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医药卫生   1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以带蒂的隐神经营养皮瓣配合中药治疗一期修复踝关节损伤伴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伴有膝踝关节部位软组织缺损的踝关节损伤患者,先行急诊清创,再设计以带蒂隐神经营养皮瓣,对缺损的软组织进行修复,术后内服中药汤剂治疗。结果:本组16例所有皮瓣术后充盈良好;4例出现瘀血情况,经处理后好转;1例带血管蒂的岛状皮瓣边缘出现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供区创面均一期愈合。随访10.24月,平均16月,结果1例作二期修整外,其余皮瓣外形满意。患踝、足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部评分标准进行评估,结果优6例,良9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3.75%。结论:带蒂的隐神经营养皮瓣配合中药内服是治疗伴有软组织缺损的踝关节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腹针牵引对照组(对照组)和治疗组(试验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电脑牵引床牵引治疗,试验组则给予腹针治疗。结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97%,试验组为91.3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腹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本组36例均为本院2006年3月~2008年2月期间的住院患者,全部为新鲜骨折,男性20例,女性16例,其中,4例为双侧胫腓骨骨折,28例为单侧胫腓骨骨折,开放性骨折30例(其中I度14例,Ⅱ度6例,Ⅲ度10例),闭合性骨折6例;粉碎性骨折26例(其中多段粉碎性骨折5例),非粉碎性骨折10例,均为不稳定性骨折。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利用桡动脉返支为蒂桡骨茎突骨瓣转移治疗腕舟骨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 通过以桡动脉返支为蒂桡骨茎突骨瓣转移治疗16例腕舟骨骨折不愈合患者。结果 16例治疗后均随访10个月,15例骨折完全愈合,腕部功能恢复良好,无继发性病证。结论 桡动脉返支为蒂桡骨茎突骨瓣转移是治疗腕舟骨骨折骨不愈合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经皮穿刺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58例利用手法复位、经皮穿刺克氏针内固定的治疗的锁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8例,平均随访10个月,良好57例,差1例。结论:手法复位、经皮穿刺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锁骨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肱骨伸直型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通过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258例小儿肱骨伸直型髁上骨折,治疗结束后评定疗效。结果:251例获随访,良好236例,一般12例,失败3例。结论: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是治疗小儿肱骨伸直型髁上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09年11月至2011年11月66例患者,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发生2周以内的急性患者和发生在2~8周内的亚急性患者,治疗前均有明显腰背部疼痛症状,且压缩骨折排除L2—4椎体压缩骨折,被随机分为保守治疗组和PKP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两周、半年、一年、一年半、两年行腰椎双能X线骨密度仪全椎体测量(L2—4椎体)。结果:术后患者获随访12-28个月,PVP手术治疗前后患者骨密度测量无显著差异,保守治疗组半年内治疗前后骨密度测量差异显著(P〈0.05),半年后治疗前后则无显著差异。结论: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早期能够有效防止骨量的进一步丢失,是一种较好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临床研究 距骨骨折临床较少见,但治疗较为困难.自1997年以来,作者采取以腓动脉穿支为主的血管束植入加简单内固定治疗距骨骨折不愈合16例,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背景:关于单个皮质骨轨迹螺钉的生物力学研究国内外已有多篇文章报道,但关于椎体、融合器、钉棒整个运动单元的生物力学研究,特别是关于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传统椎弓根螺钉(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ombined with pedicle screw,CBTPS)固定方式对运动单元的应力分布情况及内固定装置稳定性的相关研究报道并不多。目的:归纳分析传统椎弓根螺钉固定与CBTPS固定骨质疏松椎体运动单元上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基于一位骨质疏松志愿者(骨密度T值<-0.25 SD)的CT数据,建立L3到骶椎椎体功能单元骨质疏松有限元模型。通过有效性验证后,建立传统椎弓根螺钉和CBTPS两种固定模型,比较两种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6种工况下内固定的应力及椎体运动单元活动情况;比较两种内固定方式下运动单元的应力分布情况及内固定装置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1)有限元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可较好地模拟骨质疏松患者腰椎的生理活动。(2)两组模型在屈曲、后伸状态下,内固定装置最大应力接近,但是CBTPS组内固定装置在侧屈与旋转状态下钉棒系统最大应力值要大于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其中侧屈时,CBTPS组较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增加了11.5%,在旋转时,CBTPS组较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增加了25.2%。CBTPS组cage的应力均大于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其中侧屈时,CBTPS组较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增加了17%,在旋转时,CBTPS组较传统椎弓根螺钉组增加了15%。(3)两组模型在静载、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状态下,椎间活动度相当,两种内固定装置能提供相似的稳定性。(4)总得来说,两种固定方式均可加强腰椎融合节段的固定强度,提供类似的节段稳定性,但CBTPS内固定方式可进一步加强融合节段的力学强度,提供更好的融合应力环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单侧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10月采用经单侧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5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病变节段位于T_(10,11) 7例、T_(11,12) 10例、T_(12)~L_1 5例、L_(4,5) 3例。合并腰大肌脓肿4例,合并椎管内脓肿3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神经功能C级4例,D级2例,E级19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红细胞沉降率(ESR)。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并记录ASIA分级情况。结果全部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口甲级愈合,术中发生硬膜囊撕裂1例,无窦道形成,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15~22个月,平均18.1个月,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ODI及ESR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6例伴神经损伤症状的患者,除1例由C级恢复至D级,其余均恢复为E级。术后未见内固定器断裂、松脱及矫正度丢失等情况。结论采用经单侧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