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医药卫生   18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俞募配穴法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采用俞募配穴法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脑卒中后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2例。A组采用俞募配穴针刺法治疗,B组采用针刺背俞穴治疗,C组采用针刺募穴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和分析。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残余尿量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A组与B组、C组比较,下降更明显(P〈O.05)。A组总有效率与B组和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针刺俞募穴治疗脑卒中后尿潴留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俞、募穴相配伍针刺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观察电针“四关”组穴及其相应单穴对卒中后抑郁( 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模型大鼠行为学能力及脑单胺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探讨“四关”组穴的协同效应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其中空白组10只,造模成功的3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四关组、合谷组、太冲组,每组8只。采用大脑中动脉闭阻术后结合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刺激及孤养法造PSD模型。治疗组大鼠分别使用电针“四关”、合谷、太冲穴治疗,30分钟/次/日,连续21天。采用糖水试验、敞箱试验观察大鼠行为学指标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检测法观察大鼠脑组织中下丘脑区去甲肾上腺素( noradrenaline, NE )、多巴胺( dopamine, DA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含量。结果(1)造模后,SD大鼠行为学指标及脑单胺神经递质含量较空白组均明显减少(P〈0.01);(2)治疗后,四关组及太冲组大鼠的敞箱试验数据高于模型组(P〈0.01),且太冲组直立次数治疗后与空白组无差别,而合谷组基本无变化且治疗后与模型组无差异(P>0.05);治疗三组糖水消耗比逐步上升,且合谷组治疗后达到了与空白组无差别的水平(P>0.05);(3)治疗后,四关组及太冲组大鼠脑单胺神经递质含量均显著增高(P〈0.01),太冲组的NE、5-HT含量又明显高于四关组(P〈0.05),而合谷组大鼠脑单胺神经递质含量显著低于四关组及太冲组(P〈0.01)。结论电针四关组穴及太冲穴均能显著增加PS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指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丘脑组织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含量的增加有关;但四关穴治疗该病的协同效应并不突出,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吴清明教授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临床研究及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假性球麻痹主要有风痰、肝阳上亢、气虚血瘀三型。其中,风痰型是该病的常见证型之一,由于内伤积损、情志失调、饮食失当或外邪侵袭,致风痰上扰、痰湿阻窍而发为本病,并在此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祛风化痰针刺法,且在临床中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四关”穴对卒中后抑郁(PSD)大鼠行为学、结肠5-羟色胺(5-HT)、粪便短链脂肪酸(SCFAs)的影响,探讨电针四关穴治疗PSD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卒中组、PSD组、药物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法制备卒中模型;除假手术组和卒中组外,其余组大鼠采用MCAO结合孤养和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UMS)法制备PSD模型。电针组予电针“合谷”“太冲”干预,疏密波,频率2 Hz/10 Hz,每次30 min,每日1次,持续21 d,同时予蒸馏水(0.01 L·kg-1·d-1)灌胃;药物组予氟西汀溶液(2.33 mg·kg-1·d-1)灌胃,每日1次,持续21 d;假手术组、卒中组、PSD组予同等固定束缚、蒸馏水灌胃。分别于卒中造模前、PSD造模后、干预21 d后观察大鼠糖水消耗量及敞箱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垂直运动得分;干预21d后,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5-HT水平,气相质谱法测定粪便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P...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S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脑卒中后情绪障碍.据统计,20~60%[1]脑卒中患者可出现抑郁症.而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调查发现,重度抑郁达26.0%,轻度抑郁为14.1%[2],给患者的康复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侧重于选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笔者初步探讨中西医结合对PSD的综合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采用麦粒灸治疗躯体亚健康对该人群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80例躯体亚健康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60例。A组(麦粒灸组)采用麦粒灸治疗,B组(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A组和B组每天治疗1次,每周至少治疗3次,连续治疗3周。C组(空白组)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在治疗前后运用生存质量测量简表(WHOQOL-BREF)、疲劳量表(Fatigue Seale,F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来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连续治疗3周后进行疗效评定和分析。结果:治疗后,在患者总的生存质量、疲劳状态、睡眠紊乱、疼痛四个方面,C组分别与A组及B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体力疲劳积分分别与B组及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C组比较P<0.01,与B组比较P<0.05)。结论:麦粒灸与毫针刺均能有效改善躯体亚健康患者总的生存质量,并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疲劳状态、睡眠紊乱及疼痛症状,且在改善体力疲劳方面,麦粒灸的治疗效果表现得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奇穴调神法对失眠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以奇穴调神组为治疗组,以药物组为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前后均采用SPIEGEL量表、Athens失眠量表(AI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评分疗效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后各量表评分均有降低,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但治疗组的愈显率要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奇穴调神针刺法与口服艾司唑仑对失眠症均具有治疗作用,二者总体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在愈显率方面奇穴调神组高于药物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电针“四关”穴及其相应单穴对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蛋白激酶类家族 B(Tropomyosin-related kinase B,TrkB)蛋白表达变化,研究电针四关穴治疗PSD时的抗抑郁机制,并探索四关穴的治疗中两穴是否具有协同作用。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四关组、合谷组及太冲组。除空白组外,余大鼠均予PSD造模,空白组及模型组不做针刺,余组均电针相应穴位治疗,连续3周。通过多次糖水消耗实验及敞箱实验观察大鼠的抑郁行为学变化,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海马BDNF及TrkB含量。结果 ①PSD造模后,各组大鼠糖水消耗比、穿行格子数、竖起修饰次数等行为学均较空白组明显下降(P < 0.05);②治疗后各组大鼠敞箱实验穿行格子数,四关组高于模型组(P < 0.05);合谷组在21天高于模型组(P < 0.05);太冲组在14天高于模型组(P < 0.05),第21天与模型组比无显著差异(P > 0.05)。③治疗后敞箱实验竖起修饰次数和糖水消耗比变化均为:四关及太冲组均高于模型组(P < 0.05),合谷组与模型组比无明显差异(P > 0.05)。④与模型组比较,四关组、太冲组及合谷组BDNF、TrkB阳性细胞数均增高(P < 0.01),合谷组BDNF、TrkB阳性细胞数少于四关组(P < 0.05)。结论 电针四关能显著改善PSD大鼠行为学指标,在提升敞箱实验穿行格子数时,合谷穴及太冲穴起到协同作用,在提升敞箱实验竖起修饰次数和糖水消耗比时,太冲穴起到主要作用;电针四关改善PSD大鼠行为学指标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BDNF、TrkB蛋白表达,进而改善神经元生存、发育及功能有关;四关穴治疗PSD时的协同作用得到部分体现,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中风,西医称为脑卒中,其致残率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祖国医学将其列为"风、痨、臌、膈"四大疑难病之首。随着社会老龄化,中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中风病不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了威胁,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寻求中风的最佳治疗方案是当务之急。而小续命汤是唐宋以前治疗中风的经验方,许多医案记载有效率极高,故本研究汇集了湖南省中医药中风专科2014-2016年度中风病(急性期)的病例,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