察组使用针刀松懈术配合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佩戴支具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以及在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异和Cobb角矫正效果,对针刀松懈术联合手法使用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观察组的优良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82.35%,且前者的治疗效果为优的患者高达70.59%远远大于后者的29.41%,P0.05;但是观察组平均评分更低为(2.6±0.5),对照组为(4.8±1.9)分,P0.05;观察组矫正率为50.4%,对照组的平均矫正率为20.7%,P0.05,2组治疗前后Cobb角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进行随访,观察组平均身高增加了(5.1±0.6)cm,对照组为(4.6±0.7)cm,P0.05。结论:针刀松懈术联合手法治疗不但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还能起到一个良好的矫正效果,增加身高,提高预后,是一个可靠的、有效的治疗脊柱侧弯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198 3年问世的新型旋转性全髋假体的独特设计能使股骨头沿着假体柄的颈部旋转 ,因而得到大范围的应用。通过对施行此手术的 5 2例 ( 5 5髋 )患者的长期随访 ,评价此手术的远期效果。1983年 10月至 1989年 9月对 91例患者施行旋转性全髋关节置换术。所用假体的配伍 :髋臼为聚乙烯材料 ,分两种规格 (外径44mm×厚 7.0mm及外径 49mm×厚 9.5mm) ;股骨头直径为 3 0mm ,包括内外金属层及中间 3mm厚聚乙烯层。此设计理念就是能使股骨头沿假体柄颈部旋转。手术均采用前路外侧入路 ,严格按照假体置放标准 ,手术效果确切 ,术后均逐步行恢复性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干细胞因子(SCF)对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增殖和动员的影响.方法 将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4组(n=10):①G-CSF组,皮下注射重组鼠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mG-CSF)100 μg/(kg·d),连续使用5 d;②SCF组,皮下注射重组鼠干细胞因子(rmSCF)25 μg/(kg·d),连续使用5d;③G-CSF/SCF组,皮下注射rmCrCSF 100μg/(kg·d)和rmSCF 25 μg/(kg·d),连续使用5 d;④空白对照组,皮下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于最后一次注射后6 h取小鼠骨髓,分离培养MNCs,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MNCs的生长情况,用苏木精-伊红常规染色和细胞荧光免疫化学法染色观察MNCs形态.计数成纤维样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的个数;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NCs细胞周期及表面抗原特征.结果 G-CSF/SCF组和G-CSF组,CFU-F形成能力显著增强(均P<0.05);并且G-CSF/SCF组的CFU-F计数大于G-CSF组(P<0.05).而SCF组CFU-F计数并没有显著地增加(P0.05).MNCs培养形成的CFU-F,其细胞表面抗原呈CD13+、CD29+、CD90+、CD105+,而不表达CD44.G-CSF/SCF组的MNCs,其G0/G1期细胞百分率较对照组低(P<0.05),而细胞增殖指数(PI)增高(P<0.05),SCF组对MNCs细胞周期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CSF/SCF可有效地诱导BM-MNCs增殖和动员,且其作用强于单独应用G-CSF.而单独应用小剂量SCF对促进BM-MNCs增殖和动员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